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山 “铁人式”平台经理的淬火

2012-07-13 02:17刘之昆
中华儿女 2012年22期
关键词:井场塔里木海山

刘之昆

在巨大的压力和困难面前,张海山骨子里那种倔强不服输的精气神,被彻底激发出来了

张海山向记者坦言,虽说今天比铁人时代的条件好的多了,钻井工人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更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但是,当人与恶劣环境、非常险情抗衡的时候,能够战胜困难的还是只有精神和意志。

王铁人那个时代几乎靠透支生命和体能来找油、甚至要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的“英雄”场景,现在肯定很难见到了。

然而,有一点却无法改变——石油不可能生长在繁华都市或温柔富贵乡里,越是人烟罕至连飞鸟都不到的大漠荒野,才越有可能打出石油。这就注定了钻井工人此生总要与危险、困苦、荒凉、寂寞相伴,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拼搏奉献艰苦奋斗为特质的铁人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张海山,被誉为“铁人式”平台经理的河北汉子,其实最初也是并不情愿地“被动”干上钻井的活儿的……

让躁动的心“安定”下来

1968年年末,张海山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河北承德。父亲是林业工程师,在当地算得上是受人尊敬的科技人员家庭。排行老“小”的张海山在父母及兄姐的呵护下无拘无束地快乐成长,学习上不咋地(那时也没什么书好读),疯玩打闹很有一套,无论小学中学,他当之无愧地都是一群小伙伴们的“头儿”。

进入80年代初,已经初中毕业的张海山才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该“收心”了,望着已开始进入老年的双亲,一个男人的责任感开始蹭蹭地升腾。那时整个国家都在大变革,百废待举,就业机会少得可怜,该找哪条道儿开始自己的人生呢?按当时政策,他可以“顶替”父亲进入林业战线工作,而这也恰是他的理想——在连皇帝都钟爱的风景如画的承德搞林业,实在是太美了!只可惜,张海山彼时还没到18岁,“顶替”事告吹。

就这样,“待业”一年多后,张海山稀里糊涂考入位于任丘的华北石油技校。

人在技校,张海山还是没忘“顶替”的事,他给父亲写信,把他在技校听到的石油工人如何如何苦、如何危险等等传闻婉转地告诉父亲,那意思很明显,想要他老爸想办法再给他找找别的事。到第三年去了华北油田的钻井队实习,张海山这才真切体会到干钻井的“苦”,甭说干的那又脏又累又危险的活儿了,光吃、喝、拉、撒、睡,就不是正常人能受得了的!然而没辙,1987年9月,张海山被正式分配到华北油田钻井二部,自此与钻井生活结缘。

尽管心里不甘心,但张海山在井队干起活来还是一点不含糊。两年后的1989年,张海山随华北油田的一批精兵强将被选调远赴新疆塔里木参加石油会战。当年他不过21岁,青春年少的他登上班机,飞越祖国万里云天,激情与亢奋也禁不住冲天而起。从书本、电影中得到的印象和画面在脑海里不时闪过,天山、戈壁、大漠……那将是怎样的一块神奇的土地?

然而,塔里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复杂特殊的地质条件,很快浇灭了激情。没多久,张海山就开始想家了。华北油田的钻井生活虽然也苦,比起这儿算是天堂了,更重要的是离家近啊!最初的几年里,张海山干活照样好好干,从基础工、场地工,到副司钻、司钻,一步步慢慢往上走着;而私底下,总也没停着动心思,想有朝一日调回去,甚至趁回家休假时还买了一部车,准备一旦回来了可以跑跑运输赚钱。

到张海山彻底“安定”下来,铁了心要为钻井奉献一生,已经是1995年前后。有两件事深深刺激了他。

那年,为应对国际能源战略新格局,公司要组建“长城钻井队”,准备拉出去到海外市场闯荡,干活一向不错的张海山有幸被选中参加“培训”。这次培训才真让张海山大开了眼界,却原来世界石油钻井技术发展如此之快,要求如此之高!就他这个也算是在专业学校里学了两三年的正规技校生,好多知识闻所未闻,好多名词从未听说过。就他这点学历,搁人家钻井队顶多干个组长班长就算不错了。不久,又一件事让他大受刺激。那时他已是副队长了,公司要进当时是全国第一套的数字化电动钻井设备,上级遍选所有井队,最终挑中了张海山,指名要他去接,光接不说,还要他以这套最先进的设备为核心,组建一支新的钻井队。

实话实说,王铁人说过的“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颇含朴素的辩证法,而在压力面前,的确也最能检验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在这巨大的压力和困难面前,张海山骨子里那种倔强不服输的精气神,被彻底激发出来了。

不就是难吗?不就是不懂吗?

