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力量

2012-06-22 09:58
决策 2012年1期
关键词:合肥

■本刊记者 陈 都

“大合肥动起来了。”这并非人们现在对合肥唯一的感受。合肥,还在“美起来”、“活起来”。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8位升至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第13位升至第11位,工业投资从第6位升至第4位,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从第17位升至第16位。

在2011年全国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排行榜中,合肥正在不断前移自己的“座次”。这种赶超态势的背后,则是现代产业、城市建设和民生事业凝聚起来的推动力量。

支撑力:现代产业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若将这场竞争中的合肥视为一个团队,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现代产业就是团队里“顶天立地”的支撑力。

对合肥来说,这根“顶梁柱”具备了值得信赖的实力吗?从2011年合肥产业发展的态势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端倪。

作为合肥现代产业的先导,2011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30.98亿元,完成增加值373.45亿元,产值增长达75.9%。惊人增速的主要推手,是此前落户的诸多重大项目纷纷开始“变现”或“增量”:2011 年 4 月,京东方6代线实现满产,赛维LDK太阳能电池一期项目首张太阳能电池片正式下线;6月,乐凯光学膜3号精密涂布生产线实现量产;7月,海润光伏一期项目两条生产线实现量产,并于年底将量产线扩充为10条;9月,彩虹蓝光LED一期投产;熔安动力年生产总量突破100万匹马力,科大讯飞实现年度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近3成。“合肥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已经开始步入收获期。”一位专家对《决策》分析说。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截至2011年,除了已开始“变现”的项目,合肥还积蓄了一批呼之欲出的“后备力量”。如投资37亿元的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项目,投资135亿元的晶澳太阳能合肥生产基地,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等,这些重大项目均将在短期内揭开面纱。

“所以,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远未进入勃发期,随着已有项目扩容和更多的项目投产,未来几年,这一产业还会爆发更大能量。”这位专家告诉《决策》。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比翼齐飞”的是先进制造业。2011年,合肥不仅实现了家电和装备制造业两大“龙头”总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大关,日立建机年产3万台挖掘机新基地、年产能超过千万台的联想(合肥)基地、长安微车一期等重大项目也陆续开工、投产,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添加了新生力量。

现代服务业方面,2011年,滨湖新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扎堆效应”已然显现,截至年底,已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中国人寿保险等12家金融机构综合基地落户滨湖新区,预计总投资超过100亿元。随着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建成,2011年合肥举办了第七届徽商大会等大型展会160多场,会展业档次得到新提升。旅游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全年游客总接待量达到4494万人次、增长66%,实现旅游总收入382.9亿元。

曾经是合肥“短板”的县域经济,如今也在不断“拔高”。2011年,肥西县实现生产总值330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位次跃升4位。肥东县、长丰县也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亿元、210亿元,在中部百强县排位分别前移2位、5位。

在采访中,除了产业实力,另一个被专家和官员们屡屡提及的支撑力量,是投资环境。“区域间的发展竞争已经超越了比资源、比政策的阶段,更多的是比综合环境、比优质服务。谁拥有最优的环境,谁就能集聚更多更好的资源,谁就更有竞争力。”吴存荣强调说。

合肥的投资环境,经得住投资者挑剔眼光的考验吗?

一个最直观的答案是,2011年7月,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组织评定的“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排行榜中,合肥在中国大陆65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称号。同时,在中国社科院对全国3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评价中,合肥“公职服务水平”高居第4名。

“近年来,合肥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深入推进‘效能革命’,将自己推上了‘环境高地’。”张庆军介绍。经过改革,合肥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并联审批“缺席默认制”和“超时默认制”,将7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减少为220项行政许可和91项非许可审批项目,并在审批流程上减了少860个办事环节,减免1.15亿元各类费用。“合肥效能”甚至一度登上中央媒体,成为解读、推广的典型。

不过,优良的“软环境”只是城市“磁力”的一极,急速成长的产业也需要城市的承载。“软”与“硬”的并进,“产”与“城”的融合,都在呼唤一座活力四射的“大城”。

容纳力:活力大城

2011年春节前夕,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传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机场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并将在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这座设计到2020年满足旅客吞吐量1100万人次四E级机场,不仅将实现合肥人从市区出发20分钟可打上“飞的”的愿望,也成为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浩大工程的一个缩影。

对正在实现新跨越的合肥来说,如果“新型工业化”方略是“左膀”,“城市化”方略就是“右臂”。据统计,2011年,合肥新建、续建大建设工程达579项、总投资833亿元,其中完成的有311项。

而“交通区位并无优势的合肥,现代交通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王厚亮告诉《决策》。要化解这个“当务之急”,合肥就得“内外兼修”。对外,强化辐射能力,巩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对内,促进组团对接、畅通城市血脉。

