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标准视角下的英语成语分类及翻译策略

2012-06-10 09:12张海波
外国语文 2012年5期
关键词:词组成语译文

张海波

(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1.引言

翻译,不是原文的翻版或印制,而是原文的再创造。翻译不是简单或机械地复制原文各个单独要素的总汇,而是一种复杂的、有意识的选择、表达原文的各个要素的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卢伟、高永,200:1)。

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标准问题的探讨。“翻译标准”几乎成了所有现代翻译理论著述中的核心术语或主关键词。近二、三十年以来,翻译标准一直受到我国翻译界的追捧,但同时也备受学术界的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是:翻译标准的界定、制定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过这些问题不在本文要探讨的范围之列,在这里笔者只是尝试对各家学派所提出的翻译标准进行简单的描述性比对,来探讨成语的分类和翻译策略。

2.翻译标准的描述性比对

普遍认为,翻译的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几乎自有翻译活动以来,就有对翻译标准的纷争。古今中外的翻译家都曾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早在18世纪末,英国的亚历山大·泰特勒(1971)在其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译事三原则:(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前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认为所谓合格的翻译就是一种译文读起来跟原文一样愉快,而又忠实于原文的精神意思和风格。而在我国清末,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标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曾一度被认为是翻译界“金科玉律”的标准。尔后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将翻译提高到“艺术”水平来考量。在现代翻译标准大论战中,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一方提出了“宁错务顺”的标准;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另一方则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宁信不顺”的观点,主张尽量忠实于原文。后来鲁迅又提出了“既力求易解,又保存原作丰姿”的标准作为补充,瞿秋白也提出了“信顺统一”的标准观,认为“信”和“顺”不应对立。建国后的傅雷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达到了有关“精神”、“风格”的高境界;1964年,钱钟书提出了“化境”之说。“化境”之说,是对“传神”论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化境”,冯庆华(2001:2-3)认为就是原作向译文的“投胎转世”,文字形式虽然改了,而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译文的境界里了,丝毫不留翻译的痕迹,让读者读译作就完全像在读原作一样。

此外还有张今针对文学翻译提出了“真善美”的翻译标准,即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当今中国翻译界对翻译标准的界定也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是张泽乾和刘宓庆所提出的观点。张泽乾提出“三性”标准,即科学性、艺术性和逻辑性,更多的是从哲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刘宓庆认为社会功能是翻译标准的最高调节杠杆,翻译的标准就是语际意义转换的规范性制约的条件。

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先生所倡导的翻译等值标准。此标准强调语义、文字、风格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等值(sematic,textual,stylistc,social-cultural equivalence)。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求译文在译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应等同于原语在原文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不过最早提出翻译等值理论的是费道罗夫。他在其《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通罗夫,1955)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也就是说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金惠康(1997:2)认为“要想达到这种理想境界还只是一种追求”。雅克布森(1967)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也明确提出过“有差异的等值”。虽然在翻译实践中,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但总会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可见绝对等值是不存在的。

通过比对,笔者以为,各种时期和流派对翻译标准虽然说法不一,但在总体上还是能够达到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可用六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忠实、通顺、传神。对成语翻译来说,达到这六字标准决非易事,因为成语本身是各民族经过长时间应用实践所提炼出来的,具有相对固定形式的语言精华,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或缩影。因此它更具民族特色或语域特征。成语,有的意思简明,容易辨析,但有的却语义含蓄,寓意深刻。因此对成语的翻译,须慎之又慎,稍不留神,就会背离翻译的标准而导致误译。

3.英语成语的分类与翻译策略

说到英语成语,我们无法避而不谈汉语成语。从广义上理解,汉语成语,指的不仅是四字词组,而且包括了三字、多字词组以及其他各种谚语和俗语。因此,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已经约定俗成,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四字词组如:心想事成、事半功倍、学以致用、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垂头丧气、我行我素、气吞山河、借刀杀人、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三字词组如:开绿灯、东道主、杯中物、耳边风、马后炮、泼冷水等;多词词组如:更上一层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不做,二不休。此外甚至还有二字成语等等。

相对而言,英语成语则主要以各种各样的固定词组出现。这种词组往往以具体固定的形式和比较特殊的意思为特点,在句子中的作用常常相对于一个属于某类的单词。例如:put up with=endure,take into account=consider,the ins and outs=details,for the sake of,up to now等。同时也包含了具有完整意思的各种谚语、俗语、格言和引语。以生动的形象和概括的意义为特点,大多有特殊的隐喻作用和逻辑重点。如谚语:A fall into a 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俗语: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not rich.(逆境出人才);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好书如挚友)。格言:One man,no man.(个人是渺小的);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机智的灵魂)。俚语: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kick the bucket(翘辫子);Missing easy catches(黄油手)。此外,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或用法的单词,主要有转义成分组成的复合词。如:know-how(知识,窍门)、brain-storm(头脑风暴)、brainwash(洗脑)、black market(黑市交易)、egg headed(有大学问的)。

