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市场抢滩战

2012-04-19 08:23丁筱净
民生周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种业种子

□本刊记者 丁筱净

育种市场抢滩战

□本刊记者 丁筱净

截至2011年,国内持有效证照的外资种企达49家。目前,“洋种子”已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 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全部蔬菜品种。

自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种子行业走过了市场化的11年。在被称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的中国,种子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给人们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目前,国内的育种产业存在三方力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因为长期从事育种研究,在行业内实力强劲,占有了行业内绝大部分资源和人才。而10年以来,种子公司可谓遍地生根,木已成林,截至今年,我国共有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7500多家,然而,在这片森林中,却难以见到参天大树。

从2011年的国务院八号文件到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育种产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然而,在引发资金抢滩的同时,是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场争夺战,亦背负着振兴民族种业的希望,充满机遇与挑战。

跨国种子企业:气势汹汹

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我国巨大的种子市场吸引了孟山都、杜邦、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志军介绍,截至2011年,国内持有效证照的外资种企达49家。目前,“洋种子”已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全部蔬菜品种。“洋品种”蔬菜依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的优势占据市场80%以上利润额。除蔬菜外,“洋种子”也开始全面进入我国的大豆、玉米、小麦、花卉等领域,并逐渐壮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表示,这对国内种子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国内的种子企业肯定有冲击,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国内企业进步,“应该想办法利用他们的资源。”

如何利用跨国企业的资源?“他们的品种在中国推广,本身就是一个资源,他们的产品中含有很优秀的基因资源。自从我国加入世界种业联盟之后,就可以利用国外的产品作为自己的育种资源。我们通过改造他们的品种,进行一定的提高,然后为我所用。”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戴景瑞认为,跨国企业的育种方法、技术,管理方法都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与此同时,跨国企业的人才强占也愈演愈烈。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伍晓明的邮箱常常会接到猎头公司发来的邮件,要求他推荐博士生。“跨国企业的待遇相当优厚。”伍晓明说,“给刚毕业的博士的月薪是3到6万元;一个普通研究员,高的能拿到七八十万年薪,而在国内研究所仅十几万元,差距很大。”

虽然现在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比较充足,但伍晓明明白,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才渐渐会向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跨国企业转移。他也担心人才过多流向外资研究所、企业,将不利于国内农业科技的发展。

2012年“农业科技”成为龙年关键词

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2008年)

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落实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2009年)

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2010年)

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

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2011年)

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国内种子企业:先天不足

“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这是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八号文件”)中对于我国现阶段农业育种产业的描述。

一位农业部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目前90%的农业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一点,也在伍晓明的口中得到了确认。他表示,在育种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资源和人才,成为育种创新的绝对主力军。比较而言,由于起步较晚,原始积累不足,国内种子企业的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没有独立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数量相当可观,根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7500家企业中,具有研发能力的只有100家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运作的不足80家,不到总数的1.5%。剩下的企业则依靠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收购新品种而得以生存。

公益性研究:缺乏激励机制

2011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当年的第八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以将近500字的篇幅单独阐述“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从国务院八号文件升级为中央一号文件,育种产业正迎来建国以来最好的时代。

如何合理分配业内资源,合理分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之间的育种任务,成为一号文件颁布后最受关注的问题。

2012年1月6日,一个特殊的超市在武汉市阳逻镇悄然开张。这是一个开在田间的露天超市,开业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络绎不绝,一天下来,接到了1500余份订单。

这不是1500份油菜订单,而是国内首个“油菜基因资源超市”提供的优质油菜基因资源,也就是开发油菜种子的必需品、上游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免费的,顾客只需签下订单,就能在不久之后收到由超市免费寄来的产品。

这个“超市”是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种质资源研究室牵头打造的,出于对种业的发展考虑,他们决定将这488份油菜遗传多样性优异基因资源免费与全社会共享。

八号文件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退出商业化育种领域,将精力主要投入到公益性研究中,“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扶持力度。”

虽说要加大扶持力度,伍晓明还是认为成效不明显,“现在国家对于基础项目投入并不够,比如对基因资源的收集、研究、保护的投入有些不足,而且相关研究人员的待遇比较低。”

由于没有专项资金,为了开展“油菜基因资源超市”项目,伍晓明不得不申请各种研究项目来支撑开支。“各个课题都被我们充分利用了。”

除了扶持力度,伍晓明认为目前还缺乏一种好的激励机制。

“我们开发一个品种或者基因资源,公益性地送给别人,他们获得巨大利润,我们科研人员却什么都得不到,因为这方面的绩效考核是空白的,目前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也不好。”伍晓明希望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来扶持公益性的科研机构。

育种商业化:谁是受惠者?

推行育种商业化,谁是最先受惠者?对于政策,股市的反应往往最快。一号文件出台第二天,早盘农业股高开高走,截至2月2日9时39分,新农开发、万福生科、大康牧业、金健米业等冲击涨停;新赛股份、西部牧业、神农大丰、新五丰等农业股大幅上涨。

据了解,在一号文件颁布之后,针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各方陆续实行了新的政策:财政部设立了重点支持发展基金;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决定免征其企业所得税;国家发改委将生物育种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部提高了种子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以促进其兼并重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种子收储贷款实行基准利率的优惠政策等。

无疑,种子企业成为育种产业三方中的最先受惠者,这也凸显了它在育种商业化中的主体地位。

制图/阎瑾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种业种子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桃种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2010年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