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帕里牦牛品种资源的保护研究

2012-07-11 11:46辛盛鹏唐建华西藏自治区农牧厅
中国畜牧业 2012年18期
关键词:帕里牦牛品种

文│辛盛鹏 唐建华(西藏自治区农牧厅)

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还不能使牦牛通过与其他品种杂交改良育成新的高产品种。惟一的现实选择是采取本品种选育的技术措施。

帕里牦牛类群主产区是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帕里镇和康布乡。帕里镇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部、亚东县城北部,平均海拔4360米,素有“世界高原第一镇”之称。帕里镇处于全县中部,东与不丹接壤,西、北、南部分别与康布乡、堆纳乡、上亚东乡相连。全镇总土地面积580平方千米,距离县城50千米。

帕里牦牛现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地方特色品种受到西藏自治区的重视和保护。亚东县牦牛存栏总数现有23477头;全县基础母牦牛7794头,种公牛311头;作为牦牛主产区的帕里镇和康布乡牦牛存栏总数为11682头,占全县牦牛总数的近50%。为提高帕里牦牛生产性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建立了帕里牦牛选育场,通过本品种选育和推广,目前选育场存栏优质种牛100多头,其他种牛1200多头;该选育场先后向区内推广1200多头种牛,其后代适应性能及生产性能均表现较好。由于其特征鲜明,生产性能较好,且稳定,是西藏优良的牦牛品种。为合理保护并开发利用帕里牦牛,作为特色产业,从2003年开始国家先后投入300万元,用于草场建设和牦牛品种选育;同时也做了大量的基地建设和项目区畜群结构调整等工作,不断调整牦牛适龄母畜比例,调换种畜,提高种牛质量、受胎率和仔畜成活率。

表1 成年帕里牦牛的体尺、体重表 千克、厘米

帕里牦牛属西藏优良牦牛类群之一,在生产性能、生长发育等方面都表现了良好的特性,是西藏珍贵牦牛品种资源,同时具有潜在的品牌开发优势。

一、产地和分布

亚东县帕里镇、康布乡为帕里牦牛的主产区。帕里属于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以牧业为主,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左右;年平均最高温为7.5℃,年平均最低气温-5.9℃,年极端最高气温19.2℃,年极端最低气温-30.1℃;年日照时数2663.8小时,年大风日数在15天左右,年无霜期73天。帕里雨多,年平均降水量442.6毫米。夏季降水集中在6~9月。冬季雪灾是这里的主要气象灾害,一般情况下,雪灾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最早在9月。年平均雪深为1.0米;雪灾对当地畜牧业影响大,同时也对公路交通造成较大影响。该镇天然草地面积为462039.3亩,天然草地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帕里镇为纯牧区,可少量种植青稞草和部分牧草。由于亚东县日照时间长,强烈的日照弥补了高原气温偏低的缺陷,加之日温差大,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积累丰富的营养物质,饲草资源丰富。帕里牦牛在其他乡镇也有不同数量的分布。

二、外貌特征

帕里牦牛体格较大。牦牛头宽,额头平,颜面稍下凹。眼圆大、有神。嘴薄而较方,角从基部向外伸展,角尖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有的达50厘米左右,这是帕里牦牛不同于其他牦牛品种的主要特征之一。无角占总头数8%。

公牛相貌雄壮,颈部粗短而紧凑,耆甲高而宽厚,前胸深广;背腰平直,尻部欠丰硕,但紧凑结实;四肢强健较短,蹄质坚实;全身毛绒较长,腹侧、股侧毛绒长而密。

母牛颈薄清秀,耆甲相对较低、较薄,前驱比后驱相对发达;胸背稍凹,四肢相对稍细。

帕里牦牛毛色以黑色为主,深灰、黄褐、花斑牛亦为常见,还有纯白个体。

三、体尺体重

在中心产区帕里镇的4个居委会和康布乡的3个行政村随机抽样测定,成年帕里牛体尺、体重见表1,其体尺指数如表2。

四、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对中心产区中等膘情的成年牛公母各3头的屠宰测定,帕里牦牛的屠宰性状如下:公牦牛宰前平均体重为380.97千克,平均胴体重(164.58±61.37)千克,屠宰率(51.59%±0.57%),净肉率(42.91%±3.16%),骨肉比为4.91,眼肌面积(74.45±23.88)平方厘米。母牦牛的平均活重287.41千克,胴体重(106.58±14.88)千克,屠宰率(48.51%±3.54%),净肉率(39.08%±3.61%),骨肉比为4.16,眼肌面积(47.72±18.51)平方厘米。由于其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因此,与藏族人民生活、生产、文化、宗教等密不可分,牦牛产品还是绿色保健食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经过有关部门测定和分析,眼肌肉含粗蛋白22.56%,粗脂肪2.06%;肋肌肉含粗蛋白17.82%,粗脂肪25.29%。肉质鲜嫩,味美,蛋白质含量高,矿物质与氨基酸含量丰富,不仅适用于婴幼儿食用,而且对中老年人群增加营养和补钙大有益处。

