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成性评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2012-05-10 10:07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刘志奇
天津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目标素养专业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 刘志奇

以形成性评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 刘志奇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教育管理者提高管理质量的目标,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态度、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现在常见的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方法主要有:师徒结对子、读书、写反思、继续教育、上级部门专项专题培训等。观其效果,有的方式(如师徒结对子)能促进刚上岗的教师尽快提高专业素养,可一旦过了实习期,他们复制了基本的程序后,就自然融入了经验型的大队伍,能力上很难再有提高。有的方式(如各级的骨干教师培训)有利于培养教师“精英”,但他们的成就大多是以个人风格为主导,其他人不好模仿。上级培训部门的专题或专项培训注重理论学习的多,与教师实践所需要的技能相去甚远,而理论中的条条框框根本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们经常这样描述培训效果:听时激动,说时心动,回来不动。偶尔开设数量相当有限的教育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活动,与在校活动内容、质量无大区别,其专业能力不能得到大的提高。

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且能在学校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展开,省时、省力、有效地提高各层面普通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我认为,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就可以完成此项任务。

目前,形成性评价多用来促进学生学习,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操作形成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二是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三是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四是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评价。简而言之,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若要在课堂中运用形成性评价,作为操作人——教师,只有从“制定明确目标、准确分解目标、活动引导达标、多方评价验标”几方面开展研究,才能完成“激励、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若教师能对以上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就达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目的。1.教学能力:制定准确的目标、实现目标的能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如,围绕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教)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2.课堂评价能力:关注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学习状态的能力。3.提高反思能力。我校近一年内推进了三环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馈练习)课堂教学模式,正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切入点来助推,我校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存在以下问题:1.制定的学习目标不明晰。每节课“学什么”往往是凭借“教参”、学情和经验来定。2.目标达到度不高。对细化目标理解不清、不深。大目标需要小目标的分步完成才能最终实现,一个心理动词需要几层分解才能全方位得到诠释,对我校教师来说还是一个空白。3.评价能力不高。存在着评价不全面(如只评价结果、不评价过程)、不准确(如把未理解当成马虎来对待)、不具体(如仔细读读就明白了)、负效应(如为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评)等问题。4.评价的目的不正确。评价的目的只是为了发现学生的问题,再依靠“讲”来解决问题。5.反思的针对性不强。反思写了很多,大都是套话、空话,不能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

所以我想在学校推广形成性评价的使用方法,来提高教师以上几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并期望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和思想,在我校得到进一步拓展。由针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评价拓展到对学生学习全方位的评价;由补救学生学习问题拓展到成为教师提高素养(反思)的载体;由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展到提高学校各项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一、推进项目的思路

以形成性评价概念、思想为指导,设计该项目推进的过程,从而提高完成此项任务的质量和效率。

1.明确目标。

让形成性评价落户课堂,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学习。

2.分解目标。

(1)让形成性评价概念入脑。采用校长讲座和青年教师的读书、交流等方式进行。

(2)厘清“课标”、学习目标、分解目标的关系、方式。校长参与备课组、教研组研讨。

(3)评价目的与评价方式的关系及选择方式。校长参与备课组、教研组研讨。

(4)完成一篇融入了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设计。用形成性评价上课、评课。

3.分析、运用评价结果。

(1)通过座谈和检查学习笔记、心得等方式,了解教师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判断是什么原因(理念不清、畏惧不前、不认可等)。

(2)通过教研组活动中的发言(备课设计、评课建议等)和互相修改教案等方式查清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如读书、咨询等。

(3)上课时观察环节的推进和落实情况,做好反思与修正。

4.整理资料,提炼收获。

二、具体做法

1.确定研究的内容。

(1)备课。

(2)评课。

(3)上课。

2.明确研究的方式。

(1)讲座。管理者讲,普通教师讲。内容有:讲理论——明白研究的重要性;讲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明白“惯性”的局限性和问题所在,说明研究的迫切性;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明白如何研究;讲收获与感悟——分享在研究中成长的快乐。

