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蚀刻废液制备氧化铜

2012-05-07 03:47张晃初潘湛昌肖楚民胡光辉魏志钢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2年3期
关键词:氯化铜碱式氧化铜

张晃初,龚 俊,潘湛昌,肖楚民,胡光辉,魏志钢

(1.胜宏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广东 惠州 516000;2.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印刷电路板的蚀刻液分为酸性和碱性两大类,因此印刷电路板经蚀刻后产生酸性蚀刻废液和碱性蚀刻废液,其中酸性蚀刻废液主要含氯化铜和盐酸等、碱性蚀刻废液主要含铜氨配离子。目前蚀刻废液的处理方法有溶剂萃取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破络处理法、电解法等[1~6]。沉淀法是通过加入试剂,将废液中的铜离子转变成氢氧化铜沉淀,然后加热煅烧,得到最终产品氧化铜。该方法不仅经济,而且去除铜效果较好,但由于废液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和铵离子,产品在沉淀过程中会吸附这些杂质离子而常常达不到工业应用标准。作者在此采用沉淀法以蚀刻废液制备氧化铜,并优化了工艺条件。

1 实验

1.1 试剂及仪器

盐酸,氢氧化钠,硫代硫酸钠,碘化钾,硝酸银,硫氰化钾,酚酞,淀粉指示剂。

E型直热式电热恒温干燥箱,SHB-Ⅲ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抽滤装置,精密型电子天平,布氏漏斗。

1.2 方法

按一定比例将酸性蚀刻废液与碱性蚀刻废液混合、过滤,沉淀出来的物质经加碱转化成二次沉淀,洗涤、干燥、煅烧,得到氧化铜产物。

单独取酸性蚀刻废液直接加碱同法制备氧化铜产物。

1.3 分析检测

Cu2+含量测定:取稀释滤液10 mL,加入10 mL KI溶液,立即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淡黄色,然后加入淀粉溶液5 mL,继续滴定至淡蓝色,再加入10 mL KSCN溶液,摇匀,蓝色转深,再滴至蓝色恰好消失,此时溶液为米色CuSCN悬浮液。

氯离子含量测定:在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0.5 mol·L-1AgNO3溶液,AgCl定量沉淀后,过量的AgNO3以Fe3+为指示剂用KSCN溶液滴定,微过量的SCN-与Fe3+形成Fe(SCN)2+的红色络离子而指示滴定终点。

铵离子含量测定:铵离子与甲醛反应生成六次甲基四胺,此反应在过量甲醛存在下能较迅速完成,并析出一定量的酸,析出的酸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然后根据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量,计算铵离子的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值的影响

2.1.1 pH值对氢氧化铜沉淀的影响

取10 mL废液,加入不同量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其pH值,过滤,将滤液稀释10倍。取稀释滤液10 mL,用1 mol·L-1的Na2S2O3溶液滴定,测得母液中Cu2+的含量,考察pH值对氢氧化铜沉淀的影响,结果见图1。

图1 pH值对氢氧化铜沉淀的影响

由图1可知,pH值为9(Cu2+浓度为0.05 mol·L-1)时,母液中残留的Cu2+浓度最低,氢氧化铜沉淀较完全。

2.1.2 pH值对碱式氯化铜沉淀的影响

将酸性蚀刻废液和碱性蚀刻废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测定其pH值,过滤。取5 mL滤液,用1 mol·L-1的Na2S2O3滴定,测得母液中Cu2+的含量,考察pH值对碱式氯化铜沉淀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pH值对碱式氯化铜沉淀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pH值控制在4.3(此时酸性蚀刻废液和碱性蚀刻废液的体积比为1.05∶1)时,母液中残留的Cu2+浓度最低,碱式氯化铜沉淀较完全。

2.2 氢氧化铜沉淀分解温度和时间的确定

文献报道,氢氧化铜在80 ℃以上就分解成氧化铜,但是当温度升到1000 ℃时,氧化铜进一步分解成氧化亚铜,所以分解温度一定要控制在100~1000 ℃之间。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铜沉淀(含有一定量水分),在不同温度下加热30 min,考察分解温度对沉淀分解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 分解温度对氢氧化铜沉淀分解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最佳的分解温度是500~600 ℃。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铜沉淀,在500 ℃下分解不同时间,结果见表2。

表2 分解时间对氢氧化铜沉淀分解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氢氧化铜沉淀在500 ℃下分解30 min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从经济和效率方面考虑,选择最佳的分解温度和时间为500 ℃、30 min。

2.3 杂质氯离子和铵离子的去除

由于自来水中的氯含量远远超过了产品的要求,所以采取先用自来水洗涤后用纯净水洗涤的方法(自来水和纯净水体积均为沉淀的5倍)洗涤沉淀,考察洗涤方式对氯离子和铵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洗涤方式对氯离子、铵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取5倍于沉淀的自来水洗涤3次、纯净水洗涤3次后,产品中基本不含氯离子和铵离子。

2.4 产品表征

取酸性产品、酸碱混合处理产品和标准产品进行XRD分析,结果见图4。

图4 不同产品的XRD图谱

由图4可以看出,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是氧化铜。

3 结论

采用沉淀法以酸碱混合蚀刻废液制取氧化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按照体积比1.05∶1的比例将酸、碱蚀刻废液混合,控制pH=4.3,生成碱式氯化铜沉淀,经抽滤后,向沉淀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使得pH=8,再次过滤得到氧化铜和氢氧化铜混合物,分别用5倍量的自来水和纯净水洗涤沉淀3次,在500 ℃下煅烧30 min,最终得到氧化铜黑色固体。

参考文献:

[1] 徐国强.含铜蚀刻废液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3):68-71.

[2] 崔晓飞,孙蔚曼,汪晓军.含铜蚀刻废液的回收与利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13(3):66-68.

[3] 潘涌璋.膜法处理电路板刻蚀废液中的铜[J].上海环境科学,1996,15(9):25-27.

[4] 宫本涛.铜氨废水处理与废铜液回收[J].电镀与精饰,2002,24(2):31-35.

[5] Fouad O A,Abdel S M.Cementation-induced recovery of self-assembled ultrafine copper powders from spent etching solutions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J].Powder Technology,2005,159(1):127-134.

[6] Eliceche A M,Orlandi M F,Urtiagaa A M,et al.Optimisation of A Pertraction Proces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Copper Recovery[M].Published by Elsevier B V,2006:1803-1808.

猜你喜欢
氯化铜碱式氧化铜
无水乙醇辅助低温直接法制备碱式碳酸镁晶体
碱式氯化铜的制备方法与特性
不同铜源在蛋鸡腺胃吸收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纳米氧化铜在腺胃肝脏的分布
低能耗制备试剂级二水氯化铜的新工艺
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
真空碳热还原碱式碳酸镁制镁实验
间接滴定法测定氯化铜晶体的纯度
实时动态监测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的毒性效应
某氧化铜钴矿硫酸浸出试验研究
镧石型碳酸镨钕向碱式碳酸镨钕的相转变反应特征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