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视角的低碳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2012-06-01 09:24蒋俊毅
武陵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城市群规划建设

蒋俊毅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区域系统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系统化视角的低碳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蒋俊毅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区域系统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建设低碳城市群有利于发挥城市群低碳技术创新的规模效应,共同治理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等问题。低碳城市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实现引导系统、动力系统、支撑系统和保障系统的有机统一。建设低碳城市群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立足低碳城市群建设四大系统,需要创新规划引导、低碳产业发展、低碳技术创新、低碳金融发展、低碳合作、低碳试点和低碳管理七条关键路径。

低碳城市群;建设路径;长株潭

一 低碳城市群内涵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人们对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空前重视,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减少CO2排放量,得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各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新愿景。从世界范围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发展,建设低碳城市群有利于发挥城市群低碳技术创新的规模效应,共同治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在现代城市化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一)低碳城市群的主要特征

低碳城市群目前尚无明确定义,结合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对城市群的理解,低碳城市群是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贯彻低碳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保障、分工合作等手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能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管理低碳的新型城市群形态。低碳城市群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城市合作,实现整个城市群发展的低碳化。

低碳城市群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根据戈特曼的定义,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群以人口密集、居民聚居、商业活动频繁、城市集聚等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规模经济、集聚效应等对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低碳城市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群,低碳城市群在传统城市群特征基础上,更加突出城市群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基础上的新城市群形态。

低碳城市群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低碳城市群摒弃传统的单一经济目标,是在城市群发展中以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实现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系统革新,是全方位创新和建设在传统化石燃料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模式。

低碳城市群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发展低碳城市群,是保障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城市化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减碳和降碳等新目标,世界经济体开始在低碳领域培育新的竞争力,争夺新话语权[3]。从历史经验看,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城市群竞争力的较量,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培育和发展低碳城市群成为区域品牌打造、持续竞争力提升、增强软实力的新亮点、新坐标、新战略[4]。

(二)低碳城市群建设的系统化模式

低碳城市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建设内容看,涉及到低碳规划、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金融、低碳合作、低碳管理、低碳试点等方面内容;从系统化视角看,低碳城市群建设的各个方面又可以分别归纳为四个系统,即引导系统、动力系统、支撑系统和保障系统,见图1。

图1 低碳城市群系统化模型

引导系统,包括低碳规划。规划是低碳城市群建设的总体谋划,通过全面科学的统筹规划,可以理清低碳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统一城市群内各城市的步伐,从总体方向上引导低碳城市群健康发展。

动力系统,包括低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低碳城市群,最重要的动力要素是低碳技术创新,通过低碳技术创新,能够带动、促进城市群整个低碳领域的发展。

支撑系统,包括低碳产业和低碳试点。低碳城市群建设最核心的任务在于产业低碳化,推进产业低碳化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群最有效的载体。在实现产业低碳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进行试点,逐步推进。

保障系统,包括低碳金融、低碳合作、低碳管理。促进低碳金融创新,可以为低碳城市群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开展低碳合作,可以为低碳城市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政策引导、法规约束、组织创新等措施强化低碳管理,可以为低碳城市群提供制度支撑。

二 基于系统化视角的长株潭低碳城市群路径创新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低碳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必须从低碳规划引导、低碳产业发展、创新低碳技术、发展低碳金融、推进低碳合作、开展低碳试点、强化低碳管理七个方面探索低碳城市群建设的新路径。

(一)规划引领,构建城市群低碳发展规划体系

建设低碳城市群,促进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必须科学制定城市群低碳发展规划[5],以规划引领低碳经济科学发展。

制定城市群低碳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全球视野、本地基础,顺应低碳发展趋势,突出观念转变、结构转变、方式转变,确定城市群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引导产业结构提升、能源结构改善、消费结构调整等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行为,促进低碳经济与传统经济联动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引导、重点工程示范、企业与居民广泛参与的“低碳城市群”建设格局。

制定低碳城市群发展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制定城市群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低碳技术发展规划、低碳金融发展规划、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低碳能源发展规划、低碳消费发展规划、低碳建筑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城市群各市低碳发展规划,完善丰富低碳规划体系,形成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思路和举措,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低碳城市群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强化规划衔接和规划实施。规划编制中要注意规划统筹性、系统性和联动性,注重低碳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促进低碳城市群发展规划与指导城市群发展的其他规划衔接。规划编制后要按规划要求科学制定和出台配套细则和年度计划,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促进规划实施。规划实施后要逐步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问责制,强化企业、政府低碳城市群建设的职责和意识。

