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合肥工业化的主战场

2012-06-22 09:58专题策划孔向阳秦继平高晓光郑家余执行汪名旵
决策 2012年4期
关键词:肥西县招商合肥

■专题策划:孔向阳 秦继平 高晓光 郑家余 执行:汪名旵 吴 明 陈 都

进入2012年3月以来,合肥五县市频传喜讯。

3月6日,长丰县2012年第一批21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约62亿元。3月12日,肥西县18家企业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项目总投资达25.11亿元,预计投产后年总产值可达45.6亿元。

统计数据还显示,1-2月份,巢湖市完成工业投资3.05亿元,同比增长169.6%;庐江县完成工业投资6.98亿元,同比增长276.8%;肥东县完成工业投资27.4亿元,同比增长78.5%。

实际上,在2011年,合肥刚刚刷新过自己县域经济发展记录。当年,肥西县实现生产总值330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位次跃升4位。肥东县、长丰县也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亿元、210亿元,在中部百强县排位分别前移2位、5位。

在合肥以“工业立县”为支点的“县域突破”战略中,这无疑是一份足以令人感到欣慰的“成绩单”。

不过,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的期望和要求显然还不仅如此。“合肥发展的空间在五个县市,资源也在五个县市,未来3-5年是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发展的最好时期,五县市要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做文章”,成为合肥工业化的主战场,工业总量要占到全市的一半以上。”2012年伊始,在合肥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如是说道。

合肥“工业立县”的战略屡创佳绩的秘诀究竟为何?迈向合肥工业化的主战场的五县市,其前行的动力又何在?

“工业立县”的逻辑

“合肥‘工业立市’和‘县域突破’两大发展战略发端于2005年,成型于2006年。”一位合肥官员介绍说。当时的合肥,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经济总量,与周边地区相比,都不尽如人意,在中部六省省会中,甚至一度排到了末位。

合肥应当如何突破困局?为了解开这一难题,当时的合肥市委、市政府不仅专门组建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浙江两省的南京、杭州、宁波、绍兴等地进行了考察,还在全市各区县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一系列的考察和调研中,“工业”和“县域”两个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

“当时经过考察和调研发现,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工业都比较发达,且不仅市区经济很强,县域经济也非常强。比如苏州的昆山和太仓,无锡的江阴等。”这位官员说。而在当时的合肥县域,农业在三大产业中还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较为薄弱的工业也还处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零散状态。

“合肥弱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又弱在工业化水平不高。因此,合肥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观点很快成为了当时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共识。

经过精心谋划,2005年6月,合肥首次亮出了“县域突破”的概念。此后,党政代表团又专门赴浙江湖州学习其快速崛起的经验,并在12月正式出台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6年,这一《意见》又以合肥“一号文件”的规格对外发布。

根据意见,合肥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采取了“扶持、放权、让利”的方针。《意见》明确规定“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合肥市扩大了县域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审批,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在2006年初,“工业立市”和“县域突破”又同被正式确定为合肥发展的主战略。在此前后,当时合肥的肥西、肥东、长丰三县也先后将“工业立县”提升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各县县域经济的拐点也就此出现。

2005年,肥西、肥东规上工业产值均未超百亿元,长丰县仅为20多亿元。到2011年,肥西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40.7亿元,肥东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54.2亿元,长丰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50亿元。

如果说,“工业立县”的方略为合肥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扶持、放权、让利”的方针,则意味着各县在拥有更多“权力”的同时,必须更充分地发挥自主能动性。那么,合肥各县市在工业化的征途上,又迈出了怎样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足迹?

