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资源·话南海”
——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

2012-05-03 08:47海洋世界综合报道
海洋世界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国海可燃冰油气

《海洋世界》综合报道

“说资源·话南海”
——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

《海洋世界》综合报道

6月6日,第15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国务院参事、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张洪涛;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方念乔;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纪伟;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李立新;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雷波等专家出席活动。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是中国科协学术协会科普部2011年举办的系列科普活动,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邀请该领域2~4位专家与众多媒体人士面对面交流。该活动旨在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全国学会和大众媒体的作用;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开展科普宣传,建立一个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的渠道;在平等活泼、轻松自然的氛围下,发出科学共同体的理性声音,引导社会舆论。

本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以“说资源·话南海”为主题,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首先围绕南海油气资源蕴藏量及南海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远景、南海新能源——可燃冰等资源开发远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新技术以及我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学技术对开发南海资源的重要现实意义、中国海监在保护南海海洋环境和资源中的作用等进行了主旨演讲。

李立新教授在题为“中国海监在维护南海海洋权益,保护海洋资源和有关资源中的作用”的演讲中说道:“中国自古以来是有海无管,这种现象存在了若干年。2007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海监代表中国政府开展整个全海域的制度性巡航。2008年又批准开展了对南海全海域的制度性巡航,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在维护海洋权益问题上,党中央、国务院最彻底的一次制度性安排。现在我们每天都有海监船和海监飞机,在我国领海领空巡航。目前开展这种巡航的队伍只有中国海监一家。”从2008年2月开始,中国海监组织海监船和海监飞机对中国南海的岛礁和海上采油平台进行抵近观察,基本掌握了我国岛礁被侵占的情况和石油开采的各种情况。在互动环节中,在场媒体记者踊跃提问,记者们对南海可燃冰打钻取样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洪涛总工程师表示,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年将对南海可燃冰进行专项调查,明年有望打钻取样。“目前我们掌握的条件比较有利的区域是在大陆架附近,如神狐海域。最终选在哪个区域取样还需研究。国外一些顶级科学家也可能应邀参与合作。”张洪涛说。我国曾于2007年在南海发现可燃冰,但储量、分布、厚度等尚不明确。一些报道中出现的数据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复杂公式推算出来的。方念乔教授则表示,南海是一个比较大的边缘海,构造比较复杂,前景非常看好,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目前看来,南海南部的油气比北部的油气发育程度好,北部略显“单调”。

“南海既有陆架海性质,也有深海大洋性质,物质极其丰富,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深海科研需要仪器设备耐高压耐低温,尤其对传感器精度要求非常高。深度越深,技术含量就越高,相应研发成本也就越高。”田纪伟教授说。田纪伟曾先后12次担任我国海洋调查的首席科学家。他坦言,近年来,我国深海技术有了大幅提高。5月初“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钻举世瞩目。但由于起步晚,我国在这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专家们与到场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经大众科技报、中国海洋报30多家媒体记者进行了广泛交流;中国科协网、人民网(科教频道)和中国网,对当天的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摄影/仝开健

猜你喜欢
中国海可燃冰油气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感受可燃冰的“温度”
“冰块”里的秘密——可燃冰
可燃冰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吗?
海底开采可燃冰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彰显中国维护主权决心我海监船编队巡航钓鱼岛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