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下的“寡妇制造者”——苏联K-19号核潜艇的传奇

2012-05-04 01:36撰文小熊
海洋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艇员冷却水反应堆

撰文/小熊

冰海下的“寡妇制造者”——苏联K-19号核潜艇的传奇

撰文/小熊

随着冷战的开始,北冰洋——这片素来安宁祥和的海洋不再宁静。随着美苏两大阵营军备竞赛的加剧和核武装的扩大,战略核潜艇成了北冰

2002年,由好莱坞拍摄的潜艇电影《K-19:寡妇制造者》在全球上映,片中剧情描写了苏联第一代战略核潜艇658型(北约代号Hotel class “旅馆级”,又译H级)首艇K-19号在北极地区执行任务时发生事故,艇长和官兵们奋不顾身地抢救自己的潜艇。遗憾的是,影片在俄罗斯上映后,几乎是收到了原K-19号潜艇上事故幸存老兵的一致口水,大部分批评均指出影片不符合真实情况,更有原艇员指出,片子里“除了下水仪式的香槟没碎是真的之外,就没一处是符合史实的。”好莱坞费劲心思讨好俄罗斯观众的作品,在这些老兵的眼里居然成了污蔑和轻视。那么,真正的K-19号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命运?它在北冰洋下的真实故事又如何呢?看看它坎坷的一生,你就会明白,在冰海之下,它曾经历经的绝望、勇气和对命运的抗争。

“霉运降临到我们头上了,同志……”

寡妇制造者电影海报

洋内水下对抗的前沿尖兵。

1956年8月25日,苏联政府提出了“658计划”的任务书,任务书要求用核动力的潜艇装载弹道导弹。这个任务书经过当时相关部门的商议之后,开始交付造船厂开工建造,而这一艇型随之在红海军内部被称为658型艇。实际上,这一艇型是在之前的627型艇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也可以看做是搭载了弹道导弹的627型艇。这型艇的使命,就是搭载核武器进入北冰洋,然后接到命令发射导弹,向资本主义倾泻毁灭之火。

1957年10月16日,苏联海军司令部给予了658型首艇海军编制。1958年,北德文斯克船厂开始开工建造这一型艇——这也是这艘潜艇噩梦的开始:1959年2月,该艇分段的第十隔舱起火,2名工人被活活烧死在艇内;一个月后,6名在艇内粘合橡胶的女工吸入了粘合剂挥发出来的毒气,抢救无效后死亡;而真正让艇员感到潜艇被巫婆下了诅咒的事, 是1959年10月11日的下水仪式。按照惯例,船体下水,需要在艇艏砸碎一瓶香槟来庆贺,结果就在军乐队奏乐完毕时,本应砸碎的香槟瓶子仅仅是在艇艏磕了几下,然后晃晃悠悠的悬吊着不动了,全场官兵和军乐队,乃至艇长和政委们,都傻了眼,眼睁睁看着瓶子在空中荡来荡去。

“H”级战略核潜艇

俄罗斯北方舰队基地之一,北莫尔斯克港

据说,最后还是站在礼台的一名军官眼疾手快,抓过香槟狠狠地往潜艇上砸了一下,才算把事情解决。目睹了如此不吉利的仪式后,有人在队列里阴郁地嘀咕:“霉运降临到我们头上了,同志……”

随后这艘艇出现了一系列事故,使得“受了诅咒”这种传闻在水兵之中变得颇为流行,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在艇长和政委们面前咕哝这些话。如果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情况的话,香槟没被砸碎是因为正好磕到了艇艏安装的消声瓦上——这也是苏联第一次将消声瓦安装于潜艇的试验之作,消声瓦很软,造成了瓶子仅仅是晃荡了几下。

1960年7月,该艇舾装完毕并进行了海试,就在首次启动核反应堆的试验中,冷却水系统的压力就达到了额定最大值的2倍,按照苏联海军的规章制度,这种事故必须将反应堆拆下进行彻查,但海军方面考虑到交付部队的时间进度已经落后——美国的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已经服役了,加之这场事故本身仅仅是损坏了核燃料棒,并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于是12月21日,国家核潜艇管理委员会在K-19号潜艇的接收证书盖上了公家的大印——就在签字当天,导弹发射筒的舱门突然脱落,砸死了正在进行维修作业的一名电力技术人员。6天之后,又有一名造船厂的技师,因突发事故而死——K-19号还没有出海执行任务,身上就已经背负了10条人命!

