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青少年的性与性教育

2012-06-15 19:16林晓珊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仪式青少年制度

林晓珊

成长的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青少年的性与性教育

林晓珊

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来看,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他们在青春期所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成长仪式。作为一种成长的仪式,性教育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仪式的变迁过程中,以同辈群体为中心的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逐渐被以学校为中心的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所取代。然而,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却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着危机与尴尬,其根源不仅仅是当前学校性教育中方法和内容等存在着问题,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性的缺失。要改变这些状况,我们需要再造仪式,注重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地位的建构,把性教育当作是一种青少年的主体权利。

成长仪式;青少年;性;性教育;主体建构

80多年前,时年未满24周岁的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只身来到一个远离西方工业文明的南太平洋岛屿——萨摩亚从事田野研究。她的萨摩亚之行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使当时美国社会中青少年骚动不宁的青春期危机究竟归咎于青春期本身的特性,还是归结于西方的文明?在不同的条件下,青春期的到来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1]24-25在9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之后,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分析,米德发现,青春期其实不必是一个充满压力和紧张的时代,成长的过程应该比在美国遭遇的一切更自由、更轻松和更简单。[1]14当然,今日的萨摩亚人早已不是当年米德笔下的萨摩亚人,现今的青春期也早已不是当年萨摩亚人所经历的青春期,而我们之所以一开始就要回到米德的经典之作中,正是因为米德以及80多年前的美国社会所思考与争论的话题直到今天依然困扰着文明世界中的人们。

从幽远的野蛮时代到喧嚣的工业时代,青春期的性可以说一直是人类思考的主题之一。但正如米德的研究结论中所隐含的,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它的表达方式却是迥然相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将孩子们的青春期视为理所当然的一个生命过程,对现代人而言的青春期危机或许根本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而在现代性的文明社会中,青春期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生命阶段,特别是青春期的性及性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防死守的地方。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谈性色变”的民族基因,青少年的性教育一度被束之高阁。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网络就像一个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处处透着诱人的性气息,在社会性观念越来越开放的同时,人们对于青春期性的紧张与焦虑却与日俱增,青春期的性教育亦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一项迫切需求和严峻课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青春期的性教育问题?在现代性的社会转型中,它是否成为青少年所不可避免要面对的一个困境?我们该如何走出当前争论得喧嚣异常的青少年性教育这一危机?为何在其他一些社会文化背景下就不曾出现这样的危机?本文的目的,即在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将青春期性教育看作是一种成长中的仪式,通过对这一成长仪式的意义、功能、过程、变迁和维度的讨论,去探寻相关的答案。

一、作为成长仪式的性教育:一个人类学的视角

性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行为,它既植根于人的生理基础,又带有强烈的社会文化色彩。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言,人类所有文化的原初其实不过是一种生理需求,但是,人类的高明在于他并不止于这个层次,而是能够把生理冲动赋予符号化和抽象化的诠释。①转引自阎光才:《成人仪式的象征与教育日常生活》,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第16页。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对性的看法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而是关涉到人类社会的伦理与秩序。在阴暗的历史角落中,在某程度上性甚至主宰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尽管在漫长的禁欲时代,性是一个禁忌话题,但这却并不能阻挡源远流长的性文化传播。传统性文化的主角并非全部都是成年男性,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也是这古老的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古代的“压箱底”、“嫁妆画”等②“压箱底”是古代的一种瓷器,分为盖和底两部分,盖子成桃、石榴、南瓜、船或孩儿状,掀开盖子后,里面是男女交合的瓷像。这种东西平时放在箱底,秘不示人,并以压邪;当女儿要出嫁时,母即以示女。“嫁妆画”实际上是一卷男女交合图,内有8幅至12幅不等,都是不同的交合姿势和方法。古人当女儿出嫁时,放一卷这样的画在嫁妆中,借以启示新婚夫妻。详见刘达临、胡宏霞:《性学十三讲》,珠海出版社,2008年,第12—13页。,都可以看作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性教育,这些构成了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过渡阶段的成长仪式。

1.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仪式的意义

青春期是个体生命历程的关键转折点,也是青少年性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青春期的性可以说是造成这一阶段青少年躁动不安的根源,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内分泌等会使青少年感到茫然无措,个体的性欲望与社会的性规范之间存在着紧张与冲突。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来看,消除这些紧张、烦恼和困惑的方式具有文化上的多样性,而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行为就是其中最为重要一种方式。实际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大量的仪式过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化行为对于个体顺利渡过不同阶段的生命历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如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阿尔德诺·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所指出的,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地位上都经历着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过渡仪式”(The Rite of Passage)能够帮助个人和群体在心理上、文化上和社会关系上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2]美国人类学者墨菲(Robert F.Murphy)亦指出,对个体而言,仪式的意义在于构造一种“过渡”,为该人进入到新的地位提供一种标志物。这种标志物对此前构成一种区分和隔断,对此后则构成一种成人资格,它代表一种新的生命转换和开端,给新人和全体参与者带来心理上的加固。[3]250