卢伟、高勇(2002:168-170)将英语成语划分为三类:组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和融合性成语。下文笔者就这三大类型的英语成语进行简单描述,同时探讨翻译的应对措施。

3.1 组合性成语

此类成语最起码有一个成分具有特殊的或转借之义。这正是它有别于一般自由词组之处。其余成分则明显地保留其本义。其整体意义可以根据其他成分的意义加以揣测即可得出。此类大部分都是由固定词组和专门术语来充当的。如下表所示:

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 非常贫穷 一贫如洗英语成语 个体成分 特殊意义/重视get rid of rid 使摆脱 去掉;丢弃 除掉;摆脱turn deaf ear to deaf ear 聋耳听不见 故意不理睬 置若罔闻standing army standing 长期的;常规的 常规部队 常备军as busy as bee busy bee 繁忙的蜜蜂 形容十分繁忙 非常忙碌poor as a church mouse church mouse转借意义 整体意义 译照Pay attention to attention 集中注意力 注意 关注;

通过上表示例,可以得知,此类成语一般只需弄懂其中某个分成分的特殊意义或转借意义就可以得出整体意义。由于整体表层意义比较明显,因此容易理解,往往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手段便可得出相应的翻译结果。

3.2 综合性成语

此类成语无论是否包括具有特殊的或转借意义的成分,都无法按照词的表面意义来理解,必须根据全词组的整体意义,它的隐喻、暗示或概括含义来理解。属于此类的主要是谚语、俗语,也有部分固定词组。如下表所示:

表中的英语成语是透过整体表层意义的分析来得出它们的隐含意义的。也正是由于此类成语真正的意义是隐含的,所以一般不采用直译的方法,而是采用意译的手段,才能得出相对等值的翻译结果。

3.3 融合性成语

此类成语的意义,几乎完全不能从词的个别意义或综合意义直接理解或间接推论出来。此类成语包括一小部分固定词组和比较古老的谚语、俗语,涉及旧时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文学上的典故等,或因为年代久远,或因为过于生僻,一般人只能依赖搬用,却不去过问它的来历,以至于从词面上完全看不出它的意思。如下表所示:

英语成语出处与含义To sit above the salt”、To bury the hatchet 源自美国印第安人的传统习俗,当印第安人与他人达成和议时,酋长会把他们的武器小斧头给埋了,象征着争吵结束,和解。历史典故。盐自古代就很贵重,并被认为是“尊贵”的象征——罗马士兵有专门用来买盐的salary(津贴);伊丽莎白时代,王公贵族们的餐桌上都摆着一个很大的盐罐,贵宾坐在盐罐的上首。所以有“坐上席”之意,引申为:“受优待All is vanity 出自《旧约·传道书》(the Old Testament,Ecclesiastes),意为“一切都无意义”,表示非常悲观的情绪,万事皆空。a Dr.Jekylland Mr.Hyde源自史蒂文生的小说《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传》(又名《化身博士》)中的人物。一方面善良、温和(吉基尔医生),另一方面凶恶、残暴(海德先生)。因此用来指:双重性格的人。To meet Waterloo 滑铁卢是一代天骄拿破仑遭受惨败的地方。遭遇滑铁卢,对一个人来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常用来形容:倒霉;受毁灭性打击;灭顶之灾。a Pandora’s box在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妇女潘多拉因受惩罚,被众神贬下凡间。宙斯给她一个盒子,让她带给娶她的男人。当盒子最后打开时,所有的罪恶、不幸、灾难等都跑了出来,从此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祸害。所以,“潘多拉之盒”用来指看上去有用,却引起祸害的礼物或其他物品。所以其含义是: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事实上,英语成语中,来自希腊罗马和圣经的神话和典故居多,对西方各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此类成语的翻译比较复杂。读者如果不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用直译,就无法让读者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不知所云;用意译,读者会感到费解,难以接受。显然这意味着译者没有达到“忠实、传神”和翻译等值标准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译好它们呢。笔者在此尝试归纳如下几种策略供读者参考。

3.3.1 加注法

所谓加注法,是指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中的神话典故,再在其后像我们写论文时对引用文的出处需要加注,对其加以注解。例如:

(1)I deeply believe in equal justice for all Americans,whatever their station or former station.The law,whether human or divine,is no respecter of persons.

我深深相信,对所有的美国人来说,审判都应该是公正的,无论他们现在的身份和以前的身份。(注:no respecter of persons出自《新约·使徒行传》第十章:“Then Peter opened his mouth,and said,of a truth I perceive that God is no respecter of persons,原指上帝不偏待人,如今该成语在本义的基础上暗含歧视之义,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效果却不一样。)

(2)Though Henry Adams found Cambridge a“so-called”social desert”,it flowed with intellectual milk and honey.

虽然亨利亚当姆斯认为剑桥是个“社会沙漠”,但它却流淌着知识的奶和蜜(注:“知识的奶和蜜”意指“人才荟萃之地”)

3.3.2 转义法

(3)She attracted him at first sight and he made elaborate plans to court her,but he didn’t even get to first base.

