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的身后事

2012-04-24 01:34薛峰
幸福·悦读 2012年4期
关键词:饭票赵一曼情缘

薛峰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遇害时才30岁。就义前她曾留下一封充满深情、催人泪下的遗书给儿子陈掖贤(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如此真挚肺腑,读之令人无不动容。可是,赵一曼没有想到,在她牺牲后,她儿子的人生道路走得多么艰辛。

因母亲离开之后父亲又受共产国际派遣到国外工作,陈掖贤只好寄养在伯父家,他稍大一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内向,不爱讲话,常郁郁不乐。解放后,生父回国,但已另有妻室,他也未能融进这个新家。

陈掖贤的姑姑陈宗英(任弼时夫人)找到他,送他到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但毕业后却未能从事外交工作,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个人日常生活安排不好。他平日不注意个人仪表,不修边幅,有时甚至蓬头垢面。他不太注意居室卫生,房间经常十分脏乱。他的木板床上仅铺一张凉席,席上放一床棉絮(没有被面被里)。起床后就把棉絮堆成一团,从来不叠。而且,屋内烟蒂遍地,很少打扫。这样的个人形象显然是不符合外事工作要求的。

后来,陈掖贤被分配到一所学校教书。组织上对这位烈士子女还是多有照顾,但他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命的弱点:自己管理不了自己每月几十元的工资。钱总是上半月大花,后半月借债。组织上只好派人帮他管开支。后来甚至到了这种程度:每月工资发下,代管者先替他还债,再买饭票,再分成四份零花钱,每周给一份。但仍是管不住,他竟把饭票又兑成现钱去喝酒。一次他四五天未露面,原来是没钱吃饭,饿在床上不能动了。

在婚姻上,他也很失败,娶了一个老婆两人合不来,经常干架,吵吵闹闹成家常便饭,后来就离婚了。再后来两人经撮合又复婚。但性格使然,他的情绪日益消沉郁闷。

文革期间,他轻易被造反派利用,他们把他控制起来,不许别人与他接近,以便从他口中挖出更多资料,由此许多无辜的领导干部遭到残酷批斗。

1982年8月,陈掖贤又是几天没上班,同事们到他家看他,发现他已自缢身亡。从此,陈掖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留存于世的只有赵一曼烈士抱着他的那张母子合影和牺牲前留给他的信。

据说,陈掖贤26岁参观母亲受刑遗址时才第一次看到母亲的遗书信,他在左臂文下母亲名字,可这并没有对他的意志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受尽苦难、为祖国牺牲时仍挂念着儿子的赵一曼知道儿子的结局是这样,一颗母爱之心不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在谈到陈掖贤的悲剧时说:“在人生的众多缘分中,情缘是最基本的。因情缘而进一步组成家庭,就有了血緣,进而使民族、社会得到发展。一个人没有爱过人或被人爱就少了一大缘,是一悲哀;有爱而无家,又少了第二大缘,又是一悲哀。因此,人不能没有家。”因为母亲的牺牲,家庭破碎,陈掖贤从小很少享受到母爱,更没有与父母相聚的家庭欢乐。这种情况必然对陈掖贤的性格、心理乃至生活习惯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伴随了他的一生。这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历史悲剧。

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完整的家,每一颗心都有一个幸福的归属。一个人缺少了家庭温暖,他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

摘自《传承》

猜你喜欢
饭票赵一曼情缘
饭票里的温馨
清唱剧 冰凌花 永远的赵一曼
六十三载情缘 一个甲子辉煌
月下情缘
我与人大结情缘
我与书的不解情缘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为干部下乡“饭票制”点个赞
看看赵一曼
示儿书—赵一曼就义前留给儿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