(2)研讨。备课:一是一个人备一课时内容,大家听后分析、修改;二是一课时内容大家同时写,交流、完善。评课:采用集体看同一节录像课,说自己常用的方法、说印象最深的教师(失败或成功的处理方法)等多种方式,查找出现效率(高与低)之处及原因,达到共识。

3.设计(规范)研究的过程。

(1)建制度。为促进活动的开展,学校建立了领导参与、大会交流、备课组交流制度。

领导参与:主要体现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上。领导定期给全体教师搞讲座,既表明领导的重视,又提高领导自己的专业能力;既要做好每月研究的工作小结,又要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边破解困惑边上研究课作案例,边和教师一起感受研究的辛苦与快乐。

大会交流:每周五的全校教师大会上由四至五位青年教师上台谈学习、实践的内容和收获,用PPT展示,脱稿解说,每两周一个内容,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涉及。目的是用来说明:此评价适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每个人都能学会;头脑风暴(一个知识点,由八九位教师从不同学科讲解),认识得到强化;要做明白的教师(想明白、说明白,明白自己的失误和成功原因);此次改革是为了教学增值而不是否定自己的过去和应付任务。另外,还实现了以下效果:一是青年教师自信了。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演讲能力得到了锻炼,敢挺直腰杆儿说话了。二是老教师听懂了。老教师们边做评委边得到了培训,省时省力又省钱,还符合一线教师需要,在其最近发展区。三是降低了畏惧感。教育理论由同伴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降解”,设计操作由同伴用理论要求进行了“浸润”,让很多人自然地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从而减少了“恐高症”的干扰。四是统一了方向。新、老教师有了共同的研究、交流话题,办公室里经常有“目标明确吗?评价了吗?”这样的问话出现。

备课组交流:在大面积培训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学科和关键人率先突破,以期继续开展教师之间的“自主的、无干扰的”培训和学习活动。让这几个人先试先行,大家再一起查找成功和失败之处,研究修正的举措,然后在另一个班或年级再试,使环节设计更精细、操作更自然。

(2)搞活动。开展校内、校外交流活动。在校内开设青年教师沙龙,以论坛、说故事等形式定期研讨、交流;在校外积极参加展示活动,派教师外出搞讲座、做课、评课,提高专业能力。

4.总结研究的效果。

(1)厘清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分解目标的关系,提高了教师“定标”、“达标”、“验标”的能力。过去,教师对这三者的看法是“看重”学习目标,因为它要落在教案本上,同时也是评课的聚焦点;此学习目标来自“教参”、经验和学情;对课程标准,说课时用,其他时候不知该怎么用,只好束之高阁;“不懂”分解目标,不懂目标为什么要分解?如何分解?认为不分解不也能达标。现在,我校任课教师已经能正确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是学段的总方向,是“教、学、评”达成一致的纽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要求;“确定”学习目标,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结合学情制定出来的;“科学”分解目标,是指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成几个阶段目标,从而更清楚、扎实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超过一半的任课教师能记住“理解、了解、掌握”等心理活动动词的分解层次,并较为熟练地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课时目标。

(2)评价目的与评价方式的关系与选择,提高了教师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过去,课堂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提问、展示等,评价的次数不多(一节课中运用次数最多的评价方式是一对一的提问,其他方式大多出现一次),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一边展开下一步的讲解。现在,教师们明确了评价目的——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学习目标;课堂上评价方式、评价次数都增加了,还增加了评价角度(学生互评)、评价范围(学习状态)等。

(3)分析、运用评价结果,提高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的能力,增强了反思的针对性。过去,拿到结果之后的处理方法就是:进入下一环节(大部分已会了),反复讲解(因为大部分学生还不懂),反复练习(因为部分学生还不会),直到学生会了或师生身疲、心烦为止。评价结果重知识掌握、轻思维过程的关注和学生兴趣、学法的培养。现在,因每一个环节当中的行为动作要求很清楚,且有一个师生都清楚的评价环节来检验,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困”在何处,因何而“困”;学生也能清楚自己哪里不会,主动找教师、同学问清原因了。

(责任编辑 韩大勇)

猜你喜欢
目标素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