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海洋基本家底

2012-05-04 06:56海洋世界综合报道制图杨柠语
海洋世界 2012年11期
关键词:滨海海域海水

《海洋世界》综合报道 制图/杨柠语

图说中国海洋基本家底

《海洋世界》综合报道 制图/杨柠语

2012年10月2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调查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全、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国家综合性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在北京顺利通过总验收。

908专项于2003年9月8日由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2004年正式实施。专项包括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综合评价和“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三大任务。该专项由国家海洋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由国家海洋局具体组织实施。

在908专项实施过程中,采用了目前世界先进的海洋调查仪器设备,动用大小船只500余艘,航程200多万千米,海上作业约2万天,完成水体调查面积102万平方千米、海底调查面积64万平方千米、海岛海岸带卫星遥感调查面积约152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调查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经过全国180余家涉海单位及3万余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历时8年多的努力,一大批专项成果相继推出并投入应用。

通过908专项调查与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家底,更新了我国近海海洋基础数据和图件;对海洋环境、资源及开发利用与管理等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中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提出了有关我国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和管理政策的系列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服务。

通过908专项的实施,首次系统地获得了准同步、全覆盖的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基础数据,获得了我国近海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水体光学与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底质与悬浮体、海洋地球物理的大量基础数据。首次获得10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夏、冬、春、秋四个季节的准同步数据;首次实现对我国近海60多万平方千米的全覆盖勘测,获得有关海底地形地貌、底质与悬浮体和海洋地球物理的高精度、高密度海量数据,填补了大量资料空白区。

908专项还组织实施了海岛海岸带、海洋灾害、海水资源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国海域使用现状、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等一系列专题调查。获得了我国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与分布;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海砂资源的分布和资源量及海洋灾害分布等第一手资料。

令人对未来中国海洋充满信心的成果有:

908专项调查首次查明了我国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潜力。除台湾省外,我国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总蕴藏量为15.80亿千瓦,总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6.47亿千瓦。其中:潮汐能蕴藏量19286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2283万千瓦;潮流能蕴藏量833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66万千瓦;波浪能蕴藏量16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71万千瓦;温差能蕴藏量36713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2570万千瓦;盐差能蕴藏量11309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131万千瓦;海洋风能蕴藏量883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7034万千瓦。

专项调查总体掌握了我国近海海砂资源的分布和资源量。我国重要海砂资源区面积约30.3万平方千米,估算资源量约4749亿立方米。其中近海陆架出露海砂约3866亿立方米,陆架埋藏砂约883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具有工业储量的滨海砂矿产地共91处。根据评价结果,选划了海砂优先开发区、严格论证开发区、远景开发区和开发环境敏感区,编制了1∶50万比例尺的近海海砂资源分布图20幅,1∶25万比例尺的有关成果图件92幅。

首次评价了我国潜在海水增养殖资源并选划出潜在资源海域。全国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海水养殖区面积170.78万公顷,其中池塘养殖区面积19.11万公顷,底播养殖区面积69.91万公顷,筏式养殖区面积64.08万公顷,网箱养殖区面积17.31万公顷,工厂化养殖面积0.37万公顷。针对沿海各省(区、市)的发展需求,选划出了潜在海水增殖放流区109个,人工鱼礁区182个,水产原、良种场835个,推荐了增殖放流和种质资源保护种类50余种。

首次评价了我国新型潜在滨海旅游资源并选划出潜在资源区。中国沿海城市范围内,现有滨海旅游资源12413处,确定了潜在滨海旅游区选划原则和指标体系,共选划出潜在滨海旅游资源区343处,其中,近期可开发的84处,包括15处生态滨海旅游区、7处休闲渔业滨海旅游区、6处观光滨海旅游区、26处度假滨海旅游区、5处游艇旅游区、2处特种运动滨海旅游区、23处海岛综合旅游区。

908专项经过综合评价与发展目标预测认为,我国海洋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发展势头。“十五”以来,海洋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3.5%,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22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7%,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12844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0%。海洋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主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第一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50%以上,调整为2009年的13.6∶28.0∶58.4,呈现出“三二一”格局。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是我国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其规模不断扩大,但比较脆弱。海洋支柱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3354.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494亿元,年均增速为16.0%。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有可能继续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约达到4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中国海洋面临的严峻形势是:

首次查清了我国近海海水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的52个沿海城市中,极度缺水18个、重度缺水10个、中度缺水9个、轻度缺水9个,近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问题。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每年海水直接利用量约620亿吨,每日海水淡化约60万吨,其中用于民用的每日约为16万吨,用于工业的每日约为44万吨。

首次获取我国滨海湿地面积。据调查2007年中国滨海湿地总面积693万公顷,比1975年减少43万公顷,自然湿地总面积669万公顷,比1975年减少了65万公顷,人工湿地总面积24万公顷,比1975年增加了22万公顷。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57%,红树林面积73%,珊瑚礁面积80%。

