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作文修改的意义和方法

2012-05-02 00:59冯兴运
考试周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语文

冯兴运

摘要: 修改是作文时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作家无不重视作品的修改。加强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原作进行修改。

关键词: 作文修改意义方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教学,学生作文的水平是衡量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作文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基础性环节,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树立修改的意识,养成修改的习惯,提高修改的能力,并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都非常重视作品的修改。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于琢磨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好的文章就像美玉一样,需要千万次地打磨。曹雪芹历尽艰辛,隐迹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文学经典《红楼梦》,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一生勤耕不辍,精益求精,逝世前两日,还在《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稿上删改了28处,增添了25处。可见对文章的修改是多么重视。世界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也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改写得不好的本领。”由此可以看出,修改对一篇作品或文章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许多作家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常把一篇作品改得面目全非,直到“丰而不余一字,约而不失一词”才肯收笔,初稿时常常是一沓沓稿纸,定稿时却只剩下薄薄几页。“三分文章七分改”,“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作品、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文章之所以要反复修改,是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分不开。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认识过程一般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其结果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由不够准确到比较准确的过程。文章修改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对文章每进行一次修改,人们的认识就会得到一次提升,感觉就会得到一次深化,思维就会得到一次弥补,判断就会更加准确,这样经过不断思考、认真打磨、反复修改,文章就会日臻完善、渐趋完美:议论说理旗帜鲜明,论据确凿以理服人;记叙说明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以事明人;描写抒情淋漓尽致,烘托点染以情动人。

目前,中学生由于应考压力过重,留给语文的时间少,留给作文的时间就更少,因此,很多学生作文时,懒于思考,懒于动笔,生活内容空泛,形式主义严重,尤其是普遍缺乏作文修改的能力,没有养成修改的习惯,常常写完草稿直接抄在作文本上一交了之,有的甚至直接写在作文本上,“一次成功”全凭侥幸与偶然。当然,我们不否认极少数学生“十岁裁诗走马成”(李商隐语)的妙手天成,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品。对此,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有过详细的阐述,他提出每月作文训练六次,换题作文只需四次,另外两次“必令其改篡旧作之有弊者,重做之旧题之全未得窍者”,就是让学生修改或重做原先的文题。叶圣陶先生也提倡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能力,他说:“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做,让学生自己考虑解决,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当做一种思维的过程,要养成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自能改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要真正让学生认识到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

修改作文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能力,更是作文教学中一座不可逾越的“桥”,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修改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启迪,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批改,取长补短,效果更好。其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充实,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通过内容正误的判断、语言优劣的辨析,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通过调整层次结构,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最后,学生修改作文,还可以让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效率。

由上可见,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的作文修改。

1.宏观方面。宏观修改就是从大处着手,高屋建瓴,统观全局,重新审视文稿的主题是否深刻、观点是否鲜明、材料是否翔实、结构是否严谨、角度是否新颖、风格是否吻合、文体是否规范、是面对读者还是自己等,并做相应的变动。下面着重对主题、材料和读者三方面做详细的阐释。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全文的统帅,要做到鲜明深刻,像鲁迅说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如果主题不够鲜明,挖掘不深,浅尝辄止,比较肤浅,就要加工提炼。比如一位同学写的《那件事让我后悔》一文,全文只写了一件事:课堂上由于怕出错,想好了却没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其他同学回答时,答案却和自己原来的一样,自己非常后悔,这件事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可是他在修改了的文章结尾处写道:“错误并不是最可怕的,后悔才是没救的。”一句话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主题就难以形成,对待材料,要看所选材料是否真实、是否违背生活常识、是否新颖和典型,材料能不能证明观点,是否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如果材料不能证明观点,对人物性格塑造与刻画没有多大作用,那就要进行修改。

所谓“读者”就是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和审美期待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中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作文过多地关注“写什么”和“怎么写”,忽视读者的存在,要么是自我倾诉,自我陶醉式的私人话语;要么是替人立言,大而无当式的公众套话,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位同学在文章里有这样一个片段:“我们‘90后青年的名字叫‘青春,我们像诗一样让人品味无穷;我们像画一样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像歌一样让人陶冶性情;我们像舞一样让人轻舞飞扬……”虽然文笔优美,热情洋溢,但没有贴近“我”去“说”,没有自己的感悟和真实自我的个性风采,有的只是替一代人“代言”的虚假,作者笔下没有自己,眼中没有读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只有空洞的言论与抒情。这就要从阅读对象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让读者与作者一起跳动。

总之,“无论自己起的文稿或是讨论别人起的文稿,都要先看全篇,从内容、主题、选材、结构等方面考虑,这些方面都有数了,就在增删移动的同时,考虑字、词、语句”(《叶圣陶中小学作文评改举例》,开明出版社1990年版)。如果一开始不考虑文章的大局而先考虑局部,这就是先枝节而后根本,是不符合文章修改程序的。

2.微观方面。微观修改就是在段落和句子两个层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对段落、层次、词句上进行精细加工或修饰,使人或物的描写更细致,形象更逼真,使事件叙述完整连贯、语言表达简洁生动。多读、细读、品读文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观修改的好方法,“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且最为有效的”(叶圣陶语)。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前未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修辞方面:用词不当,意义不明,形容过分,浅薄套话;语法方面:搭配不当,缺少主语,顺序颠倒,不合语法规范;逻辑方面:不切实际,不合事理,颠三倒四,意义不畅。打草稿时考虑不周的问题,通过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样就可以对原来用得不准确的字、词、句、段进行删、改、换、调、补。有位日本作家访问老舍,问起童话《宝船》里出现“开船喽”的“喽”字为啥不用“啦”,老舍笑笑说:“‘开船喽是对大伙儿说的,是招呼大家快上船。若是说‘开船啦,那就是只对一个人说了,没有许多人在场。”日本作家听了,立即竖起大拇指赞扬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大师的话让我们明白,文字的巧妙使用能让文章增色不少,甚至锦上添花。“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使诗歌的境界豁然开朗,春到江南,满眼绿色。一般说来,语言的修改有两个层次:一是“从零下到零”,修改有毛病的字、词、句子;二是“从零到零上”,把字、词、句子改得更有文采。

文章修改的过程实质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会有反复,甚至会有多次的反复,文章在反复中变得越来越精粹完美,因此,我们不应懈怠,而应持之以恒,做到修改和再调查相结合,自己修改和请人帮助修改相结合,放一放,改一改,再放一放,再改一改,直到尽善尽美。刘勰说:“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诚然,写好文章的决定条件不在修改,但修改却能使文章质量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