这一系列事故,给K-19号艇上服役的官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政委的工作动员和艇上安排的政治学习乃至娱乐休息,都无法驱散人们心头的乌云。不过,这些还都不是K-19号潜艇最大的灾难,在官兵们离开港口,前往北冰洋进行战备任务的时候,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更为可怕的事故,正在前面冰冷的海水中等待着他们。

赫鲁晓夫

广岛核爆式的处女航

1961年6月7日,K-19编入北方舰队特种核潜艇旅,它进入北方舰队服役还没多久,就差点摆出一场乌龙来:大力鼓吹核导弹力量的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突然想看看自家的核潜艇到底有多威风,于是向来喜欢头脑一热就行事的总书记决定亲自视察北方舰队并观摩导弹发射,这一决定让时任北方舰队总司令的戈尔什科夫伤透了脑筋——K-19刚服役没多久,尚未进行过实弹射击——而且它搭载的导弹是水面发射的R13型弹道导弹,完全无法在水下试射,于是,在总书记登上了驱逐舰准备观看导弹发射的时候,K-19号下潜,然后呆在水里什么都没干——完成导弹发射任务的是事先在水下待命的K-142号艇。

这么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居然蒙骗过了赫鲁晓夫,这位在联合国用皮鞋敲过桌子的总书记兴高采烈地向全世界宣布“苏联能像生产腊肠一样生产核导弹”,至于这种“腊肠”好不好“吃”,当天在场的元帅、将军和设计师们心里有数得很,之后的K-19号艇加快了试航进度,以便能够尽早形成战斗力。

当年7月,K-19号艇参加了北方舰队的演习,在演习中,该艇接到命令,扮演进入北冰洋的“蓝方”与作为“红方”的北方舰队进行对抗。7月3日4时左右,K-19号艇右舷核反应堆开始出现了故障:一次冷却系统的水压开始不足,核反应堆自己停止了运转。事故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供给反应堆的冷却水管道出现了断裂,导致冷却水大量泄漏,此时的反应堆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冷却液,温度持续升高。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仅会造成放射性污染,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反应堆炉芯融解,艇毁人亡。为了排除险情,K-19不得不紧急上浮至海面,以便最严重的情况发生时弃艇。

反应堆故障的两小时后,红海军少尉科尔奇洛夫试图带领艇员进入反应堆,人工为反应堆手动注水进行冷却,这个举动相当冒险,要知道,此时反应堆的内部,温度已经达到了600℃,辐射值已经达到了50伦琴。在这种冒险的举动进行了1小时后,反应堆舱的舱温已经达到了60℃,辐射值达到了先前的5倍:250伦琴!在随后的冷却作业中,这一数字又上升为500伦琴,眼看潜艇要保不住了,而此时的水兵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发了疯一样往反应堆冲击,进行冷却作业。

在艇上损管人员的自杀式抢救下,反应堆的温度和泄漏值都慢慢地回落了。不过要命的是,冷却作业导致了辐射向全艇蔓延——更加可怕的是,船上的通讯器材也坏掉了,而备用器材的通讯距离有限,在冰海之中的K-19只剩下了3个选择——要么自己返航;要么找人帮忙;要么走向死亡。潜艇政委见状,向艇长提出建议,趁现在潜艇还有动力,向北航行至附近的小岛,然后潜艇自沉,艇员上岛避难。这一要求被艇长扎捷耶夫否决了,他决定向南返航,回到北方舰队的基地。

这个举动,和自杀实质上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了:出事地点在北冰洋上,而红旗北方舰队的基地离K-19号艇足足有3天的路程,一旦辐射泄漏扩大,这艘“苏维埃国家的骄傲,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就会彻底成为浮动的铁棺材。尤其令人揪心的是,艇上大部分的食物和饮用水都已遭受污染,如果K-19试图返航基地的话,全艇上下就要和巴伦支或者其他的极地探险者面临同样的挑战:严寒、饥饿和颠簸,外加探险家们未遭遇的干渴和辐射!

俄罗斯北方舰队在科拉湾

也许是K-19的命运实在太坎坷了,以至于天上诸神都看不下去了,6个小时后,绝望的艇员终于看到了他们向命运祈祷的结果:两艘北方舰队的常规动力潜艇接到了K-19的求救信号。按常规条例,潜艇部队接到友军求救信号时,应该先汇报司令部等待指示,但这一次情况太特殊,红海军的官兵们根本顾不上什么条条框框了,在未得到司令部指示的情况下,2艘常规潜艇开足马力驶向了出事地点——苏联武装的官僚主义向红海军的人道主义低头投降了。多亏了这2艘潜艇,艇员们撤出了满是放射线的K-19。当晚18点,一艘潜艇载着大部分官兵开始撤退,而艇长扎捷耶夫请求留在事故现场(理由是担心国家机密外泄),以便得到司令部指示后亲手把自己的座驾击沉。