2011年,一个全新的“水陆空”立体式交通体系紧锣密鼓地拉开了架势:占地1235亩合肥铁路北货场建成投入使用,货场年货运量可满足540万吨,并可满足集装箱班列的开行条件,将极大方便合肥大宗货物的运输;全长130公里的合蚌客运专线基本建成,通车后,合肥市民可实现从合肥直达北京,“3小时进京”将变成现实;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建成运营,实现了合肥人“通江达海”的千年梦想,一改合肥集装箱运输通过南京、芜湖等港口中转的局面,大大节约企业的物流成本。

裕溪路、合作化南路、南北一号线等高架桥建成通车,打通了合肥东部城区最主要的快速通道,一举改变东部城区没有高规格道路的格局,紧密城区同东部区域以及肥东县的联系,也实现了长江西路高架、五里墩立交桥、金寨路高架等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无缝空中对接,形成了城市快速交通路网。

“大合肥动起来了。”这并非人们现在对合肥唯一的感受。合肥,还在“美起来”、“活起来”。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在合肥的各种建设规划中,“生态优先”的理念始终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2011年,全市铺设污水管网307公里,改造排水设施2283处,全年完成植树造林16.86万亩,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600亩,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在滨湖新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5.8%。

大体量、大建设的合肥,也迎来了城市管理的大挑战。对此,合肥的策略是“以变应变”。“城市变了,管理观念和方法就跟着变。”张庆军说。近年来,合肥从解决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卫、交通等方面体制性矛盾入手,科学划分事权财权,建立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推进管理重心由市向区、街转移,逐步形成了政事、政企和建管分开,保障合理充分、监控完善有力、执行高效有序、奖惩分明有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并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管理新格局,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如变行政审批为市场配置,变直接管理为购买服务等。

合肥在变。合肥的变化给投资者带来了商机,给兄弟城市带来了赶超的标杆,给中部崛起带来新生力量。那么,对最关心合肥的合肥人来说,合肥的变化带来了什么?在《孙子兵法》中,“人心向背”一直被视作一支军队获胜的必备要素,“新跨越”征途中的合肥同样需要一个幸福、和谐的城市生态作为保障。

和谐力:幸福合肥

《2012,我们向“幸福合肥”出发》、《下一站,我们到达“幸福合肥”》、《幸福大合肥,你我共分享》……2011年底,与“幸福合肥”有关的标题,频频登上了安徽各大媒体的头条。

从“大发展”、“大建设”到“幸福合肥”,舆论焦点的背后,是合肥对“大城梦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也展现了合肥上上下下对这座城市发展态势的自信与自豪,一位专家告诉《决策》。

不过,进入21世纪的第2个十年,“幸福城市”已不是新鲜概念。从“两会”会场到街头巷尾,从官员、学者到平头百姓,关于这一话题的议论从未停止,对于“幸福城市”的建设路径也从未有过定论。那么,合肥又会怎样打造幸福之城?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吴存荣曾对“十二五”期间“幸福合肥”建设作出这样的要求。我们对“幸福合肥”的审视,不妨从此展开。

2011年除夕夜,在新建成的庐阳区“荣城北苑”配租廉租房里,已经有窗户亮起了灯火。几天前,该小区的440套廉租房已全部完成了摇号、配租,拿到钥匙后,一些家庭迫不及待地告别“蜗居”,来到“新家”迎接春节。

这些市民的乔迁之喜,得益于合肥的一项民生工程。2011年,合肥扩大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范围,对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8840元,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符合条件的廉租住房申请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全年新增廉租住房补贴999户,保障户数一次性增长74.1%。2011年,合肥还新开工建设了97个保障性安居工程,总量达5万多套。

记者了解到,合肥全年实施了33项民生工程,涉及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领域。

数据显示,2011年合肥大民生支出达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占全市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其中,33项民生工程共投入50亿元,当年要求完工的3936个工程完工率达到100%。

民生工程为合肥打开了一扇“幸福之门”,不断完善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也让越来越多的合肥人感到幸福走近了。2011年,合肥力推文化惠民工程,在城区,“走向文明”、“幸福家园”、“激情十月”等广场文化活动频频上演;在农村,“民间文艺展演”、“农村数字电影院线”送到了农民家门口。相继落成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美术馆,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同时,还新建成了133所幼儿园,完成了97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创办了7所市级示范中职学校,并将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扩大到了95%以上。

2011年7月,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等组织评定的“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合肥高居第2位。

作为新兴城市,合肥的幸福之路还在继续探索。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平台上,合肥正在推进社区服务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等7个方面、23项重点创新工作。

“合肥目前是一个较幸福的城市,但幸福没有彼岸,合肥在不断发展,期待合肥城市幸福指数也会不断提高。”2011年,安徽大学在关于合肥城市幸福度社会调查报告的最后这样写道。

猜你喜欢
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蜀山区夜景
合肥园林花境应用与配置探讨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合肥农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