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2012-05-02 00:59陈敏
考试周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心理健康

陈敏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辅导员扮演着学生思想工作的教育者、日常事务的组织者、突发事故的干预者等多重角色,管理事务日益繁重,承受着多重压力,职业倦怠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分析讨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及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动力”、“压力太大”、“情绪不高”等情绪反应。也有研究表明,教育工作是高压力职业,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同时,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和人员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这些现象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及危害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最初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提出,主要是针对助人职业工作者,因其长期从事“人际工作”而产生对工作不热忱,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持负面态度的现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辅导员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情绪衰竭,对管理与教育工作时常觉得负担沉重,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容易拿学生出气,并对生活冷漠、失望;二是去个性化,对学生抱消极态度,逐渐失去耐性和同情心,以嘲讽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同事也表现出不友善,造成关系紧张;三是岗位成就感降低,对自己评价过低或负面评价,看不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了工作信心。

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是较为广泛的,对辅导员自身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的培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第一,不良的情绪会导致辅导员身体出现不适、疲倦、失眠等现象,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第二,对工作不满、缺乏热情、不求上进等负面情感,不仅会让辅导员在人际关系中变得疏远,还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第三,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会直接危害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群体。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跟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学生影响最广泛,工作内容十分繁琐,工作量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一)工作量过重,压力过大

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多角色的任务,包括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安全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催缴学费等各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一般只设有辅导员管理学生的一切事务,而本科院校一般除设有辅导员管理一个年级或几个班级外,每个班级还设置了一名班主任,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就要承担本科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同时,由于生源的差异性,高职院校辅导员完成这些任务要比本科院校辅导员的难度大得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另外,在辅导员管理上,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只要是跟学生有关的,基本上都会把具体的任务细化后分配到辅导员身上,同时由于工作时间有着很强的连续性和工作空间有着很强的广延性,因此,辅导员时刻担心发生突发性事件,随时处在应急状态,每天都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的状态,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让他们感觉自己似乎就是学生的高级保姆。进而导致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迅速减退,丧失了工作热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的关心重视度不够,地位低,福利待遇较差。

在高职院校中,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各院校在选拔过程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政治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奉献精神等,但是在辅导员本身的需求和发展方面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辅导员进编机会少,难度大,福利待遇方面与在编人员相比,相差较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开始进入学校工作都是无编制的,工作几年后进编机率也小。无编制的辅导员,从心理上来说,容易受到在编人员的歧视,从身份上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道界限。同时从各方面的福利待遇来讲,都会低于在编人员。面临目前物价、房价的上涨,以及生活带来的压力,处于对未来发展的迷惑和担忧的辅导员们,表现出思想不稳定,工作不积极,换岗意愿强烈的状态,因此,职业倦怠日益凸显。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称评聘难。职称评聘问题是困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比,他们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参加课题立项,更谈不上什么科研成果。同时,他们很少有向专业教师转行的机会,职称评聘晋升非常困难,据调查了解,一些高职院校自招聘辅导员以来,几乎没有人晋升过职称。在高职院校教师行列中,辅导员队伍相对年轻,职称也低,工资和岗位津贴等待遇相对较低。

3.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学习机会少。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岗位常常被认为是过渡性岗位,他们处于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边缘地带”,在学历提高、培训进修方面,由于辅导员群体在高校中仍处于较低的地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从职业发展上看,辅导员的发展渠道不畅;从职务发展上看,岗位有限;从职称提高上看,辅导员的工作实绩在职称标准上无法体现。因此,公平感的缺乏容易使辅导员产生不满情绪,挫伤积极性。

4.虽然国家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今的高等院校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意识、行动上仍然把辅导员排除在教师之外,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地位低、待遇低、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更不懂得如何尊重辅导员,在他们心目中,辅导员更多的是扮演着管理他们所有事务的“高级保姆”角色。

(三)个人素质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辅导员个人素质与职业倦怠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刚毕业走向岗位的辅导员,一开始对工作充满了激情,有上进心,但是几年后,随着对工作内容的熟悉,以及源自评职称、参与科研、晋升职务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上会产生不平衡,表现出不满情绪,心理和生理上就会产生倦怠。其次,个人工作能力的差异,有些辅导员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因为对自己的评价过高,预设的目标过高,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久而久之,在工作过程中得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容易形成职业倦怠。最后,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会直接影响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如情绪容易紧张、失控,容易出现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焦虑、懦弱、自卑、孤僻、狭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心理脆弱等,这样的辅导员较其他辅导员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三、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目前,职业倦怠现象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和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着消极的影响,为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预防和减少他们的职业倦怠,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达到自我与职业的和谐统一,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岗位职责,减少工作压力。

目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存在较大的不明确性,只要与学生有关的各项事情都是辅导员负责,这样严重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自身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因此,高校应该根据教育部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的相关规定,建立明确的辅导员工作职责制度,确保辅导员真正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提高福利待遇,解决编制问题,关注职业发展。

就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来看,辅导员进编机会较少,福利待遇相对较差,面对着物价、房价的上涨,以及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解决辅导员的编制、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成为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方面。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是辅导员最为关注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有效预防教师的心理枯竭。在培训学习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像重视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一样为辅导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要重视关心辅导员职称晋升,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建立独立的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而不是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放在一起评定;在职务提升上,拓宽辅导员积极进步的渠道,提供相应发展的机会,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用人原则,力争给辅导员转岗,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三)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形象往往被认为是“救火员”、“高级保姆”,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形象不是很好。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同时,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高校辅导员是教书育人队伍中的一员,要一视同仁,避免出现校内身份职业歧视的不良现象,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四)制定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不断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近年来,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辅导员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容易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倦怠感。因此,学校应该关注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家庭、心理情况。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讲座不仅面向学生,也可以面向教师,并针对辅导员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或者心理疏导,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作为个人来讲,辅导员应增强心理健康维护的自觉意识,学会正确运用体育锻炼法、环境调节法、亲友疏导法等实用的调适方法,学会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的烦恼,寻求建议,发展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等,克服心理问题,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提升自身素质方面,从个人来讲,辅导员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持有合理的期望,适时进修,虚心学习业务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完善自我。从学校来讲,应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教育,通过进修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效益,使工作的压力尽可能地降低,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满足感和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1]林文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陈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肇庆学院学报,2007,(4).

[3]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4]邓洪波,王建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