2.产乳性能。帕里牦牛一般产后一个月内不挤奶(以哺育犊牛);一个月后开始挤奶,日产奶量为1.6千克(8月份),年产酥油为12.5~15千克/头。经监测,乳脂率为5.95%,乳糖含量为3.77%。牦牛乳富含钙和维生素,乳干物质含量约为18%,其中乳脂肪约为7%,乳蛋白约5%,且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牛奶,另外,由于牦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故适于生产干奶酪等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帕里牦牛总产奶量比斯布牦牛略低,但高于那曲牦牛。

3.产毛性能。帕里牦牛剪毛时间一般在6~7月份,平均产绒0.6千克,腹侧、股部两侧较多较密,背部绒含量最少。从毛的长度看,背部的毛丛长度最短,为6厘米左右,腹侧毛长一般可达10~16厘米,尾毛可达55厘米,剪毛量约0.55~3.5千克。牦牛绒平均纤维细度为23.46厘米。

4.役用性能。由于帕里牧民较重视种植饲草(小面积地),所以公牦牛用于耕地较多,一头阉牛一天工作3~5小时,可翻耕2亩多地。在转移草场时,阉牛做驮牛,驮重50~80千克,每小时走3千米左右。

表2 成年帕里牦牛体尺指数%

5.繁育性能。帕里牦牛性成熟早,大部分母牛3.5岁即可配种,个别在2.5岁即能受胎,但产仔弱小,成活率低。母牦牛一般利用到12岁,少数到14岁。7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发情配种季节,发情持续30小时左右,少数可持续2天,自然交配。当地除留种的公牛外,后备公牛多在4岁左右去势。种公牛与母牛的比例为1∶(15~20)。母牦牛从4岁开始生产,大多两年一胎,少数一年一胎,终生可生产5~6胎,大多为单胎,双胎极少。公母犊牛初生重分别为15.42千克和14.38千克。公牦牛一般在2.5岁即有爬跨等性行为,但由于在群体中的顺位低,一般不能实现交配,6岁以上可正常配种。种公牛一般可利用到14岁,个别可利用到16岁。

五、实施品种保护的必要性

1.扩大牦牛良种覆盖面,提高生产性能的需要。牦牛是特有珍稀畜种,也是古老原始畜种。牦牛以适应在高海拔严寒缺氧环境条件下生存繁衍而著称,虽然具有遗传性能稳定,抗逆性强,耐粗饲,经济用途多样化等优良性状,但又同时具有生长缓慢,成熟期晚,繁殖性能低,饲料报酬率不高等明显缺陷。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还不能使其通过与其他品种杂交改良育成新的高产品种。惟一的现实选择是采取本品种选育的技术措施。通过不间断的世代选育,提纯复壮,提高其个体品质和生产性能,不断扩大优良种群,提高良种化程度,提升群体产出水平,使之在保持优良性状的同时,克服固有缺陷,缩短生长育周期,加快畜群周转,提高总体生产水平。

2.通过科技振兴牦牛产业的需要。建立亚东县帕里牦牛保种场和保护区,将采取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牦牛选育水平。在本品种选育方面采取牛群普查、鉴定、分级分等、选种选配、后裔测定等传统技术,并重点配套人工诱导发情,冻精授配,以培育优秀后代,扩大优良种群,培育和建立育科群和核心群,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到牦牛繁殖和饲养的各个环节,以良种推广为切入点,走内涵式发展路子,提高牦牛产业科技含量,使古老的牦牛产业得以振兴和繁荣。

3.调整优化畜群结构的需要。当前,亚东县牦牛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症结是畜群周转缓慢,出栏率明显偏低。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牦牛生长周期过长,饲养成本过高,畜群结构明显不合理。通过建立牦牛保种场和保护区,研究和推行科学的养殖方式,实施面向全区牦牛产区的示范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品种质量,缩短饲养周期。在种群形成犊牛、周岁牛、后备母牛、成年牛、能繁母牛、种公牛各占一定比例的合理结构,加快周转,突破出栏率低的制约“瓶颈”。使长期以来困扰牦牛业的“出栏率”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畜牧业战略目标的需要。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不断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农业现代化。亚东县畜牧业收入占第一产业总收入的40.37%。畜牧业是亚东县北部生产生活条件差的4个乡镇的主要经济来源,解决北部乡镇经济发展制约瓶颈,是亚东县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农牧区能否实现小康,取决于特色畜牧业产业的发展。目前,传统的养殖方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牧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做进一步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其生产水平。因此,建立帕里牦牛保种场和保护区,加快帕里牦牛繁育速度,优化内部结构,提高生产性能,是目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推动亚东县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

