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改造冷干机管道 提高供气压力

2012-06-16 08:09于振东
科技视界 2012年35期
关键词:翅片压缩空气空压机

于振东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驻马店卷烟厂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1 设备现状

驻马店卷烟厂空压机从2003年底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发现压缩空气输出管道压力偏低的异常情况。正常生产情况下,运行3台空压机压缩空气输出管道压力稳定在0.60MPa以上,而现在运行4台空压机压缩空气输出管道压力最高仅为0.62MPa。初步分析,认为是压缩空气输出端没有安装缓冲压力罐,一旦压缩空气瞬时负荷较大时,瞬时流量需求增大,造成输出端压力不稳定,但这种情况只会造成压力波动,不应该造成长时间的压力偏低异常。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夏季由许昌卷烟总厂改造加装了一台压力缓冲罐。改造后运行略微有所稳定,但终端压力提高不明显。2008年空调设备加装水加湿装置后,这种情况更甚。水加湿全开的情况下,运行5台空压机压力仅为0.62MPa的压力要求。况且同样负荷下,多开一台空压机压力只提高0.02MPa左右。动力车间人员经过多次现场跟踪观察,认真分析论证,认为应该是冷干机有问题,为验证问题所在,我们在冷干机进、出口管道上各加装一块压力表,随后就发现冷干机进出压力损失在0.1MPa左右,由此确认是冷干机堵塞。通过进一步分析确认不应该是冷干机冰堵,一是,因为管道联接方式决定的;二是,所有冷干机均处在正常疏水的工作状态,不可能冰堵。

装在冷干机两端的压力表实际上所检测的是所有工作的压缩机经压力缓冲罐后的输出压力和经并联冷干机后的主管道的空气压力。通过更深入的分析,造成冷干机堵塞的原因有三:一、冷干机的结构决定。冷干机的冷却器(蒸发器)是由密集的铝翅片构成,以起到高效除水效果,但也易被异物堵塞。二、从缓冲罐到冷干机的管道较长。三、压缩空气管道内是湿空气,甚至是达到露点的湿空气,在水和氧气的作用下会使压缩空气管道(无缝钢管 )内部快速锈蚀,锈蚀异物脱落进入冷干机,在冷却器翅片表面冷凝水及微量油的作用下粘在翅片表面,久而久之,使翅片间隙越来越小,阻力越来越大,造成冷干机压力损失过大,流量与压力都降低,造成了能量损失。

2 改进方案与措施

在未改造的实际情况下,上述堵塞现象不易避免。为彻底解决冷干机非冰堵的堵塞现象,我们的思路一是改造可方便直接的清洗装置,二是改造加装过滤器,过滤管道异物。根据上述思路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2.1 在冷干机进出气口改造两个六分的排污清洗孔,可随时对通过冷干机的压缩空气管道进行清洗,清洗时打开清洗孔,利用一定压力的水或压缩空气进行反方向清洗或清吹,冲出管道异物,清洗后把清洗孔用六分闷头直接密封。

2.2 优化改造压缩空气管道,在冷干机的进气管道前加装前置过滤器。安装后,可根据前置过滤器上的压差表显示,指针一旦指向红区,立即把过滤器拆下对过滤器进行清洗或更换,及时清除冷干机压缩空气系统中的油污和锈垢。

3 改进后效果

改造加装清洗孔后,我们对冷干机压缩空气管道进行定期反清吹、反清洗,同时对冷干机加装前置过滤器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观察,冷干机的压力损失基本在0.02MPa以内。空压机由改造前的运行3—5台降到改造后的运行3—4台,减少了一台空压机的运行。改造前多开一台空压机主管道压力只升高0.02MPa;改造后,同样工况下少开一台空压机主管道压力升高0.06MPa以上,压缩空气终端压力保持在0.65MPa以上。这不但更好地满足了制丝、卷包所需的压缩空气压力,而且空调设备水加湿装置可以任意调配使用且使用效果更为明显,提高了水加湿装置的雾化效果,加湿降温效果更大。在这一系列积极因素的作用下,水加湿的功效得到最大发挥,不仅大大降低了制冷机组的运行时间,而且增加保供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在保证保供目标完成的情况下,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

空压系统改造示意图

由于少运行功率120KW空压机一台,如果每月按2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按12小时运行,理论上每月节电28800度,全年节电345600度。事实上根据年度统计,我车间节约电能41万度,其中压缩空气管道优化改造的效果所占比重极大;同时,由于水加湿的长时间的使用及制冷机组运行时间的降低,空调和制冷机的节汽效果更为明显。

4 应用推广

根据改进后的使用情况,我们开始改进3台冷干机,推广到6台冷干机。我们把使用情况反馈生产寿力压缩机的厂家,建议被寿力压缩机厂家所采纳。我们可以推广到情况相似的其它采用冷却式干燥机的单位进行使用。

猜你喜欢
翅片压缩空气空压机
垂直翅片管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大功率COB-LED的翅片散热器优化研究
超硬翅片滚刀加工在CNC磨床上的实现
空压机系统运行优化
300MW循环流化床机组压缩空气节能改造及分析
发酵用压缩空气余热再生吸附干燥工艺
制药行业压缩空气的净化系统及验证
多台空压机轮转自动控制研究
压缩空气系统降压运行改造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