向贫穷说“不”

2012-04-19 03:31尹建权
民生周刊 2012年50期
关键词:定西甘肃总理

□ 本刊记者 尹建权

向贫穷说“不”

□本刊记者尹建权

2012年4月18日,兰州市榆中县银山乡高家湾上村,拉犁的妇女。

甘肃古称“陇原”,宛如一柄“玉如意”镶嵌在中国版图的西北部,自古就是国家战略要塞,同时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和中西交流的陆路通道。

甘肃历史上曾有过长期的富庶辉煌,史书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随着唐末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和海路的开通,加上自然环境的变化,甘肃逐渐走向荒僻和贫穷,左宗棠曾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说。

“陇中苦,甲天下”的民谣传唱了一百多年,在许多老甘肃人的记忆里,外出讨饭成了浮现在儿时记忆里的第一件事。从“富庶”到“苦瘠”,这个过程既归因于干旱少雨、无水无粮的“天灾”,也归因于人口激增、过度垦伐的恶果。

甘肃的贫穷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造成的历史尴尬,也是现代甘肃人无法回避的历史包袱。

“半年内解决生活问题”

建国前,甘肃全省农民绝大多数处于极端贫困状态,贫困面达百分之百。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过程中,甘肃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土地改革也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甘肃并没有走出贫困的阴影。

改革开放之初,甘肃全省共有1870.05余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就达1254.42万人,全省有67.1%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穿的是黄衣裳,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黄泥汤,住的是茅草房”,是这里百姓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曾让周恩来总理流下泪水。

1972年到1973年夏天,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地区已连续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了。这是20世纪中国最干旱的3个年份之一,甘肃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5%,数百万人缺粮,数十万人和家畜缺饮用水。

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在中央工作会议西北小组会上讲到定西地区的旱灾,称陇中许多社队的农民不但穿的用的没有着落,而且连吃饭打粮的钱都拿不出来。当时列席小组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听到此处,眉头紧蹙:“群众的生活到底困难到什么程度?当前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今后怎样帮助他们改变面貌?我们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老百姓呀。”说到这里,周恩来潸然落泪。

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从各部委抽调的干部立即奔赴甘肃调研受灾情况。很快,连续3封关于甘肃灾情的特急电报,外加国务院工作组的7份调查报告摆在了周恩来的案头。情况已经十分清楚,周恩来立即批示有关部门迅速解决,并指出,救灾就是救人,要在半年内解决甘肃的生活问题,两年半解决生产问题。

1973年冬,大批救灾粮食和军服源源不断地运到甘肃,逐步分发到灾区人民手中。据统计,仅1973年,定西地区就领到救济粮3亿斤、救济款530万元、医药费111万元,尚未包括拉水的汽车、运煤的汽车、盖房的木材。一时间,定西地区流传起这样的歌谣:“吃着救济粮,穿着黄军装,今年还比往年强。”

“兴河西之利”

1974年,又一份甘肃灾情调查报告放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病床边,刚做过手术的周恩来在报告上连续写下9个“不够”和3个感叹号:“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基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

宋平跑遍全省进行调研,一个大胆的设想随即诞生。河西走廊地广人稀,有水;陇中地区恰恰相反,人多缺水。定西、河西,不正是“两西”吗?抓住这两个大头,“兴西济中”,综合建设,不就是抓住了解决甘肃农村问题的关键?

“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十年脱贫致富。”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三西”建设提出“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战略方针。

受此启发,党中央、国务院将毗邻甘肃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并纳入规划,以“三西”为名进行区域扶贫。连续10年,中央每年拨款两亿元(其中甘肃1.66亿元),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实施“兴西济东”方针,以解决定西地区的缺粮问题。

“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十年脱贫致富。”这是“三西”建设最初提出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三西”建设提出“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战略方针和“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的开发方针,拉开了甘肃省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序幕。

1986年6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9月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宣告成立。至此,中国扶贫开发由局部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

“山河一新,面貌大改”

1995年12月24日,江泽民同志来到甘肃定西,勉励定西人民:“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他双手捧着棉被对双目失明的老人说:“您看不见,就用手摸一下吧。”老人在这厚厚的棉被里触摸到了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温暖。后来,在江泽民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她重见光明。

1999年9月9日,胡锦涛同志来到甘肃定西,写下了“山河一新,面貌大改”的赠言。临别之际,胡锦涛同志对当地群众说:“我在北京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2007年春节,胡锦涛同志专程考察甘肃的扶贫开发工作,对甘肃的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除夕清晨,胡锦涛同志一行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给乡亲拜年。从四面八方闻讯赶到的村民围聚在他身边,大坪人手捧洋芋,诉说着这里发生的点滴变化。而后,他又深入兰州、定西、会宁等地访贫问苦。

甘肃的扶贫同样让温家宝总理牵肠挂肚,除数次亲赴甘肃视察指导工作外,还为推动甘肃的扶贫工作亲力亲为。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被温家宝总理长期牵挂于心,并获得总理的13次批示:“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而后,相关部委出台了民勤荒漠化治理规划,并得到实施。2009年3月6日,温总理在两会期间坦言,关于甘肃民生建设的几项重大任务中,他最先关心的就是扶贫开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还有习近平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甘肃。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甘肃的山川大地,留下了他们的思索和期许。

猜你喜欢
定西甘肃总理
新总理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