2.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仪式的功能

性教育作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仪式,它在社会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功能。仪式化的过程,一方面使人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某些过渡性的事件(如结婚、怀孕、丧葬等),从而消解人生转折中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仪式的展演中让人们感受到某些行为的神圣感与庄严感。通过性教育这一青春期仪式,不仅可以在常识层面上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健康、规范的性行为,消除对性发育的疑惑、压抑感、罪恶感,以及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失当等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而且也可以唤起青少年对性的敬畏感、神圣感和责任感,让青少年认识到性是一桩严肃的事情,而不是可以随便胡来的行为。此外,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仪式不仅预示着个体生理性的成熟,还象征个体的社会性成熟,并宣告个体所拥有的合法的性权利有哪些。因此,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快的青少年生长发育和提前来临的青春期问题,“仪式”应当成为我们看待和分析性教育危机的一个重要视角。

3.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仪式的过程

在文化人类学中,仪式分析除了注重仪式的功能与意义之外,也十分强调对仪式的过程与变迁等方面的分析。范热内普勾勒了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过渡仪式的阈限阶段(Liminal Phase),它包含标识性的三个阶段:阈限前仪式(分割仪式)、阈限仪式(边缘仪式)和阈限后仪式(聚合仪式)。[2]10维克多·特纳则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改进了范热内普的三步过程理论,区分了“阈限”和“近阈限”这两种不同的状态,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4]从人类学的这些经典研究中我们看到,仪式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在仪式的过程中,个人逐步与社会融合在一起。从仪式的过程视角来分析性教育,我们所看到的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身心需求,而是人类的性本能冲动与社会秩序的内在关联。在性教育的仪式性过程中,从分割仪式到聚合仪式,青少年不仅可以从中慢慢揭开性的神秘面纱,也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社会角色认知,逐渐融入新的社会群体,进而走向成人的世界。因而,这样的仪式过程,本质上是青少年在生理上、社会上的一种文化适应过程。它不仅帮助青少年顺利渡过了青春期,而且传承了社会文化,重构了社会秩序,而不至于使人类的性本能冲动造成社会结构与秩序的紊乱。

二、仪式变迁中的性教育

仪式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5]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性教育的仪式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在一些原始部落中流行的男性“割礼”和女性“割阴”,那是一种“剥夺性”的性教育仪式,其目的在于抑制青少年的性快感,是对性欲的一种文化压抑。当然,这种方式的性教育在现代文明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性观念的解禁和性教育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寻求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的权利,性教育即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告别对性的蒙昧无知并实现个人的性权利。在社会变迁中,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的仪式,也由隐蔽、非正式的社会行为转为公开、正式的社会行为。

1.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仪式的变迁

潘绥铭等人指出,最广义的性教育泛指那些足以影响人们的“与性相关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6]204不过,从性教育的传播途径来看,一般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层面上的性教育和非正式制度层面上的性教育。前者是一项现代国家规划的教育活动,通常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校实施的性教育,它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西方,至今也不过一百年左右的时间;[6]205后者是一种国家规划之外有关性的知识传播,它通常是经由同辈群体之间的学习和模仿以及社会环境、网络媒体的熏陶而获得的。在传统社会中,非正式制度的性教育一直是主流形式,与性知识有关的教育通常是以隐秘和心照不宣的方式进行,除了人生重要过渡仪式之中的性教育(如前面提到的结婚仪式中的“压箱底”、“嫁妆画”等),在正式场合中公开的性教育是异常罕见的。

在现代社会中,非正式制度的性教育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是性教育的主流形式已经被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所占领。学校、公共医疗卫生部门中实施的性教育已成为国家进行社会控制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方面。由此,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的仪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学校和公共卫生部门中的性知识传播为他们提供了正式的或合法的性教育途径和场所,“性”开始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性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课程和内容(在有些地方它可能是独立的课程,而在另一些地方则可能穿插在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教学内容中),引导着青少年走向性成熟。虽然现代青少年依然可以通过同伴、网络等非正式制度的性教育获取性知识,但却是一种被视为“污名化”的行为。现代国家往往更为重视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并试图以此来弥补非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2.仪式变迁与性教育危机的来临

