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适宜尺度的判定特征及量化指标*

2012-06-25 01:21黄烨勍孙一民
关键词:中心区人性化尺度

黄烨勍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40)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这使城市建设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发展问题,也为对城市设计进行趋向本源性的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即寻找一种基本的切入点,获取整合不同层面设计因素的纽带,以使城市设计能更灵活地适应复杂的城市建设需要,引导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良性营造[1-5].

街区作为城市结构与城市生活的基本组织单元,是城市设计的基本载体与技术工具,因此营造人性化的街区自然成为良性城市设计的本源性诉求与重要目标之一.街区尺度作为城市空间人性化品质表达的重要因素,对其适宜性的合理判断与选择,无疑是有效深入开展城市设计研究的本源性切入点,是对如何推动形成适应于可持续性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城市空间的本源性思考[6-11].

目前对街区适宜尺度的判断仍停留在主观经验性认识的层面,缺乏一个通用的街区尺度适宜性判断基准.鉴于此,笔者探讨了街区适宜尺度的具体判别性特征,并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到量化了的街区适宜尺度范围,以期为不同层面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1 街区内涵解析

文中所理解的城市街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特征:(1)城市街区首先是一种基础中介层面的城市空间概念,它介于城市空间基础结构层面与单元实体层面之间,因此同时具有结构组织与实体营造两方面的属性、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从而上为城市格局结构落实为具体形态提供空间网络框架,下为具体营造城市空间实体提供基面与实施环境;(2)从形态与构成形式而言,城市街区是在网络化的城市道路或街道模式下,由城市级道路、街道或自然边界要素所围合界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及公共空间网络的基本组织单元;(3)从构成内容而言,一个城市街区单元主要由街道以及街道所围合的街块两部分构成.街道与街块是形成街区的两个共生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街区的形态特征与功能性质,而街区也不可能脱离街道单独研究街块;(4)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组织单元,也是城市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不同的街区模式深刻影响人们进行不同公共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因此,街区具有天然的社会内涵,其物质形态与功能组织的综合效应能充分体现城市空间对公众利益与公共价值的满足程度,以及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程度,是营造城市空间人性化品质的主要媒介.

概括而言,城市街区可以理解为:由网络化的城市级道路或街道及其围合的城市建设用地所组成的城市空间基本组织单元,并通过其形态与功能的组织效应表达对某种社会意义的实现.

2 街区适宜尺度的判定特征

2.1 街区尺度的概念

尺度表达的是一种物体或空间的物质形态特征与人之间建立的量度感知关系.而城市街区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在建构城市基础网络层面上表现为一种集合了建筑与空间的物质整体.因此,街区尺度可综合理解为街区的基本属性之一,用以表达街区的物质形态特征与人之间建立的量度感知关系,使人们可以籍此对街区建构的城市形体环境的质量形成某种认识与判断.

由此可见,对街区尺度的判断是个主观认识过程,不仅包括对街区平面构成大小的描述,还应包含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人们对街区形态的量度关系及相应产生的场所氛围所形成的综合感知认识与情感判断,是整合了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判断.

2.2 街区尺度体现适宜性的特征因素

对街区适宜尺度的判断,源于对表达一定尺度关系特征的街区能否有效组织城市空间与公共活动的运作相协调的认识,而这一认识是在地域环境特征、文脉背景及人的行为活动需要三种因素的制约下产生的.因此,笔者认为街区适宜尺度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征:(1)街区适宜尺度是个主观的概念,在主体上是相对人而言的,在客体上是针对城市街区这一空间类型的尺度,也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衡量街区尺度的合理性与协调度;(2)街区所形成的尺度特征能表达其与自然环境特征的契合,体现自然环境特征对街区尺度的制约联系,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环境特征间的协调感知关系;(3)街区所形成的尺度特征能表达其与环境文脉肌理的契合,体现环境文脉肌理对街区尺度的制约联系,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文脉肌理间的协调感知关系;(4)街区所形成的尺度特征能表达其与人性化需求的契合,体现街区建构城市空间的过程对人性化这一基本要求的满足,从而使人建立对街区尺度与人性化空间场所间的协调感知关系.

简单地说,街区适宜尺度应具有以下特征:街区形态所具有的一定量度感知关系能促使基于此的街区模式更有利于营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使人对街区尺度的感知形成协调于人性化的认识,从而体现街区尺度的适宜性,而这种街区尺度发挥的协调性作用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文脉肌理以及人性化需求相契合的三个层面来予以体现.

