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文化与使命建设的实践探讨

2012-06-09 01:19徐亚英
医院管理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涵医疗

徐亚英

新医改的全面启动与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文化内涵面临着重新思考和严峻挑战,公立医院使命的定位需要进一步加以重新审视。通过公立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更好履行公立医院的使命,我院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正确认识公立医院文化内涵建设与医院使命的关系

医院文化即全体员工普遍认同并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和实践服务中逐步形成的。医院文化反映了一个医院特有的品格、素质、精神以及公众形象,并对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其本质来讲,医院文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它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医院整体环境、工作、服务设施),浅层行为文化(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中层制度文化(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高度自觉执行制度的约束机制和氛围),深层的精神文化(医院追求、团队精神、服务理念等)[1]。优秀的医院文化,对内可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提高服务与管理效能,增进团队协作;对外可树立医院信誉、品牌和良好形象,提升美誉度,从而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医院文化是公立医院的精神生命力,是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支配医院一切管理活动的灵魂,只有建设先进有效的医院文化,才能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公立医院的文化内涵可因各公立医院的不同而不同,但本质都将集中体现公立医院的内在使命。

医院使命是在创建医院时或在发展过程中确定的医院承担的重大责任,医院因建院的时间、背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规模、种类不同,医院的使命也有所区别。医院使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功利性的,物质的要求,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二是对社会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要担负起社会赋予的使命。医院使命是医院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现阶段来讲,公立医院的使命就是要强调公益性和社会责任。

在医院改革进程中,没有使命的医院,很难找到自身的定位;没有文化内涵的医院,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医院文化内涵建设与医院使命实践相辅相成。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有助于正确理解医院的使命,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群体价值观;同时,医院使命的有效实践也将有利于医院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利益,提高服务质量和医院形象,塑造医院的文化品牌。因此,一家医院如果要形成有广泛共识并且具有良好实践的使命,它就必须创建一种合适的医院文化,并且该种医院文化内涵必须与医院使命本质相适应。构建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医院文化体系,公立医院完美履行自身的使命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公立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对医院践行使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公益性和经营性兼具的公立医院,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既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又较好履行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秉承我院百年历史的建院优良传统,通过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凝炼出“为苏州医疗技术托底;为地方卫生科技领军;为市民健康长寿服务;为医学人才培养示范”的神圣使命。

打造技术品牌文化,履行公立医院为医疗服务“托底”的重任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应以优秀的医院文化为依托,高擎品牌大旗[1]。近年来的卫生工作改革实践证明,“以药养医”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刺激”了公立医院的发展潜能,改变了以往公立医院效率低下、发展缓慢的局面。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药养医”经营管理模式的持续和国家对公立医院补偿不足,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国家对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的收紧和取消,“以药养医”已成为公立医院发展的“烫手山芋”。与此同时,卫生部于2009年4月份出台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管理,尤其是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准入管理,标志着公立医院进入了“以技养医”的时代。因此,技术品牌不仅是在老百姓心目中传诵的口碑,它将被固化到政府的制度管理中,并将成为衡量公立医院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我院敏锐地把握好这一“风向标”,立足自身优势,以为医疗服务“托底”为己任,瞄准“高、精、尖、深”的技术品牌,积极申报第三类临床技术,倡导多学科会诊,加强亚专科建设,勇于承担疑难杂症和危重患者的诊治重任。

筑就科技高地文化,实施公立医院为卫生科技“领军”的战略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指出,卫生科技是实现“健康护小康 小康看健康”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处于科技前沿的医学,其发展与壮大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作为依托,科教兴院成为实现医院隐性价值的上上之选。在我国医院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科技兴院摆在突出的位置。公立医院,尤其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公立医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牢牢抓住“科教兴院”的经营发展理念,不断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科技专项投入,经过历年积累,使公立医院发展成为我国卫生科技工作的重要高地。随着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托这片高地,打造公立医院产研结合的科技文化仍是现行医疗体制下,最为行之有效的,提升医院行业地位的重要手段。

凝练优良传统文化,树立公立医院为人才培养“示范”的榜样 一所医院并不是以有高楼大厦而闻名,常常以有名医而著名。公立医院是“人才库”,目前一流的医学人才几乎集中在这里[2]。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战略的首要战略,因为医疗市场一切要素的竞争,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经营、管理,都是人才的竞争[3]。医院通过不断总结和挖掘蕴藏在医疗活动中的医院文化,增强医院凝聚力,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不断深化医院文化内涵,为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名好的学科带头人或高层次人才,其示范作用常能带动一个科室或一批人的成长和发展[4]。我院的办院历程,源于1883的“博习”实践,培养了一批批德艺双馨的名医名家,享誉杏林。在长期的医疗工作和医院文化培育实践中,继承和弘扬“博习创新,厚德厚生”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传、帮、带作用,提倡奉献精神,形成前辈人对后辈人扶持,同辈人与同辈人支持的人才培育机制。提炼出老一辈专家“一喊就到、两袖清风、三位一体、四海为家”的职业操守;凝练出“三陈”精神给医护人员提供永无止境的激励坐标,学习老专家的崇高医德与敬业精神,并以此成为年轻人的行动标杆。

塑造社会形象文化,履行公立医院为百姓健康“护航”的承诺 医院形象是医院通过自身行为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医院文化的一部分[5]。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形象,都会引起社会公众和本院职工的评价。良好的医院形象,具有巨大的内在驱动力和强烈的外部吸引力,对内可以鼓舞士气,增强医院的生机和活力,对外可以吸引病人,扩大医院知名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立医院曾经在“搞活市场”、放手发展的浪潮中,过分强调经营而弱化公益职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突出,公立医院的社会形象滑坡。近年来,公立医院在众多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灾害事件中重新担起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坚持了社会主义社会办院方向,坚持公益性。如在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奶粉事件、抗震救灾以及甲型H1N1流感的诊治过程中,众多公立医院都被政府列为定点诊治医疗单位,承担起医疗救治和应急响应的重任;尤其是抗震救灾工作中,不仅仅承担起为伤员免费诊治,还承担起灾后对口支援的重任;做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经历了近年来众多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灾害事件的洗涤后,公立医院的社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得到了重塑,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

新医改方案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职责。加强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对坚持公立医院办院方向,履行公立医院的使命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既要坚持公益性,着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要遵循医院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医院加强文化内涵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魏跃庆,彭亮,王兰芝.医院文化与医院品牌[J].现代医院管理,2008,2(1):17

2 陈琴香.公立医院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和建议[J].现代医院,2007,7(8):113-114

3 付晓燕.医院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7):6-7

4 李勇,苏志军.现代医院关键医疗人才管理的战略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6):376

5 陈坚.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医院文化[J].当代医学,2004,(10):58-59

猜你喜欢
公立医院内涵医疗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北京某公立医院合同管理与控制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调查与分析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治理迭代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