“磁力”园区

“实现县域的工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合肥市政研室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一般要经历从“极点发展”到“轴状发展”再到“网状发展”的阶段,即首先在小范围内实现一定规模的工业集聚,再将这种集聚效应扩展到交通要道等“轴线”,最后才能实现全域的工业化。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合肥县域发展工业,必须从“极点”的突破开始。

而对合肥各县市来说,这个“极点”就是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是合肥各县市近年来发展工业的一项共同举措。”这位官员告诉记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位于肥西县的桃花工业园。这座建自1991年的工业园,已建成351公里供水、燃气、热力等各类管道和29条市政道路,实现了市政基础设施与合肥市政管网全面对接,达到国家级开发区“九通一平”标准。高规格的投入,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早在2007年,园区产值就在安徽县域园区率先突破百亿大关。2011年,规上工业产值更是突破300亿元,完成税收19.68亿元。园区不仅形成了汽车配套、家电配套、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五大优势产业。

“在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之初,肥西就对园区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肥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肥西全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10.05平方公里,已建成6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以柏堰科技园和新港工业园为两翼,以新型示范园为未来发展方向,以九大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1219”县域工业经济平台。

目前,柏堰科技园一期合作区域基本实现了场地、道路、自来水、雨污水、电、天然气、电信、有线电视、宽带网、公交“十通一平”。新型工业园创新大道、集贤路、玉兰大道、文山路已经或即将全面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新港工业园青龙潭路、云谷路等“三路一桥”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一期10.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规范工业项目建设,提升工业项目引进质量,肥西还进一步明确工业项目在引进、规划、建设、税收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出台了《肥西县工业项目建设导则》,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及时清理“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效益,拓展发展空间。同时,以桃花工业园为重点大力开展“腾笼换鸟”,严控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的项目供地,入园项目实行“双向约束”,对不履行合同约定和承诺,未能及时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的项目停止供地,腾出土地指标引进高附加值、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项目,推进园区“二次创业”。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肥东县,近年来,该县将肥东经济开发区定位于“制造加工业配套区、民营工业聚集区、新兴物流商贸区、建设发展中的新城区”,不断提高肥东经济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和竞争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环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和合肥市部分企业搬迁的有利时机,高标准、大手笔规划建设了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并建成了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以及撮镇、众兴、元疃、白龙、八斗、梁园六个乡镇工业聚集区。其中,肥东经济开发区、店埠镇、撮镇镇规上工业产值均突破100亿元,2008年撮镇镇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2009年肥东经济开发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招商攻略

筑“巢”方可引“凤”,当“巢”已经筑好,能否引进“金凤凰”,就成为了成败的关键。“合肥县域工业的发展,依赖原有的集体经济和政府投资肯定远远不够,还必须‘海纳百川’,广泛引入实力雄厚的企业和资本。”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能力,成为了合肥必须经历的第二道考验。

2012年2月底,长丰县双凤开发区成功引进中联重工,兴建年产1000套混凝土搅拌工程机械设备生产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1亿元(一期),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

该项目嫁入“双凤”的过程,则颇为令人寻味。2010年合肥北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落户双凤开发区,该公司是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供应商。了解这一情况后,双凤开发区多次派招商人员陪同北辰公司负责人赴湖南“拜访”中联重工这一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巨无霸”,并成功将其打动。

“这就是长丰推行的“点对点”精细化招商方式。”长丰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点对点”精细化招商,就是通过行业协会、区域商会、工商联、行业龙头企业、园区已落户企业等组织,通过配套企业对接主机企业、关联产业对接、地缘人脉关系等对接方式,对接全国500强企业及全国知名非公企业,对接意向性项目,有效提升招商引资活动的目的性、精确度,提高招商成功率。

在长丰县,类似这样结合自身实际和需求摸索出来的招商方式还有领导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等。2009年,长丰就从县四套班子中抽调5名县领导驻外招商,设立北京、武汉、昆山、东莞、台州、泉州等6个招商驻外经济联络处、商务代表处,成立77支招商小组,并组建了县招商中心。

而在其它的县市,类似这样的探索也比比皆是。肥东县组建了超过300支招商小组驻外招商。对招商引资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连续三年设立“招商状元”奖,奖金高达10万元。为了提高招商质量,还建立了招商项目预审机制,将一些低投入、低附加值、低税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肥西县在天津、广州、深圳、厦门、长沙等30多个重点城市开展招商活动,在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召开座谈推介会、新春团拜会,加强招商交流,同时突出汽车、家电、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采取高规格、高密度、小分队、大型推介会与小型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外出精准招商。