3 街区适宜尺度的量化研究

3.1 研究依据及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的依据主要在于:一方面,在建成环境中进行街区开发,其适当的规模尺度可以依据现有周边环境的肌理或结构模式推理得出,从而通过重建街区与更大范围环境的协调联系,有利于恢复或延续该区域功能的整体良性运作,继而推动形成适应于人性化生活需要的城市空间环境,以实现街区尺度对适宜性的体现.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未开发环境中营造新的街区,往往缺乏上述的环境线索来操作适宜街区规模尺度的形成.因此,对该类街区规模尺度的推敲更倾向于以先验的合适的街区尺度为基础,即已经经受考验的、获得普遍认可的街区模式所总结出的经验范畴,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与设计要求来进行具体的判断.Leon Krier认为理想的街区大小难以得到很精确的界定,但通过“比较和体验”,可以推断出能“更倾向于”形成一个“复杂的城市模式”的街区大小[12].这种复杂的环境能激发出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以及亲切性氛围,而充沛的活力正是城市街区环境对满足人性化活动需求的重要表达.同时,Leon Krier也注意到,这种复杂的街区及环境通常都在城市中心区出现,越扩展到外围,街区越倾向于增大和简单化,最后逐渐分解为各个独立的块[1].此外,这些街区的形成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文脉肌理以及人性化需求三层面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所产生出的动态形式,因此其表达出的尺度特征也就体现出了与上述三个层面因素相契合的动态协调性,从而表达出自我的适宜性.因此,这些现状中心区的街区尺度所起的示范提示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而基于它们的归纳总结也是可行的.

基于上述量化研究依据,有别于以往对街区尺度的经验性认识,文中创新性地将图示法这一直观手段引入街区适宜尺度的研究中.通过对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不同城市中心区街区尺度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从中提炼出能体现普遍意义的街区尺度范畴量化指标,作为适应于当代人性化社会生活需要而体现出适宜性的街区尺度范畴,从而为当前国内城市设计塑造适宜街区尺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研究对象时,主要考虑街区类型和尺寸.

首先,街区类型的差异性使其尺度特征应表达出的适宜状态具有一定差异性,这就意味着要以一种集合多种街区类型的综合性城市街区范畴作为研究范围,根据这种研究范围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街区适宜尺度问题,而不致过于宽泛和不确定.文中从城市区域结构和城市功能集聚强度的角度,将街区基本类型分为城市中心区街区和非中心区街区.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城市多种主要功能,更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地带,与人们的城市生活关系密切,它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问题与矛盾也最突出.鉴于城市中心区街区在功能与行为特征上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文中集中选择城市中心区的街区尺度进行探讨.

其次,街区尺度是个主观的相对概念,在定量研究中较难获得稳定确切的依据对其性状进行一致的衡量与评判,因此应区别研究其中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相对来说,街区尺寸是街区尺度最直观的表达属性及载体形式之一,具有基本稳定的可判断性,可通过明确的可量化数据进行对象的性状描述,是重要的定量因素.事实上,街区尺度的主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相应的尺寸范围,如小尺寸的街区更易于形成亲切宜人、功能混合、适于步行及富于活力的空间环境,从而使街区表达的尺度效应更趋人性化.因此,文中主要从街区平面尺寸,即街区实体的二维平面尺寸方面理解街区尺度的定量研究.通过对这一可量化因素的定量分析,为街区尺度的适宜与否提供更直观的理性认识和数据支持.

3.3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笔者对90个国外大城市的中心区街区尺度进行了研究[13],以总结国外街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国内街区规划提供借鉴.限于篇幅,文中仅列出部分结果,见图1.各城市中心区的街区研究范围按从中心点向外步行10min(约1km,即总长2km)的范围选取,进行图底分析;图1中的数据依据其中绘制的各街区图估算得出,街区长宽不分,一并进行范围值统计.

根据对所选取的90个国外大城市中心区街区尺度的研究,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各城市中心区街区尺度分布.

从图1、图2的图示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见,在所选的90个城市中心区中,街区规模尺度在200m以内的出现频率相当高.由此,文中针对依据所选择的90个城市中心区街区平面图所采集的街区规模尺度范围数据,对0~600 m范围内(由于测得最大数据为580m,所以采用600 m为最大范围值)的各街区尺度范围段,以每50 m作为一尺度范围段,进行出现几率的分析统计,其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数据的统计方法为在某一街区尺度段出现的城市数量占总城市数量的百分比.

