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肌酸钠与二磷酸果糖治疗手足口病心肌损伤的疗效对比

2012-05-29 05:42董骏铭
天津药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二磷酸磷酸肌酸果糖

董骏铭

(天津市传染病医院,天津市肝病研究所,天津 300192)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近年来,肠道病毒7l型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症状是手、足、口、臀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亦可引起心肌损害[1],曾有并发重症心肌炎致死的报道[2]。1,6 -二磷酸果糖和磷酸肌酸钠均为临床治疗心肌损害的常用药,近年来亦逐渐应用于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疗效[3,4]。现通过回顾性研究,比对两者在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中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病历中,抽取符合2008年卫生部出台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且并发不同程度心肌损害(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等非手足口病毒相关性心肌损伤)的病例。

1.2分组及治疗方法 根据用药情况常规治疗为空白组(谷胱甘肽0.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次/d,甲强龙1~2 mg/kg·d-1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8 h 1次,维生素C注射液0.5 g、ATP 20 mg、辅酶A 50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对照组在空白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100~200 mg/kg·d-1,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空白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20~50 mg/kg·d-1,静脉滴注,1次/d,疗程7~14 d。从三种治疗方案的病例中,分别随机抽取20例作为分析资料。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因观察过程中主动要求出院或出院前未完善检验指标而排除。入选病例中空白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01±0.71)岁;对照组男8例,女10例,年龄(2.09±1.18)岁;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64±1.27)岁。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3观察指标 以三组患儿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治疗前后的数值为疗效最终评价依据。

2 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及空白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CK、CK-MB、α-HBDH水平相较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治疗前后,仅CK一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数值水平相较于空白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K-MB和α-HBD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三组患儿治疗后心肌酶水平

组内与治疗前比较,ΔP<0.05; 观察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1,6-二磷酸果糖是一种心肌代谢酶活性剂,存在于人体内的细胞代谢物,能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多种酶系活性,外源性果糖二磷酸钠能通过激活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使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的浓度增加,促进钾离子内流,有益于缺氧、缺血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葡萄糖的利用,有明显的保护心肌作用,既可作为代谢调节剂,也可作为能量代谢底物,有助于糖酵解活性,增加心肌细胞内磷酸肌酸及ATP含量。而磷酸肌酸是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一种浓度高于ATP约5倍以上的高能化合物,并用于ATP的再合成,当ATP 被消耗时,磷酸肌酸分子中存在高能磷酸键在磷酸肌酸酶的作用下,使ADP直接转化为ATP 直接给肌体供能,而不必通过1,6-二磷酸果糖的间接作用使其浓度提高,更高效地发挥对心肌的保护作用[5]。有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磷酸肌酸钠在保护心肌、治疗心肌损害方面优于1,6-二磷酸果糖[6,7]。也有报道称两者在实际应用中的总有效率相当[8]。

此次回顾性的分析中,考虑到抽样样本数目较少,可能无法呈现总体的治疗效果,因而导致观察组与对照组CK值的改变程度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由于CK主要分布于骨骼肌中,其次是心肌、脑和平滑肌等组织,在病理情况下引起升高的因素较为复杂,而作为心肌特异性同工酶的CK-MB,由于其在心肌内含量最高,血液中含量极低,只有当心肌细胞受损时才会大量释放入血,对心肌损害的判断具有高度特异性[9]。因而分析所得到的磷酸肌酸钠对CK-MB的影响效果高于1,6-二磷酸果糖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反映两者在心肌保护作用上的差异。

磷酸肌酸钠作为一种新型心肌细胞保护剂,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对于心肌损伤的修复优于1,6-二磷酸果糖。而且有研究[10]表明,磷酸肌酸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不良反应也更轻微,避免了1,6-二磷酸果糖常见的注射部位疼痛的反应, 对婴幼儿患者更为适宜,能更快更好地缓解症状,促进损伤心肌细胞迅速恢复正常功能及改善预后。

1 李爱敏,孙洪亮,于慧芹.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19(8) : 464

2 王晓华,刘维婵.小儿手足口病并暴发性心肌炎4 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9

3 庞红霞, 杨世春, 欧汝奋, 等.磷酸肌酸钠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2010,3(8):23

4 李小艳.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手足口病并心肌损害疗效观察. 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23

5 袁伯稳. 黄芪并1, 6 - 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0 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2(21):2311

6 郑百红,许忠,徐晓恒,等.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9):4294

7 王阳,李棠.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北京医学,2001,23(3):134

8 黄精送.68 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右江医学,2010,(6):37

9 刘华君,刘文彬,王太森,等.美心力与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比较. 西南军医,2006,8(6):7

10 范毅敏, 覃丽君, 甄宇峰, 等.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心肌损害的疗效观察. 广东医学,2009,30(4):619

猜你喜欢
二磷酸磷酸肌酸果糖
PARP 抑制剂在BRCA 胚系突变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引起1岁女童过敏性紫绀一例Δ
二磷酸果糖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及山麦冬中的果糖
磷酸肌酸钠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治疗56例分析
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的合成及应用
磷酸肌酸钠在治疗急性心梗的作用
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肺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磷酸肌酸钠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其心肌酶和肌钙蛋白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