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某些文化中的青少年,他们以快速有序的方式进入性活跃期。他们早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被告知了关于性的一切,其中包括怎么做,同谁做,何时何地以及因何种社会及心理原因去做这件事。少男少女们一经过青春期仪式,立即以轻松熟练的姿态进入成年人的性角色。[7]7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作为一种成长仪式的性教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传统社会中若隐若现的非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已被正式制度中直白明了的性教育撕去了神秘的面纱,有关性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学校也以各种方式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但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性焦虑、性压抑以及与此相关的烦恼、困惑却有增无减,青少年性知识的匮乏与误解也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性社会学家约翰·盖格农指出,在一般的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在青春期对成年期的性角色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只能通过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期的一段时间,逐步掌握成年人的性行为方式。[7]7例如,2009年一项针对我国30个省区15—24岁青少年展开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比较缺乏性与生殖健康知识,问卷中提出的三道常识性的生殖健康问题(女性一次性交就有可能怀孕;手淫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人工流产对女性以后的妊娠不会产生影响),仅4.4%的被访青少年能够完全答对;只有不足一半的青少年知道如何正确应对无保护性行为。[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校等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方式本身存在方法、内容等不足和缺陷之外,还需要从社会这一宏大背景中来寻找原因。

恰如人类学家米德的研究所揭示的,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压力和紧张的阶段,成长的过程充满着艰辛与挑战。“社会的性化”程度远远走在了青少年的性教育前面。[6]207性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止是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和异性的性生理、性心理以及怎样才是安全的性行为等内容,性教育的途径也绝不仅是通过学校性教材的学习那样简单。无论怎样努力,正式制度层面上处心积虑的性教育课程设置皆难以抵挡泛滥成灾的网络信息和鱼龙混杂的性知识读物的海量冲击,每周一两个小时的正规性教育课程很难改变性化社会这一大熔炉所赋予学生的性与性别认同。在公共空间谈论性的禁忌虽然被打破了,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一发不可收拾。

自1988年8月24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以来,就标志着性教育正式被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当中,我国青少年的性教育受到重视并开始快速发展。然而,多年来,正式制度层面性教育的思索与争论并没有找到一个让社会各界都认同且普遍可行的方式。尽管性教育的实用教材在目前中国已经不少,但在性教育的目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的分歧依然难以弥合。2011年9月,北京市首部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性交概念的内容而引起热议,恰好说明该问题。事实上,性教材进入中小学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性教育可以顺利实现目标。在性化的社会中,堂而皇之的青春期性教育俨然已成为一场即将来临的危机,摇摆在禁欲型的性教育和开放型的性教育两种模式之间,扣动着社会、家庭、学校对“性”这一敏感话题的脆弱神经。他们总是心急火燎地想要告诉青少年什么才是正确的性观念、性行为,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这一切,把现代国家所推广的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推进了无比尴尬的境地。

三、再造仪式:性教育中的主体建构

表1 性教育仪式的维度

国家在正式制度层面上的性教育方式所遭遇的尴尬与危机,使我们不得不深入反省性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性化社会的根源。在学校等正式制度的性教育中,其现实出发点是因为青少年对性的无知和困惑,所以我们才需要对其进行性教育,并将符合社会规范的性知识灌输给他们。这种逻辑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仔细推敲,我们发现,它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在这些正式机构所推行的性教育中,青少年一直是被置于性教育需求的客体地位,而不是性的主体位置,由此导致了青春期性主体的焦虑与紧张。鉴于性教育仪式在青春期过渡阶段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吸取经验,再造青春期的性教育仪式,建构青少年在性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如此方能应对当前性教育的尴尬与危机。

1.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仪式的维度

前面我们介绍了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仪式的意义、功能、过程以及变迁,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介绍这种仪式所包含的维度。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Dennis F.Rook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对仪式维度的分析框架来进行相关讨论。Rook认为,仪式具有偶然性、模式化、表演性、重复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仪式的四个基本维度:一是仪式道具或仪式物品(Ritual Artifacts),二是仪式剧本(Ritual Script),三是仪式表演角色(Ritual Performance Roles),四是仪式观众(Ritual Audience)。[9]253借用仪式行为的这四个维度,我们可以对以学校为主的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和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进行比较,见表1。

从上表的对比中,我们看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性教育在仪式的四个维度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其中,非正式制度的性教育由于大多以不公开的和隐蔽的方式进行,因此它没有仪式观众,仪式中的角色都是仪式的参与者,他们遵循的“剧本”是群体亚文化中的性规范,他们所谈论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内部话题。而在正式制度的性教育中,他们所使用的仪式道具一般是性教材中的公开话题,有关这一仪式的剧本亦是主流社会文化中的性规范。与非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仪式表演角色通常是成人教师,他们在讲台上讲授有关性的健康知识,而青少年及同辈群体则是作为聆听者的仪式观众。