由图3可见,200m以内的4个街区尺度段(0~50、50~100、100~150及150~200 m 段)出现的几率依次分别达到36%、89%、83%和46%,明显大于200m以外的其他尺度段;其中,50~100m与100~150m两个尺度段的出现几率最大,大于80%,远远超过其他组数据.相对而言,从200~250 m尺度段开始,200m以外的其他尺度段的出现几率却急剧下降,远低于前者.由此可见,200 m是城市中心区街区规模尺度的适当界限值,而上述城市中心区的街区尺度的主要范畴也基本集中在200m以内.

基于上述分析,在城市设计中对街区适宜尺度的选择应倾向于把街区的合理规模尺度控制在200m以内.其中,50~150m的街区规模尺度则是相对更适应于现实生活需求,且更为普遍存在的尺度范围,从而体现了街区表达更人性化品质的适宜性.

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街区尺度普遍趋大的现实与规划实际情况考虑,这一尺度范围控制在150~200m更为恰当.

图1 部分城市中心区街区尺度对比Fig.1 Block scale contrast of some city central districts

图2 各城市中心区街区尺度分布Fig.2 Block scale distribution of every city central district

图3 各街区尺度范围段出现几率的统计结果Fig.3 Statistics of appearing chance of every block scale range

4 结语

通过对街区内涵的解析,归纳了街区适宜尺度的具体判定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国外90个大城市中心区街区尺度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确定了街区适宜尺度的量化指标,在城市设计中对街区适宜尺度的选择应倾向于把街区的合理规模尺度控制在200m以内;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街区尺度普遍趋大的现实与规划实际情况考虑,这一尺度范围控制在150~200m更为恰当.

当然,文中提出的量化指标并不意味着是绝对的限制,而是以之作为城市设计的判断基础与控制原则,从而在可实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以小型或中等规模尺度的街区为主导的配置策略,尽可能消除过大的封闭街区.至于在规划中选择何种具体的街区规模尺度,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适当选择具有不同尺度和功能组合的一系列街区,以灵活营造适应于实际情况需要的街区尺度而体现其适宜性.文中提出的尺度范围为塑造体现适宜性的街区尺度的良性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判断依据与操作参考.对于商业与社会活动都更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区而言,该量化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可避免形成被少数宽阔的机动车道所环绕的大型封闭街区,而应形成更具渗透性的小型化中心区街区尺度,为创造出适应于中心区聚合效应的街区空间提供更适宜的载体.

[1]Hamid Sbirvani.The urban design process[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5.

[2]Allan B Jacobs.Great streets [M].Boston:MIT Press,1995.

[3]Cliff Moughtin.Urban design:green dimensions[M].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1996.

[4]Cliff Moughtin.Urban design:street and square[M].2nd ed.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1999.

[5]Stephen Marshall.Streets & Patterns[M].New York:Spon Press,2005.

[6]王金岩.城市街廓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06.

[7]肖亮.城市街区尺度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6.

[8]刘代云.论城市设计创作中街区尺度的塑造[J].建筑学报,2007(6):1-3.Liu Dai-yun.Shaping up the block scale in creation of urban design [J].Architectural Journal,2007(6):1-3.

[9]李晓西,卢一沙.适宜的城市街区尺度初探[J].山西建筑,2008(9):43-44.Li Xiao-xi,Lu Yi-sha.On appropriate block scale [J].Shanxi Architecture,2008(9):43-44.

[10]梁江,陈亮,孙晖.面向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动应对——深圳福田中心区22、23-1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演进分析[J].规划师,2006(10):48-50.Liang Jiang,Chen Liang,Sun Hui.The active response to the mechanism of the market economy: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22nd and 23rd-1 blocks of the Futian central district of Shenzhen [J].Planners,2006(10):48-40.

[11]刘敏霞.地块尺度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1):31-33.Liu Min-xia.Influence of the plot scale to the urban form[J].Shanxi Architecture,2009(1):31-33.

[12]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et al.Public places-urban spaces:the dimensions of urban design[M].Burlington:Architectural Press,2003:82,85-86.

[13]黄烨勍.基于街区尺度适宜性的城市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8.

猜你喜欢
中心区人性化尺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城市中心区异型交叉口改建方案研究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宇宙的尺度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