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笔琐谈

2012-05-08 04:06俞飞
杂文选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代笔宪政才子

俞飞

近来,打假斗士方舟子高调指控韩寒文章代笔,田博微博爆料海岩《五星大饭店》劇作代笔,一时间,围绕“代笔”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各方指天画地,口沫横飞。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文坛卷起千堆雪,实在热闹。

回眸吾国历史,代笔之风由来已久,无代无之。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洋洋洒洒二十万言。汉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八公,主持撰写《淮南子》。两大巨著,取精用宏,代笔亦功不可没。

曹丕曾有名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捷才过人的曹植,又疑又嫉。《三国演义》记载:“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祭出七步诗之命,其来有因。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文采飞扬。无怪乎请其代笔者门庭若市,《唐才子传》称其家中润笔收入“金帛盈积”。反观唐末宰相韦昭度,出身名门望族,早年起草公文,囿于才学不济,求人代笔,日后当上宰相,遭到宦官田令孜讥讽:“在中书则开铺卖官,居翰林则借人把笔。”

明代严嵩,凭借其子严世蕃代笔的青词,赢得迷信道教的皇帝欢心,擅专国政达二十年之久,时人讥为“青词宰相”。代笔之力,不可谓不大。后来严世蕃沉溺女色,对代笔意兴阑珊。严嵩圣眷日衰,终于倒台。一代权相天山冰消,莫非成也代笔,败也代笔?

明清鼎革之际,多尔衮的《致史可法书》与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可谓代笔“双璧”,前者文辞优美,气势如虹,由上海才子李雯为清摄政王捉刀,后者委婉刚劲,绵里藏针,出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之手。将遇良才,隔空叫阵,煞是好看。

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年老体衰,又值顾姓巡盐御史为父求文三篇,润笔三千两白银。钱身患重病,难以下笔,他人代拟,又恐文采欠佳,故恳求前去探视的黄宗羲勉为其难,为自己当枪手。见其犹豫不决,干脆将他反锁入书房。好个浙江才子,不到一个晚上,三篇字字珠玑的宏文大功告成。

乾隆一辈子,写诗总数不下四万三千余首,御用文人如沈德潜多有代笔。晚年沈编著文集,收录那些代作。此事传到皇帝耳朵里,难免恼羞成怒。沈虽已作古,但罪不可逭,死了也不能放过,当然要仆其碑,剖其棺,戮其尸。代笔之人如此下场,何其可悲!

1905年,清政府派出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回国前,谁来主笔撰写考察报告,成了天大难题。最后,找关系请梁启超与杨度,为五大臣写出《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说来可笑,杨度从未去过欧美,梁启超可是大清通缉要犯。

蔡锷病逝,红颜知己小凤仙,请大名士易宗夔代撰一副挽联: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孙中山病危,著名的《总理遗嘱》由汪精卫代笔起草,孙先生极为满意,一字未改。

冯雪峰曾代鲁迅写过两篇文章:《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当他读给鲁迅听时,鲁迅除了签上名,不置一辞。但鲁迅在编订本人作品时,特意将这两篇代笔文章排除在外。

才子倪匡在《天龙八部》连载时曾为金庸代笔,待金庸漫游欧洲回港,倪匡直言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让金庸叫苦不迭。

代笔代笔,乍看起来,大可站在道德高地指指点点。但一笔抹煞,未免过苛。或许其中别有隐情,并不单纯。若能因势利导,兴利除弊,方是正道。

猜你喜欢
代笔宪政才子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代笔
宪政思潮
代笔
代笔
改革的路径不可能是单一的
才子为何难提拔
宁为干将,不为才子
才子断案
流亡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