(二)巩固基础,形成城市群低碳产业结构

建设低碳城市群,发展低碳产业是关键,必须按照创新增量、提升存量的思路加快培育新的低碳产业,加速产业低碳化进程,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环境,构建起能够支撑低碳城市群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培育具有长远竞争力、具有低碳排放特征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新等符合城市群发展定位、凸显长株潭城市群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培育发展使之成为城市群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提升发展传统高碳产业。强化节能减排,充分利用低碳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加快水泥、钢铁有色、重化工、建筑材料等城市群传统优势产业低碳化改造升级,经过“十二五”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实现结构性转变,促使产业整体能源效率、技术水平和碳排放水平接近或达到行业国际领先水平。

高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立足中部承东启西区位基础和生态环境本底好的区域特点,精深发展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碳汇储备,依托发展中部的政策支持,催生金融、民航、传媒、旅游酒店、咨询、会展、教育、医疗、法律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开拓低碳产品的潜在市场。

完善低碳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制定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新能源研发推广、低碳产业指导目录、城市群企业碳排放标准等政策法规,制定低碳产品消费财税补贴、碳交易定价、企业碳储备补贴、生态环境补偿收费、低碳技术和产品政府采购等辅助性激励约束政策,加强各部门之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统筹协调,保障和促进政策有序实施。

(三)增强动力,培育城市群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低碳技术是低碳发展的引擎,建设低碳城市群必须整合国内外低碳技术资源,强化低碳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形成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

确定低碳技术创新路线图。跟踪发达国家先进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制定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明确高效设备技术、CCS(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先进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电网、LED照明、风电技术、建筑节能、循环利用技术10大关键低碳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再创新相结合,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重要突破,使部分低碳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加强产学研低碳研发合作。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投入、共享等政策法规,支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具有低碳技术创新基础和实力的企业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所建立低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低碳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完善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推进低碳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打造低碳技术创新联盟。着眼推动关键核心低碳技术创新,立足长株潭城市群低碳技术创新基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财政支持,加快培育形成长株潭城市群风能利用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先进电动汽车技术创新联盟、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四)强化支撑,创新发展城市群低碳金融

低碳金融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之一,全球碳金融逐渐演变为参与方通过发展碳金融掌握未来碳交易的全球定价权的“金融博弈”,建设低碳城市群必须围绕现有市场环境下各种绿色信贷创新和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之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在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

建立绿色碳基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采取募集形式,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绿色基金,制定绿色碳基金管理办法,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发、碳汇项目建设、碳汇信息发布、碳汇管理政策的研究和低碳经济公益活动。

创新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贷款政策,优先扶持低碳产业项目,增加对中小企业关于低碳发展的融资支持,减少并努力消除低碳项目的融资障碍。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信贷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CDM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畅销机制。

开发碳排放衍生交易。借鉴国际低碳金融先进经验,利用“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争取在长株潭地区建立碳交易中心,积极开展以碳排放为特征的衍生交易创新试点,开发碳期货、期权、掉期交易等新兴金融产品,争取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定价权。

建立碳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低碳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各类资金信托业务,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把社会资金动员到新兴低碳经济领域,支撑CDM项目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低碳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等。建立健全碳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利用金融手段规避、转移、降低、分散投资风险,提高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五)整合资源,促进低碳国际合作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趋势,在全球化的今天,“低碳”逐步成为一种新竞争力,在发达国家掌握低碳发展话语权的情况下,必须依托“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平台,深化低碳合作领域,整合国内外低碳资源,促进城市群低碳发展。

争取全球环境基金支持。推进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城市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吸引国际资金和技术转移。提高城市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的能力,培育省内CDM市场,规范CDM项目管理,继续巩固CDM项目开发优势,争取在联合国成功注册一批影响大、规模大的低碳项目,引导并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创新国际合作方式。通过开展联合研究、建设示范工程、共同开发技术、扩大相互投资等形式,共同开拓合作的新领域;通过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重点加强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和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建筑能效、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合作。

优化低碳合作环境。建立更加有利于开放合作的政策体系,形成畅通、高效的项目审批和决策系统,完善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促进低碳国际合作。

(六)科学示范,开展低碳城市发展试点

低碳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观念的发展方式的变革,建设低碳城市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模式可以参考,必须加快试点示范,积累发展经验。