他从第一眼就被她迷住了,于是精心策划向她献殷勤,不过很快就失败了。(成语not get to first base原指棒球击球手没有跑到第一垒,转义为“一开始或很快就失败了”。)

(4)When he applied for the job,he already had two strikes against him:he didn’t have a college diploma like the other applicants,and he was ten minutes late for his interview.

英语成语 整体意义 隐喻、暗喻、含义 译照Have oneimages/BZ_67_359_552_362_553.png’s back to the wall将船烧掉 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 破釜沉舟使人背靠墙壁 表示没有退路 陷入绝境The salt of the earth 地球上的盐 形容最有价值的人 社会中坚Milk and water 牛奶加水味道淡 形容谈话没有意义 淡而无味的谈话To pull the strings 拉扯木偶背后的操作线 在幕后控制 幕后操纵;垂帘听政Castle in the air 将城堡建在空中 比喻不可能的事 空中楼阁Burn the boat

在他应聘这份工作时他就感到情况不妙:一方面他没有大学文凭,再加上去面试时又迟到了十分钟。(to have two strikes against on三击中已有两击不中——原指棒球击球手已击两球不中,如第三击再不中,就要出局。转义为处境不利、形势不妙。)

(5)The negotiations are the key to the undertaking,we’d better ask Mumford to carry the ball.

谈判是完成本次任务的关键,因此我们最好还是请曼福特担负起这次谈判的主要责任。(To carry the ball负主要责任——原指橄榄球运动员执球,转义为对完成某项任务负主要责任。)

(6)It’s easy to be an armchair quarterback but your idea wouldn’t have worked at all!

充当指手画脚的指挥当然容易,不过你的主意一点也不管用。(句中的成语an armchair quarterback坐在扶手椅上的指挥者——quarterback原指橄榄球赛指挥进攻的四分卫,加了armchair一词,往往指局外人大谈应如何做某事而未身体力行也不用负任何责任。)

(3)类歇语法

所谓类歇语法指的是采用类似汉语的歇后语构成办法。歇后语是我们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平常说话的时候,可以把前后两部分先后说出来,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让听者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两棉花——弹(谈)不上。而类歇语是笔者的“创举”。其结构形式分为两部分,这与歇后语雷同。但前部分不是隐喻或比喻,而是原文中的神话典故(直译),后部分则既可以是比喻意义,又可以是隐喻,还可以是对前部分的解释。例如:

(7)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比喻)

(8)The ramifications of Dennis and Eckhardt’s intellectual experiment opened a Pandora’s box of opinions and biases.丹尼斯和埃克哈特的智力实验打开了关于观点和偏见的潘多拉盒子—罪恶之源。(解释)

(9)We must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 even if it is really a Gordian knot.我们必须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它是戈耳迪之结—难以解答。(隐喻)

不过要提醒的是,类歇语法原则上只适宜于那些鲜为人知的、生僻的成语典故。对于那些脍炙人口、人人皆知的来说,采用此法就会产生画蛇添足之嫌。

4.结语

范存忠(1980)指出:“一般说,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或句子方面,相等的(equivalent)不是没有,但较少,比较多的是相当的(corresponding),而绝大部分是既不相等,又不相当”。上述成语的翻译例子也证实了范先生这一论断的准确性,完全对等的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不同程度的对应,有些貌似彼此对应,实则并不对应。所以我们最好不要通过汉语成语来了解英语成语,而要按照它本身的意义和用法来掌握它(陈文伯,1982:227)。

此外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发现,英语成语往往不一定能翻译成汉语成语,并非成语的英语词语倒有可能译成汉语词语,反之亦然,这已成了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有例为证:

(10)She didn’t like him much,but if she went out with him,it’d be one in the eye for Hath.

她并不怎么喜欢他,可是如果她跟他一起出去玩,那倒可以使凯丝心中感到不是滋味。

(此句中one in the eye for是英语成语,指眼睛遭拳击,当然是“疼痛难忍”之意了。显然在此用汉语成语“疼痛难忍”来翻译是不合适的,而用非成语“使凯丝心中感到不是滋味”来表达,则恰到好处。)

(11)loss of virtue in a female is irretrievable,one false step involves her in endless ruin

……失去贞操对女性来说是万劫不复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句中的irretrievable不是英语成语,原意为“不可挽回的,不能弥补的”,这里译成了汉语成语“万劫不复”。“one false step involves her in endless ruin”也不是英语成语,意思是“一次失误使她身陷无尽的灾难”,而这里却套译了汉语成语“一失足成千古恨”。)

依笔者之愚见,英语成语翻译不能拘泥于翻译标准下的翻译策略,而是要把握好英汉两种民族各自的文化精髓,灵活运用翻译标准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成语翻译的精确度。正所谓“勤耕则获,善思则悟”吧。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227.

[2]范存忠.漫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3]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Z].北京:中华书局,1955.

[4]冯庆华.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2

[6]卢伟、高永.英语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1.

[7]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Jakobson,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67.

[9]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猜你喜欢
词组成语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拼成语
猜成语
副词和副词词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