虽然,我们并不认为非正式制度的性教育一定比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更有效果,但是在非正式制度的性教育中,性的表达尽管是内敛、隐晦的,却是一种主体性的建构。它通过同辈群体间的交流,或通过网络媒介的模仿与学习,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而且也建构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由此顺利渡过了青春期阶段。而在正式制度的性教育中,青少年成为被教育的对象,并居于客体地位。主客体地位的颠倒,使得尽管青少年可以在学校性教育中获得健康的性知识,但由于主体性的抑制,他们真正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他们的性权利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正如潘绥铭等人所指出的,“性教育不是需求,而是权利”。

2.再造仪式的可能:一种主体性的建构

如前所述,性教育作为一种成长的仪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功能。文化人类学对青春期仪式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是,当前社会中出现的青春期的性困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尽管我们无法回到也没有必要回到传统的过渡期仪式中去避开这一困扰,但我们必须重建现代社会中的性教育仪式,以使青少年更加顺利地走向成人世界。上面谈到的学校等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所面临的尴尬与危机,实际上还不仅仅是我们在青少年性教育的内容、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性教育问题涉及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两性之间的关系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权力关系是同构的。学校性教育虽然通过性健康知识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对性懵懂无知的状态,减少了个人因无知而造成的困惑和痛苦,但它毕竟是建立在社会控制基础上的。自上而下的性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其实是把性教育当作“灭火器”来使用。[6]206国家及成人由于在性知识上的权威而在性教育中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因而,所谓的性教育,通常会演变成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性知识、性观念的灌输,以维护性的秩序。而一旦遇到下一代人的挑战和抵制,这种秩序便会混乱。例如,在当前社会中,青少年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等手段来获取与主流社会极不一样的性知识,国家与父母已经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局面,青少年亦不会恭顺地听从长辈教导,于是,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的尴尬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

当然,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不管是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还是非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实际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需要两者的共同促进、互补缺漏,才能真正起作用。正式制度中的学校性教育,虽然在近些年来开展得有声有色,并逐渐成为主流化的教育模式,却未必是唯一的选择。而非正式制度中的性教育,虽然其话语权逐渐被前者取代,但亦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青少年性教育这一问题上,我们亟须国家层面对个人性权利的保障,尤其是对青少年作为性主体的尊重,也需要将性教育置于同辈群体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平等交流与轻松谈论,以此建构自身的性主体,而不必过于担忧非正式制度性教育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青少年个体建构为性教育的仪式主体,也才有可能在现代社会中让青少年顺利渡过躁动不安的青春期。

四、结语

成长的仪式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它可以使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中,学会积极地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由一个年龄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年龄阶段。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今天人们已经不使用那些原始的方法对青年进行文化适应方面的调控,但是人们仍然离不开通过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礼仪活动对青年进行教育。[10]239尤其是在青春期的性发育这一特殊时期,我们需要一些仪式化的过程,让青少年了解、掌握成年性角色,以平稳地走向成年世界。本文基于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仪式研究,对青少年性教育面临的危机进行了讨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成长以及青春期的性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仪式是一种隐喻,表征着社会的秩序。在本研究中,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将青少年的性教育看作是一个青春期成长的仪式,阐释了这一成长仪式的意义、功能、过程、变迁以及维度,并区分了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和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文章认为,在性化社会环境中,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危机与尴尬,而产生这种危机与尴尬的根源不仅仅是当前学校性教育中方法和内容等存在着问题,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性的缺失,在知识与权力关系的不对等中,青少年被置于客体地位,他们往往是被当作“有需求”的人而被灌输各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知识。要改变这些状况,我们需要再造仪式,注重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地位的建构,把性教育当作是一种青少年的主体权利,这将有助于我们告别青春期性教育的尴尬与危机。

[1]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周晓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威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6]潘绥铭,黄盈盈.性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M].李银河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8]郑晓瑛,陈功.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基础数据报告[J].人口与发展,2010,(3).

[9]D.F.Rook.The Ritual Dimension of Consumer Behavior [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5,(3).

[10]平章起.成年仪式——兼及青年文化适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艳玲

Teenage Sex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LIN Xiaos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the sex education of teenagers is an important rite of passage which they must experience.Sex education has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an important socio-cultural function.Sex education has undergone a transition in recent years from being peer-led to school-centered formal education. However,the latter has given rise to several problems in terms of delivery methods,content and main subjects.To resolve these issues,we need to overhaul the sex education system and treat it as a teenage right.

the rite of passage;teenagers;sex;sexual education;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10.3969/j.issn.1007-3698.2012.03.013

2012-04-09

C913.68

A

1007-3698(2012)03-0072-06

林晓珊,男,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社会学、消费社会学。321004

猜你喜欢
仪式青少年制度
青少年发明家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Talking strategies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