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光凤霞,对不起!

2012-05-14 13:38邵燕祥
杂文选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吴祖光新凤霞老舍

邵燕祥

1998年4月,新凤霞和吴祖光一起,到祖光的老家去,她很高兴,为了不负人家的期待,午宴后没休息就应邀奋笔作画,病发不治。祖光和凤霞这对患难夫妻,仿佛身心一体似的,一半去了,另一半也明显地萎顿了。此后几年间,我们看到的祖光,常是木然,且少语,直到屏口无言。2003年4月,他也悄然而去。

年年有个4月,一别十来年了,虽非逢五逢十,今年该怎么纪念他俩?

前几天晚上,偶然发现一个关于祖光凤霞的电视节目,访谈穿插影视资料,难得他们没有忘记。先表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一对“才子佳人”从相识到结婚,婚后祖光怎样帮助凤霞学文化,凤霞以《刘巧儿》等剧目达到她舞台生涯的盛期。接着反映病后不能登台表演了,但凤霞却坚持写书,成为有数百万字纪念作品广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令晚年祖光在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自叹不如。

节目不长,大婚的场面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给人印象深刻。当时首都北京文化界的名人如老舍等纷纷来贺,连侯宝林与一干朋友抢着活鸡来应“鸡尾酒会”之约的噱头,全都说到写到拍摄到了。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之余,为了铺垫凤霞后来的写作吧,提到祖光教她识字书写。我们今天作为观众,回想当年,还觉得这些场景透着温馨。琴瑟和谐,比起赵明诚李清照伉俪一起品赏金石,其燕婉亲昵似還胜过一筹。

然而,作为多少了解他们生平的朋友,总感到这份纪念缺少了一点什么。

我拿文化界的长者们来说吧,像老舍,从抗战时在重庆结识了这个二十岁就写出话剧《凤凰城》,不久又以《风雪夜归人》名世的同行吴祖光,就一直关注着他,不止参加其婚礼而已。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虽然不得不在会上表态批判祖光,但他发现祖光在下放劳改时卖到隆福寺的字画,还是赶紧掏钱买下,送还给新凤霞继续收藏,并对凤霞殷殷叮嘱。

而凤霞与祖光相约,一封一封写信寄往北大荒,祖光见信一行行一字字加以校改,仿佛语文老师改作文,这才是凤霞后来得以成为作家的基础课。

按说,这些细节没什么需要避讳的吧?当时文化部一副部长动员凤霞离婚,遭到严词拒绝,这涉及高官形象,或许不宜多说。但凤霞给祖光写信,书报平安,让他安心接受改造,满好的事嘛,却只因不提反右运动,也就一笔抹掉了。

尤其凤霞病后不能做演员,于是去写书,我们这代人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未免显得突兀,交代不清,又是因为不提“文革”,只好含混其词了。

在凤霞一生里,“文革”是又一道转折的坎儿。叫她去干挖防空洞即所谓“人防”工程的重活儿,摔了,又得不到及时的认真的治疗,结果半身不遂。把这些令当事者本人痛苦终身、我们听了也深感辛酸的过程,大刀阔斧地罢去,好像倒是天赐凤霞一个由演员进而成为作家的机遇了。

于是,这一个节目,就成了新凤霞追求吴祖光,耀眼明星终成眷属,婚前婚后幸福生活,后来告别舞台也只是因为健康关系,而这却成了一对文学夫妻的轶闻汇集。把它拟之于“娱记”们写的那些炒作演艺明星生活的花边新闻,有什么两样?

祖光凤霞,在你们离去多年之后,我们后死者在媒体上却只能这样“纪念”你们,把你们端出来娱乐、消费了一次。

真是对不起你们啊,祖光凤霞!

祖光凤霞,对不起!

【原载2012年4月7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

猜你喜欢
吴祖光新凤霞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幽默
“对话”小伙伴老舍
吴祖光与“国贸案”
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坚贞爱情
新凤霞为齐白石打圆场
犹记一起照张相
新凤霞的生日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