争取开展国家低碳城市群的试点。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载体,积极争取在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低碳城市群试点,选择基础好的城市列为低碳经济发展试点城市。

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向低碳模式转型。在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启动以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应用的能源结构优化工程和以建筑增量低碳化为主的建筑低碳化工程,推广低碳能源技术,逐步淘汰火电,稳步提升低碳能源比重,鼓励城市在公交、出租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从产业结构调整、建筑节能实施、绿色交通、低碳消费、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不断强化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构建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出台低碳城市试点条例,引导和推进城市向低碳方向发展。创新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审批程序,对即将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等项目,要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来进行审批,限制甚至杜绝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高碳影响。探索考评机制,构建包括“减排指标”、民生领域评价指标等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低碳城市奖惩机制。

(七)完善保障,创新城市群低碳管理模式

实施有效管理是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低碳城市群,必须立足发展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勇于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完善的低碳管理制度与体系,有力保障城市群低碳发展。

创新低碳发展的组织管理。应当成立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工作领导组织,决定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战略规划与对外合作等重大事项,统筹城市群低碳发展工作,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创新低碳发展决策机制。探索建立专家参与低碳发展决策机制,组建由相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家共同参与的独立的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专家委员会,重点研究长株潭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对策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为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低碳发展的长效促进机制。突出构建和完善城市群低碳政策和法律法规,激励和引导城市群低碳转型。明确和保障低碳发展管理部门的职权和责任,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建立居民低碳消费促进机制,对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居民进行合理补偿。探索高碳退出补偿,对受影响比较大的高能耗高排放等传统行业和效率较低的中小企业员工进行引导和实施再就业保障,鼓励他们参与低碳经济建设。完善低碳经济信息发布制度,营造城市群低碳发展的舆论氛围。

创新低碳发展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步推广低碳评级制度,促进部门、企业等开展资源使用、污染排放情况的检查,强化重点用能单位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形成覆盖城市群、涵括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的城市群低碳监管体系。

三 结论与启示

低碳城市群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建设低碳城市群是一个新的实践性命题,不同于一般的低碳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协同作用。建设低碳城市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按照系统化的观点来谋划。从构成低碳城市群的内容看,低碳城市群包括引导系统、动力系统、支撑系统和保障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分别包括不同的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是推进低碳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低碳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内在统一于绿色发展,在长株潭城市群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应当率先建设低碳城市群。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绿色发展日益兴起的大背景下,基于低碳城市群建设的系统化模型,加快建设低碳城市群,应当从低碳规划引导、低碳产业发展、创新低碳技术、发展低碳金融、推进低碳合作、开展低碳试点、强化低碳管理七个方面探索低碳城市群建设的新路径。当前,尤其要注重三个结合:第一,低碳转型与“两型社会”建设相结合,把低碳转型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使“两型”规划、“两型”政策、“两型”管理融入低碳内容,体现低碳目标,包含低碳举措。第二,低碳转型与提升竞争力相结合,把低碳的硬约束转化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动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区域性低碳产业竞争力。第三,自主探索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城市群特色,依托城市群基础,科学设定低碳城市群建设目标,探索符合长株潭城市群实际的低碳路径,同时,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借鉴国际经验,积聚国际资源,加快低碳城市群建设的步伐。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98-102.

[2] 俞雅乖.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路径——宁波市“三型”城市建设的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5-148.

[3] 沈露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以上海市为例[J].社会科学,2010(10):43-49.

[4] 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180-1183.

[5] 王国倩,庄贵阳.低碳经济的认识差异与低碳城市建设模式[J].学习与探索,2011(2):134-138.

(责任编辑:田皓)

A Study of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Road from the Systematic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JIANG Jun-yi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gion System,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Changsha 410003,China)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beneficial to exerting scale effects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manag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reducing resource consumption.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 system project,which needs the combination of guidance system,driving force system, support systems and guarantee system.Developing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an effective way of building two-oriented society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test area.The following seven measures are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innovative plan,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industries,innovation of low-carbon technology,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finance,low-carbon cooperation,low-carbon experiment,low-carbon management.

low-carbon urban agglomeration;development road;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F299.21

A

1674-9014(2012)03-0016-05

2012-02-2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型社会’建设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和模型研究”(2010YBA153)。

蒋俊毅,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系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猜你喜欢
城市群规划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