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的是诸多知名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如今,已有韩国SK集团、江汽、格力、安利、伊利、海螺、雨润等数十家世界500强和全国知名企业在合肥县域安家落户。

兴业旺地

“不仅要招进来,还要服务好。”在采访当中,“投资环境”是合肥的官员们强调得最多的词汇之一。“引进一个优质项目,相当于播下一颗种子。一颗种子的成长、成材乃至成林离不开环境的滋养。而一个项目要成为引领一个产业发展的‘龙头’,甚至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带动力量,也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一位合肥官员形象地说。

合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合肥各县市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效能建设,使得自己成为了诸多企业眼中的“投资洼地”和“兴业旺地”。

例如,长丰县对于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将其细化为信息在谈、正式签约、筹措拟建、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五个一批”,全程服务,梯次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定期梳理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派单相关职能部门,定期销号解决;每月定期对重点工业项目进行跟踪摄像,掌握工业项目建设进度,提报县委常委会集体研究解决工业项目推进难题。

肥西县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肥西县企业服务指南》和《肥西县工业项目建设导则》,从招商到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环节均作了详细规定,并坚持领导联系、单位帮办重点企业和项目等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好用电、用工等生产困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肥东县通过开展重点企业服务、“四个一”等活动,由县领导和乡镇开发区及县直部门负责同志深入重点企业,逐个摸底,强化服务,解决问题;并从全县抽调100名科级领导干部,联系100户规模企业、100个已开工未投产项目和100个已签约未开工项目,实行驻点服务,面对面为企业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政府管理体,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实行一门受理、规范审批、限时办结制度;通过建立联合督察制度,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项目,对涉及省政府立项的工商管理、食品药品监督、质监等部门的有关费用予以取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正是有了这样优质的发展环境,近年来,落户合肥县域的大企业、大项目迅速成长壮大,在其带动下,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全省最大的重机械生产基地,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钢铁、建材、机械加工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纷纷在各县形成,成为了引领合肥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县域蓝图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城市配套产业、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全面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力争到“十二五”末,肥东、肥西、长丰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合肥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对县域经济的期待不可谓不高。而在各县市的相关规划中,这些迈向工业化主战场“排头兵”们,也展露着自己的雄心。

到“十二五”期末,肥西将力争县域综合实力挺进全国百强中游,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产值、财政收入要实现翻两番,非农产业比重要提升到占GDP的9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肥东县将争取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其中起重机械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超过300亿,新能源产业达到200亿元,家电业和绿色化工及建材业产业分别达到100亿元和300亿元,并形成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工业园和6个产业集群。长丰县则将力争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3.5%,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2%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3.1%,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

“十二五”期间,巢湖市将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培育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目标上,打造三个百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五个50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布局规划上,重点打造“1+5”产业布局工程,即以巢湖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引导扶持五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同时,还将重点培育水泥、渔网、钢构、锚链、鞋业五大产业集群,

今年,庐江县确立了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60%;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工业投资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42.9%的目标。为推动“工业立县”战略,该县年初出台了一号文件《关于开展“工业立县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从落实兑现政策扶持、重点园区建设、项目推进管理、狠抓工业项目招商、做好金融服务、加大企业帮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措施,并设立5000万元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全面兑现省、市出台的相关支持工业发展政策中要求县级承担的配套资金以及庐江县出台的支持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预计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形成1个千亿元产业和2个百亿元产业以及新型矿业采选及其深加工业、磁性新材料及电子产业、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三大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肥西县招商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招商合作
园区项目招商
持续加持自由流,招商华软又添科技“神器”
肥西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把住点线面,执法显威严——安徽省肥西县创新环境监察执法守护碧水蓝天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安徽省肥西县凌士彬名师工作室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