全面掌握了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分布、特点、强度及影响。风暴潮(含近岸浪)是我国水文气象灾害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近20年来(1990—2009)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约占全部海洋灾害的94%。从沿海风暴潮发生次数、规模、灾度及损失的年际变化来看,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台州和温州、舟山群岛、福建与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北部为我国风暴潮灾害高危险区。

海浪灾害是我国发生最频繁的海洋灾害。1968年至2008年,我国巨浪灾害共出现70次,沉船52063艘、死亡(含失踪)1347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3.5亿元。东海东部和南部、台湾以东、广东东部是我国巨浪灾害高危险区域。

海冰灾害大致每5年就要发生一次严重或比较严重的灾害过程。1953年—2011年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总体呈缓解趋势;1953年—1960年冰情最严重;1991年—2000年冰情最轻;但2000年以来冰情有增强的趋势,尤其莱州湾冰情增强趋势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海冰大于65海里的次数,辽东湾远远多于其他海区,是海冰灾害最严重区域。

赤潮及外来生物入侵灾害是我国近海最为严重的生态灾害。近20年来,赤潮在我国近海平均每年发生83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其中东海发生频次最高,占全国的58%。我国遭受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由来已久,但近年来由其引发的生态灾害呈较快上升态势。本次调查发现,南方沿岸主要港口中有12种外来附着生物已造成较大危害;引种的6种滩涂植物之一的互花米草,在浙江和福建滩涂造成大规模生态入侵。

绿潮(浒苔)灾害是近年来在南黄海新出现的一类海洋生态灾害。2008年夏季的绿潮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达12.9亿元,2009年绿潮实际覆盖海域面积及其波及范围分别达到2100平方千米和5.8万平方千米;2010年和2011年的灾情仍未减轻。

海岸带地质灾害中,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最为严重。我国大陆海岸侵蚀严重,侵蚀岸线总长度3250千米,占总岸线长度的17.1%;全国约50%的砂质海岸遭受侵蚀,侵蚀岸线长2463千米。我国沿岸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已超过1.6万平方千米,其中以莱州湾和长江三角洲尤为显著,海水入侵面积分别达到4328平方千米和1643平方千米,向陆入侵分别超过30千米和15千米。

港湾淤积灾害也已成为比较典型的地质灾害。对大窑湾、胶州湾、杭州湾、乐清湾、厦门湾和钦州湾等典型海湾进行的淤积灾害风险和承载力评价表明,以围填海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港湾均衡状态破坏,纳潮量减小,淤积加快,未来的围填海工程需要审慎评估。

系统认识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我国近海海洋经济动物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近海渔业资源整体处于衰退状态。利用所建立的中国近海环流模型(1970—2010),研究了近海环流的特征及其变异,揭示东海和黑潮水存在变暖趋势,带鱼等经济鱼类越冬场向近岸移动,作为幼鱼饵料的东海太平洋磷虾正趋于消亡,东海中华哲水蚤从高丰度到低丰度的变化提前一个月。饵料生物减少在空间上与东海小黄鱼的产卵场位置重叠,将对小黄鱼资源形成潜在不利影响。我国海洋生态区系与大洋相对隔离,既是海洋经济动物的产卵场和育幼场,又是洄游场和渔场,对近岸生态和水体质量具有高度依赖性,脆弱性很强。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近岸海域污染范围较大。2000年以来,我国约95%的管辖海域属于一类水质,近海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是,近10年来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却呈上升态势,入海排污口排污超标严重,超标率多年高于75%,其中2009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劣一类的面积占到40%(14.7万平方千米)。长江口和杭州湾、渤海和苏北近岸海域、珠江口邻近海域等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20世纪80年代尚为二类或三类标准,现已升高至四类标准,每年均引发大面积赤潮。

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但局部海域和48个海湾(河口)沉积物分别不同程度地受到镉、铜、滴滴涕和石油烃等的复合污染,其中大连、天津和厦门近岸海域、珠江口及邻近海域等沉积物质量较差。

查明了我国近海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态特征。我国近海浮游生物虽然生物量和丰度呈上升趋势,但生物个体却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与以往调查相比,东海浮游动物种类从613种增加到803种。近30年以来,底栖生物中个体较大的棘皮动物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个体较小、耐污能力较强的多毛类生物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间带生物种类数明显减少。在东海新发现微生物新种13个,在台湾海峡和南海发现水母3新属43新种。

908专项获得的资料和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切实增强了维护权益的服务支撑能力。编制了中国海岛(礁)名录、各省(区、市)海岛海岸带图集和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集,为我国海岛、领海基点及争议岛屿的建档立志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其中,获得的钓鱼岛遥感数据为公布我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共71个海岛的标准名称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维护我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权益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海洋局将继续秉承908专项为国家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管理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深入挖掘908专项成果的潜力,为我国海洋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滨海海域海水
遗落海域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滨海顶层公寓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咸咸的海水
海水
十大事故多发海域中国南海周边排第二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