扎捷耶夫焦急地等待着,但最终等来的,不是司令部击沉潜艇的命令,而是一条驱逐舰和2条拖船,K-19就这样被拖回了基地,苏联海军事故调查委员会立刻着手调查事故起因,而上至艇长下到列兵,都被国家安全委员会(KGB)一个个地叫去审查了。在继承了斯大林时代粗暴作风的克格勃们眼里,事故原因要么是玩忽职守,要么是叛国投敌。于是,一顶顶“叛国”、“人民的敌人”、“蓄意破坏苏维埃国家财产”的大帽子,沉重地压到了全艇官兵的头上,好在此时的克格勃刚处于“后贝利亚”时期,不能也不敢像斯大林时期一样胡来,所以逮捕令迟迟未签发。

这些罪名可不是闹着玩的,轻者会被送进古拉格(强制劳动营),重者往往直接枪毙。好在官兵们已经出了鬼门关,索性听天由命了,这时,苏联海军事故调查委员会给出了调查报告,认为这是反应堆设计缺陷和错误规章导致的:虽然反应堆的冷却水供给不足后会停止运转,但消除堆芯余热的供水装置并未安装,而冷却水管道破裂之后,为了加强冷却供水,官兵打开了其他的水阀,这样压力极高的冷却水干脆流向了全艇,急需供水的反应堆则因缺少冷却水面临熔毁。

随后,K-19艇的核反应堆总设计师阿列克桑德洛夫向苏共中央政治局提交了一份报告,称正是由于K-19艇的艇员奋不顾身抢救反应堆,才使得反应堆没有出现损毁或熔解,这份报告对K-19艇艇员的命运起了决定性作用,几乎是一瞬间,他们由“国家的敌人”变成了“苏联英雄”,而司令部为了鼓舞麾下将士的士气,也将官兵们作为先进事迹和典型来宣传,这使得素来看上级脸色行事的克格勃们也换了一副和气的面孔。原本艇员们以为此生就要在西伯利亚数雪花度过了,而现在迎接他们的是首长亲切的慰问,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各种荣誉——现实里给艇员们平反完全是一瞬间的事,和电影里过了二十几年才恢复名誉不同,难怪老水兵们看了电影会骂娘。

不过,影片中的灾难也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事故爆发后,有数十名艇员在20世纪70年代死于放射病和癌症,而其余的艇员也在日后的岁月中或多或少感染上了各种放射类疾病。不仅如此,K-19号艇上搭载的食物因遭到放射性污染,在事故后被统一搬运到废弃船只内封存,这些食物由于十分精美而且罕见(核潜艇部队的口粮,质量绝不会差),经常被其他人偷走吃掉——因此而造成的病伤乃至死亡,已经是无法统计的了。

灾难之后

在此次事故后,K-19号潜艇被舰队官兵戏谑地称为“广岛”号,当然,她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鼎鼎大名的“寡妇制造者”。而《K19:寡妇制造者》这部影片里,简直是集K-19号潜艇服役生涯中的各次事故之大成,老兵们抗议它不符合史实,想来也是因为这一点吧。我们姑且来看看,这艘“寡妇制造者”到底“制造”过多少麻烦。

1969年11月15日,K-19号在巴伦支海与美国核潜艇“小鲨鱼”号相撞,鱼雷发射管严重受损,声纳阵列损坏,指挥塔也有轻微损伤。

1972年2月24日,K-19号结束大西洋作战任务,返航基地的途中,第九隔舱二氧化碳处理装置发生事故,引起大火,火势直接造成28名艇员丧生。北方舰队出动了27艘舰艇对其进行救援时,又有两名水兵殉职。

1977年,K-19号潜艇退出现役,进入改装工作,以便拆除导弹发射装置改装成通信艇,结果改装工作中起火两次,最少有6名艇员受伤。

从服役到1990年退出现役,K-19至少夺走了一百多名水兵、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性命,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海军,似乎也把它看作是一个令人不快的遗产。1992年,俄罗斯准备拆除这艘核潜艇(此时其编号已经变成了KS-19),而15名K-19艇的原老兵们集体上书,才使得这种回收军用废品的行为停了下来, 2003年,俄罗斯潜艇支援基金会准备募集资金,建立K-19博物馆。

猜你喜欢
艇员冷却水反应堆
滩涂作业船舶加装冷却水舱研究
VVER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子输运计算程序系统的验证
利用焦炉煤气初冷器冷却水余热案例分析
屏蔽泵冷却水管焊缝热影响区细小裂纹渗透检测
非药物干预对改善潜艇艇员睡眠质量的作用研究
迷你核电站,更小更强更安全
基于二级维修体制的艇员级维修能力形成分析
俄罗斯首座反应堆成功并网发电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节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