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党的人才建设探讨

2012-04-24 09:54谢袁马田芝安磊磊
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7期
关键词:本质集体劳动

谢袁 马田芝 安磊磊

摘要:人才作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是人民群众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对党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人;人才;本质;价值;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40-02

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民群众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有助于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体系,并用以指导我国人才队伍建设。

1 人才是“现实的人”

人才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的的人,是“现实的人”。人才的本质也应具备一切现实的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研究是从人的一般本质与社会本质两方面进行的。

(1)人的一般本质。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其自然属性。人的血肉之躯是人的存在的必要条件。人体的生物组织结构及其生理机构,加上最基本的食欲、情感、自我生存意识等等,是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得以维持其生存的所必须具备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与其他自然生物的根本特性就是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劳动的动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本质是劳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地活动。”马克思这里说的“活动”就是指的人类的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人的其他一切属性都形成于劳动之中,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的社会本质。劳动作为人的一般本质,只能作为人的类本质去理解。人作为“现实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时时刻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基础上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根本的本质要从社会关系的本质去找。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劳动总是和社会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劳动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下进行的,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社会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的劳动不断地创新出新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具有不变性,而社会关系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就不能只归结为劳动,而应当是在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下劳动的人的本质,即现实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人才是有价值的人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哲学上的价值是指的价值的一般,内容是指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客体是否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主体的需要。人的价值指的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这种满足需要的关系或价值关系。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关于人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从价值学的角度看,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属性和作用对主体合理需要的满足关系,它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人的价值首先是指人作为价值客体,能够满足他人、集体、社会以及自身的需要,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同时又能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里的“人”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个人,因此,这种价值一般称为“人生价值”,也就是人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以及自身的一生。

(2)人能够作为价值客体,是因为人是劳动主体。人除了作为客体而具有人生价值外,还具有人格价值。价值并不完全是“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强调“主体价值”即主体自身所拥有的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主体要能衡量客体有无价值,其自身必须有价值,作为人类的个体存在,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即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是有大小之别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格价值是相等的,而且都拥有人作为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这种平等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理论的基础。不尊重人的人格价值,实际上就是不尊重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不尊重人的劳动创造精神,不尊重人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

人的价值产生于人的劳动活动,具体地表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生就越有价值,就越发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首先,无论是人生价值还是人格价值,其核心都是劳动。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所谓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权利的尊重,对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其次,人的价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人分成个人、集体、社会三种形式,那么,人的价值就具体表现为作为价值客体的个人、集体、社会和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集体、社会的价值。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社会,都存在一个互为主客体的问题。无论个人价值还是集体价值,其根本之点都在于贡献: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社会集体对人类和每个个体的发展的贡献。

3 人才根源于人民群众

人才是劳动的人、社会的人,是普通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人才培养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起着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食物、住房等物质生活资料,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而物质生活资料是由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创造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生活及其全部进程,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由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的劳动活动来實现的。因此,以不同形式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为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才使一部分人腾出手来从事精神文化活动,否则就谈不上什么创造社会精神财富。另外,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精神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源泉和丰富的素材。一切有价值的科学巨作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劳动群众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直接参加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任何否定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方面的作用的观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劳动群众不断积累和总结生产经验,改进生产技术,发明新的生产工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因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最终的和最深刻的力量。

人民群众既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人才又是普通的劳动者,那么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对正确处理人才与普通劳动群众的关系有很大帮助。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与集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集体是个人的前提。人总是社会的人。劳动创造了人,而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性的。个人离开了集体就无法进行生产,因而也就无法维持生存。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只有集体才能增强个人的力量。另一方面,集体要依赖于个人对集体的作用和贡献。马克思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历史也总是由社会中一个一个的个人活动构成的。在集体中,个人利益得不到尊重就会损伤群众的积极性。相反,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会增强群体的力量,有利与集体事业的发展。

4 我党现阶段人才建设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普通劳动人民的一份子。以人为本,就是要时刻注意把握人的本质。人具有一般本质和社会本质,两者都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生物的根本属性。作为人的一般本质,即“劳动的人”,要求我们时刻要尊重人民的辛勤劳动。胡锦涛同志指出,讓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尊重劳动,就是要在劳动之后有获得社会认可和从社会获得利益与尊严的权利。尊重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尊重劳动是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自身,劳动为我们人类追求进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没有劳动,也就没有人类的衣食住行,更谈不上精神生活,一切劳动都应得到尊重。尊重劳动,就是要尊重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尊重劳动,就要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尊重劳动就应为劳动者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尊重劳动就是尊重我们自身。人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一个内在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劳动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认真贯彻“四个尊重”,就是要调动所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使人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关系,使人的物质的、精神的、生命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2)尊重人的价值原则。人作为个体、群体和类而存在。人的价值也相应可分为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人类价值。后二者相对于个人来说可统称为集体价值,因此,人的价值就是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无论个人价值还是集体价值,其根本点都在于贡献: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社会集体对每个个体发展的贡献。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应尊重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价值目标。“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才是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做到人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类创造价值物是为了自身的消费和享受,因此,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越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目的,人民也越努力发挥自己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手段及其作用,从而个人和集体的价值才能有更大的提高;最后,要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要任务是把物质文明建设作为我们的中心工作,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意味着对人的价值的最大尊重。其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中,重视和提高人的价值本身既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只要尊重人的价值的思想在全社会深入人心,就会克服社会上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不良风气,更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3)坚持群众路线原则。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有: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就产生了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才作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往往会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但是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权利是人民给的。有才能的领导虽然是人民群众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但也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要时刻保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大会上的讲话[J].2011-7-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J].第1卷,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J].第19卷,4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J].第4卷,321.

猜你喜欢
本质集体劳动
我为集体献一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热爱劳动
警犬集体过生日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