5.减轻草地承载压力,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草地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和草原畜牧业的生产资料,同时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属性。草地超载和草畜矛盾,已成为草地生态环境恶化和阻碍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牲畜超载过牧不仅使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紊乱,环境恶化,而且导致草地产草量下降,草资源枯竭,牲畜失去必需的营养保障,使畜牧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牦牛保种场和保护区,以本品种选育为主要措施,不断改善牦牛品质,提高生产性能,适度控制数量盲目增长,既可保证肉、奶等畜产品产量增长,又可以减轻草地压力,使草地恢复生机,生态得到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牦牛业一直是西藏重要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通过该保护区的建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牦牛业,改良牦牛和优化生产体系,对于提高牧业科技贡献率,提升农牧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减轻环境压力、保护环境也有重要作用。

六、保护建议

1.保护方式。主要以活体保种为主,生物技术保种为辅。立足于帕里牦牛产区,面向西藏牦牛主产区提供优良种畜,采取“选育场+扩繁示范牧户”的组织模式,选育场积极向扩繁示范户推广优良种公牦牛,扩繁示范户按照选种场指定的牦牛选育技术规程,加大扩繁示范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水平。从而向全区推广优质种源,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帕里牦牛遗传资源。

2.技术路线。以本品种选育为主线,提高个体生产繁育性能,应用冻精配种等新技术,采用活体保种和生物技术保种相结合,依靠科研教学单位的有力技术支持,坚持选育优良种公牛,建立帕里牦牛优良繁育体系。以本交为主,在种畜间进行合理的交配,提高下一代的优良基因出现频率,保持和发展帕里牦牛优良特性。从保护区内选择优良基础母畜和优良种公牛进行交配,由保种场编制选育方案,采用开放式选育体系,对保护区的牦牛进行品质鉴定,登记造册,淘汰劣质牦牛,提高选种选育质量。

3.保护目标及规模。通过帕里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区建设,突出本品种选育,培养和推广优良后代,优化牦牛品种质量,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适龄母牛比率。从而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牦牛繁殖及奶、肉等生产性能,提高个体和群体产出水平,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牦牛质量和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畜牧业和牧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保护区内按照公母1∶25的比例进行本交,辅助采取冻配技术,参配母畜为5000头,种公牛200头。

4.保护措施。

(1)加强保种工作的组织领导。为了做好亚东县帕里牦牛遗传资源保护,需要加强牦牛保护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县农牧局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此项工作,保种场负责具体工作,合力推进帕里牦牛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有效保护。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2003年开始,国家先后投入300万元,用于草场建设和保护、牦牛品种选育,做了大量的基地建设和项目区畜群结构调整工作。今后,仍需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养殖规模,加快人工草地建设,研究半舍饲养殖及短期育肥方式,使保护区成为集选育、研究、生产、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3)建立核心群组。

组建原则:核心群的组建必须从种质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按照帕里牦牛自身的特点,按不同的区域、牛群类型科学合理地安排血统布局,坚持对比筛选和全面考察选点定户的组建原则,严把种群质量关,并对不同种群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喂饲。承包到户,并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作指导,做好疫病防治及饲养管理技术服务,使核心群牦牛质量不断提高,做好品种保护工作,以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乡镇牦牛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形成一种以合理保护与利用,科学研究为一体的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和生产经营模式。

组建要求:一是基础性设施齐全,设施条件优越,帕里牦牛数量充足,饲草补给及时,饲草料有一定的供给能力;二是有一定的草场面积和草场基础设施,以保证饲草的质量和产量;三是要有一定的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支撑力量,做好疫病防治和科学管理,为优良品种核心群组建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有领导组织保障,科学领导与管理,政策方针切实可行,为农牧民积极参与核心群管理、保护与养殖做好政策性指导;五是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易于管理和科学指导,利于发展扩大种群资源;六是核心群组建要符合帕里牦牛自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体质特征和血统组建核心群,既要突出品种类型,又要体现不同体质特征的代表性和显异性。

核心群管理:核心群牦牛标志。核心群牦牛统一佩戴耳标,并按照通用规则编号。

建立档案资料库。对保护区内的所有牛群采用封闭式管理的要求,实行按群建立档案,每头牛都佩戴耳标,同时,做好每头牛的档案记录工作,详细记载每头牛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等,定期测定相关指标,详细填写有关内容。

核心群牦牛管理措施。核心群牦牛的管理由承包方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管理,在放牧过程中要负责到位,严禁其他非保护群的牦牛混入其中,实施有效的保护放牧,同时不得私自购入血统不明的牦牛,保证保护区内牦牛血统的纯度和质量,保证血统内牦牛高产、优质、稳定的最佳牛群结构。种牛必须建立档案资料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出生、断奶、育成等阶段的指标测定,填写详实完整的数据系谱资料,根据需要及时调换和添加优秀种牛。

猜你喜欢
帕里牦牛品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跟着牦牛去巡山
用恒心和毅力雕琢成功
品种选育彩版
英国夫妇换宿旅行3年住遍法国16处“豪宅”
不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