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旧交往空间对比分析★

2012-06-14 01:28程立诺
山西建筑 2012年5期
关键词:私密性变迁场所

程立诺

1 交往空间变迁基本情况

1.1 主要空间变化分析

1)室内交往空间:传统室内就寝不分,待客不分,缺少私密性;现代室内出现了客厅,待客相对分离,具有私密性。庭院始终是共享空间。2)室外交往空间:村委大院是传统公共活动场所,设施简单,以村民会议为主;村民广场是现代公共活动场所,环境优雅,以休闲健身为主。3)过渡空间:胡同是传统街道空间,小尺度、门对门增加了村民交流的机会;街坊是现代街道空间,尺度开阔,行列布局,但交流机会减少。村口作为内外的过渡空间,标识性不变,但设施更加醒目,以交通为主,交往活动减少。住宅入口处的开敞地是由街道的公共空间向半私密空间过渡的空间,交往功能减弱。庭院作为由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过渡的空间,私密性增强,承担的交往活动减少,以交通过渡为主。

1.2 主要交往场所变化

如表1所示,台西头村交往场所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只要少量传统空间得以保留,增加了大量现代交往空间。空间场所也更类似于城市,并且与人们的工作和休闲结合在一起。传统空间的休闲活动以及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交往场所的性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表1 主要空间场所变迁情况

2 变迁原因分析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影响。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导致村庄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农村交往空间的变化。

1)村庄布局结构变化引起交往空间的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化的推进,村庄的布局结构由“门对门”的布置格局逐渐转变为“排排坐”的布置格局,进而导致了农村交往空间的变迁。“门对门”的布置格局将交往空间定位在对门邻居大门与大门之间的区域;“排排坐”的布置格局,大门面向的前排邻居的后墙,交往空间发生变化,人们往往聚集在宽敞的街头、健身广场周围。

2)村庄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农民职业变化,从而引起公共活动场所的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台西头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由主要从事捕鱼和农业生产转向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人们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发生变化,由最初的海边、田间地头逐渐丰富起来。目前,村民大都聚集在水产品养殖场,水产品晾晒场等地方,村民在劳动的同时完成交流活动。

3)村民日常活动变化的影响。日常活动变化使交往空间变迁,新空间的出现同时也引导村民的日常活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村民自身生活习惯的改变,村民的公共活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居民的公共活动逐渐丰富多样,但是仍有部分以往居民习惯和经常进行的一些活动项目现在仍然受农村居民喜爱。尽管如此,像打牌下棋这些活动项目的活动场所却发生了改变,被逐渐改进和完善,由以往的街头转变成新农村的棋牌室等等。随着活动项目的逐渐丰富,交往空间也不断地丰富,例如:健身场所,居民广场,网吧,图书阅览室等。

4)经济发展与居民文明意识变化的影响。私密性意识增强,使交往空间更具私密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经济的发展,农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导致农村住宅室内空间的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在参加新交往空间活动过程中,村民更侧重于工作和休闲的交流,而不仅是以往的拉家常。

3 新旧交往空间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新旧交往空间的对比分析见表2。

表2 新旧交往空间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4 结语

4.1 影响因素与场所变迁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庄的结构面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日常活动及文明意识等发生了相应改变。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居民的日常交往活动与交往场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传统交往空间渐趋消失,新的交往空间出现,室内公共场所更加丰富。2)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集体劳动、拉家常的邻里关系转变为以工作、休闲为主的同事关系,邻里关系依旧存在,但日渐淡簿。3)居家室内空间交往的程度降低,交往空间以广场、街道、公园及其他室内娱乐等公共场所为主。但村民比较怀念传统的交往空间,原因在于其适应性程度高。

4.2 传统空间与新空间

传统村庄功能混合,不刻意划分交往空间,处处皆可交往。空间场所繁多,遍布较广,尺度适宜,私密性不强,村庄趣味浓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环境设施状况有待改善。

现代村庄功能分区明确,交往空间划分清晰,场所集中,尺度开阔,环境设施先进,整洁优雅,开放与私密并存,追逐城市形式,但缺乏村庄特色,使用率不高,空间浪费较大。

4.3 新农村交往空间塑造要点

新农村交往空间塑造的要点在于:如何在跟随时代创造新空间的同时不失去农村的趣味,使其更适应农村的交往特征,提高使用率,主要措施有:

1)增加特色交往空间。利用农村产业、自然环境等特色创造特色空间,如农家乐、泛海游、绿色观光园等,使人们在工作的同时增加日常交往,体会农村趣味。2)丰富特色活动。根据农村日常活动特征,定期组织集体民俗活动,提高空间使用率。3)控制公共空间尺度。划分各种小尺度空间,以适应小群体活动与交流。

[1][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0.

[2]陶 锋,包伊玲.传统交往空间构建浅论[J].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0-22.

[3]陈 航,张 艳,罗 新.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38-40.

[4]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8(3):479-480.

猜你喜欢
私密性变迁场所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清潩河的变迁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