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域报“走转改”活动的思考与作为

2012-06-02 03:36戴虹红
中国记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走转改下基层联系点

□ 文/戴虹红

(作者是《上虞日报》副总编辑)

县市区域报在实践“走转改”过程中,体现出最基层媒体的特色与思路,同样精彩纷呈,值得品味。尤其是文中提出的几个设问。

最基层的媒体要不要走基层

在“走转改”活动的初始阶段,报社许多新闻工作者认为,县市区域报本身就生存在最基层,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没有必要再搞“走基层”活动。

县市区域报真的不需要“走转改”吗?随着活动的开展与深入,对“走转改”的认识误区逐步得到纠正。现在浙江省的许多县市区域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走转改”活动,并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思想认识。一是身在基层并不意味着深入了解基层。二是真正鲜活的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只有深入才能做好新闻。三是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如果长期脱离基层脱离群众,也会变成两眼瞎,发现不了新闻,更发现不了好新闻、鲜活的新闻。四是走基层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转变工作作风、采访作风,改进文风,写出百姓关心喜欢的新闻作品,进而改进办报理念、思路,为报社自身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最基层的媒体怎么走基层

建立联系点是普遍运用的手段。浙江日报集团下属的九家县市报从总编到记者编辑,每个人都建立了基层联系点。联系点从车间到警务室,从种粮大户到海边渔民,遍及各行各业。这些联系点被绘制成地图,公布于报纸,接受读者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杭报集团的三张县市区域报与当地的每个镇和“美丽乡村”都建立了联系点,并建立了定期赴联系点采访报道制度。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四张县市区域报也根据自身特点与农村、社区建立了联系方式。

到地方挂职是一种很深入的方式。《萧山日报》组织报社及属下的萧山网等媒体记者分别到10个行政村担任“见习村主任”,以亲身体验报道萧山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基层干部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与期望。

走得深走得远是基本要求。《上虞日报》2011年7月推出“美丽乡村”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进村入户,重新审读农村的巨大变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多角度反映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心声、期盼和作为。同时全面报道来自“车间见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地现场”等的小人物、平凡事,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

“走”的过程用制度予以保证。各家报社都制订了详细、可操作的“走转改”方案,除了“走转改”内容,重点是用相关规定确保“走”有实际进程、“转”有实际行动、“改”有实际成果。《萧山日报》制定了“总编辑下基层”等十个一的考评制度。《上虞日报》将下基层采访情况作为编辑记者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每位记者采编每星期必须向相应的版面和有关下基层的栏目提供至少一则稿件,每少一则扣除当月考核奖100元。从2011年9月开始,在每月一评的好新闻里增加一条走基层好稿评选。《乐清日报》每月按“走转改”三方面内容分别评选先进个人。

“走转改”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走到底。目前,各新闻单位“走基层”热情十分高涨,但仅凭一时热情远远不够。走到底,从空间上说,媒体所覆盖的区域都应列入走基层的范围。从时间上说,只要媒体存在,就必须天天走基层。这样挖出好新闻、活新闻。

二要转到位。如果说“走基层”是“走转改”活动的基础、是新闻人必备的基本功的话,那么“转作风”是“走转改”基本要求和目的之一,是新闻人必备素质要求。转作风必须转到位。转到位,就不是小转而是大转,不是少部分人转而是所有人都要转,不是转一时而是要长期转下去。目前,县市区域报对转到位的认识可能还存在问题。

三要改到好。改文风不仅是写作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写作心态。改文风的目的,是要提高新闻的权威性、可读性、有效性。改文风要改到好,首先必须了解受众阅读需求;其次要以提高引导力为前提,以受众阅读需求为标准改进文风;第三要把好文风变成报社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而且,改文风是一个动态过程,现在好了,并不等于今后也好了,这篇文章好了,并不等于所有的文章好了。因此,“走转改”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离各方面期待的目标还很远,还需要做许多深化工作。

猜你喜欢
走转改下基层联系点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大作用
立法联系点:群众爹与立法新途径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做好地方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工会干部要——“站起来敢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会抓”
坚持包联系点 打造过硬品牌

中国记者2012年1期

中国记者的其它文章
信息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