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聋生的创新思维

2012-04-27 02:18王秋红
学园 2012年7期
关键词:聋校学具聋生

王秋红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本文结合聋校语文教学,阐述了如何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训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几种方法,对如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8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在于教育,而特殊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耳聋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与健全人一样,也是从具体到形象,从低级到高级。但耳聋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因此,培养聋生的创新思维更加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扩大聋童感知经验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语言,才能补偿其生理、心理缺陷,使他们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这也是我们特教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语文学科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基础学科,它的知识面涉及广泛,内涵极其丰富,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训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工具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活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设置悬念,课始引趣

引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聋孩子的无意注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接受新知。每一个聋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渴望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索。例如:在教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说说:“你看过计算机吗?它都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见过。”有的说计算机能计算,有的说计算机能打字,还有的说计算机能玩电子游戏……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进而引出要学的课文。出示课题后,我追问,“看了课题,你们非常想了解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计算机究竟有多少功能?”“都是干什么的?”“是谁发明出来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来读课文,寻找答案吧。”

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研究起来。把“要你知道”变成“你要知道”,切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利用教材,培养聋生的想象力

聋生常常以目代耳,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的观察力很强,想象力也极其丰富,而想象力正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想象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讲课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如教学《颐和园》时,在学生了解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各种景色特点后,我抓住这样两句话引导学生想象。“每一间的横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结合这座园林修建的历史和年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建筑师和画师真可谓能工巧匠!你们能想象一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吗?把长廊打扮得如此之美”。这时,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不一会儿工夫,纷纷发言:“我想其中一间画有牡丹,因为它象征富贵荣华……”,“我想上面可能画有几株漂亮的兰花,非常精致高雅……”,“我想上面一定有嫦娥抱着美丽的玉兔……”,描述的种类繁多,形容得栩栩如生,可见,他们已经展开了联想的翅膀。这时,我再引导他们读下句:“园内桥的式样不一。”这些桥式样不同,在这么美的地方,古代劳动人民又会创造一些什么式样的桥来突出园林的别致呢?画完后仿照十七孔桥的介绍说一说。大家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辩驳着,说得津津有味,同时还不忘用简笔画画着。可以说,有了他们的创想,一定使这座皇家园林增色不少;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将乘着想象的小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 文末续尾,创造性阅读

许多时候,文章结束了,却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聋生又特别爱追问。遇到这种情形,我则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我启发学生:凡卡的爸爸能收到那封信吗?凡卡今后的生活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创造新的情节来深化主题。还有在讲聋校语文教材十一册13课的结尾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位女学生究竟看到了什么?如果他们看到王老师,又会怎样呢?你能想象一下吗?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所创新。

四 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聋生的好奇心强,疑问多,他们读书时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去探求、去分析。教学时,我避免让学生机械地去接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疑问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我则不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如《捞铁牛》一课学完以后,有的学生问:“是不是铁牛不够重,所以能捞上来?”“水的浮力真的有那么大吗?”针对学生的疑惑,我首先肯定这名学生考虑得很周全,然后想办法帮助学生实验,并适当给他们点拨浮力的原理,使他们真正能理解浮力的巨大作用,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我就这样引导学生从质疑一步一步走向创造的过程。

五 制作学具,激活思维

聋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发展迟缓。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他们理解起来很吃力。针对这种现象我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学具,然后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变“生”为“师”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汇报说明,其创造、思维、表达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每学一篇课文前,我都激发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然后与伙伴合作制作与内容有关的学具,可画、可编、可做,不拘一格。学生常常有惊人之举,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如《趵突泉》一课,表示大泉小泉的特点,学生用气流和玻璃管演示,形象逼真,为抽象的内容提供了形象的视觉形象,并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 发散思维,求异创新

聋生的分析能力、抽象与概括的能力都很差。所以,教学中应训练聋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变通性的学习,消除思维定势,开阔学生的思路,寻求有创造性的各种答案。因此,我从每一节课的结构特点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未来的房屋》一课时,我请同学想一想,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房屋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常常能变通思维,举一反三。设计出面包房屋、教育书屋、游戏娱乐屋等,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令我欣喜不已。这样既加强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又等于给学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而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每个个体,发挥每个聋生的特长,让他们会吸纳,去思考、去创造,时刻擦亮创造的火花,充分获得创造的喜悦,创造出属于残疾人的一片蓝天。

〔责任编辑:陈晨〕

猜你喜欢
聋校学具聋生
聋校多年坚持用心用手“唱”响国歌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浅谈聋校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实施
初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聋校语文教育教学
论聋校语文对话教学实施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