那就学。只要肯学,他就不信不能为塔里木油田多做点什么。

于是,他到处或买或借,弄来了《石油钻井读本》《石油钻井工人技能手册》《国内外钻井技术》等一大摞专业书籍。

自此之后,他所在的钻井队里,人们便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张海生宿舍里的灯,晚上总是最后一个熄灭;电视机前,扑克桌旁大家再也难见他的身影。当然,自此之后,他也彻底断了想调回老家去的念想:得,哪儿也别去了,就新疆了……

张海生几乎把一切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他向书本学,也向实践学,钻井中的每一个工艺环节,每口井的工艺特点,他都不放过。有时,仅仅为了准确把握钻头在井底的实际磨损状况,他会登上钻台连续观察和工作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久而久之,他不仅一举获得了石油学院的自考大专文凭,熟练掌握了100多个有效解决塔里木油田钻井难题的方法,1000多个钻井技术要领,100多种钻井事故隐患预防及处理措施,而且,还能够做到闭着眼睛拆装各类气控元件,识别多种配合接头尺寸、类型,编织各种钢丝绳套。

啃硬骨头“啃”出铁队伍

手中拥有了足以应对多种井上和井下复杂状况的知识和手段,张海山如同换了一个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满脑子成天琢磨着要在天山脚下、大漠深处,打出一口口优质高产井。

2001年2月,他被任命为70102队平台经理(即队长),并受命带队承钻塔里木探区的重点预探井东秋8井。

东秋8井地处库车公路1200公里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作业异常艰险,要从专业的角度具体来解释,记者说不清读者也看不懂,用一句通俗话说:这口井堪称世界级钻探难题。多少井队对此望而生畏,张海山却眉头不皱地毅然接下了这个活。既然上级对咱认可,咱还有什么可说的?对自己的信任实际也就是对全队的信任。

他率队挺进大漠深处的井位前安营扎寨,搬运设备,安排统筹一切生产生活,成天冲在第一线领着工人忙活。当高高的井架终于树立起来,他才露出一丝笑意,赶紧召集全队老小开了个钻前动员会。作为一队之长的平台经理,张海山的动员讲话全是大白话,可他的队员一听就明白,且听得浑身劲抖抖的——“我说兄弟们,咱明天可就要开钻了,全公司可都在盯着咱们呢!我对大伙儿充分相信,咱一定会干出一番成绩来。别的我也用不着多说,就一个要求:你们每个人每天都必须保证给我把钱拿回来!拿得越多越好!”

外人听来,这话怎么这么别扭,全然不像一个“先进”说的,尽“钱、钱”的?哎,这就对了。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干活吃饭,天经地义,光讲那些假大空的套话管用吗?更关键的是,张海山所说的“钱”,实际就等同于他们的工作——因为井队与油田是“甲乙方”关系,而东秋8井实行的又是“日包月结制”,即你干一天活甲方就给你按进度、质量等各项繁杂的指标考核一天,一月结算一次,如果你今天活干不好,或是出了事故等等,那不光是拿不回钱的事,还得受罚、倒赔。反之,你今天能拿回“钱”,说明今天的活干得漂亮,不光有钱,还能得奖!

这“大实话”在张海山的井队里是人人齐心干好活的一致目标。大家各司其责,一丝不苟按各自岗位职责兢兢业业干活,跟着张海山在长达15个月的施工中,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本人则未离开井队一步,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头。

老天爷似乎也有意要考验他,在这口井的钻进过程中,先是一场大雨把井场的四周淹了个“水漫金山”。危急关头,张海山一马当先率领全队职工奋战一夜搬运砂石,加固井场围堰,避免了一次严重水淹事故的发生。继而,又在这一年的7月,三开时发生严重溢流,高压下的泥浆从井口喷出2米多高。关键时刻,又是张海山冲上去与员工一道,顶着高压溢流的冲刷,反复冲锋三次抢接方钻杆,实施应急程序关井,避免了一次可能形成的重大井喷事故。而像这样动不动就溢流、就井漏、就卡位、就钻“弯”了的险情,几乎隔三差五就要来一次,弄得张海山和他的队友们时时绷紧着神经,天天一身油一身泥地死盯在钻台上……

最终东秋8井安全优质高效拿了下来。不仅受到油田领导的赞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到现场视察时,也对他们的施工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后,70102队在张海山的带领下,又先后拿下了几块难啃的“硬骨头”,一举在塔里木油田成名,成为一只钻井劲旅。

张海山向记者坦言,虽说今天比铁人时代的条件好的多了,钻井工人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更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但是,当人与恶劣环境、非常险情抗衡的时候,能够战胜困难的还是只有精神和意志。只有自己像一团火,才能点燃职工的心;只有自己像一杆旗,才能率领大家向前冲。没办法,这是钻井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所决定的。

2005年10月,张海山开始承钻克拉2-6井。这口井更是要命——在钻进中,由于地层原因,先后发生井漏13次!而2006年3月27日的那场井漏,成为张海山永难忘怀的记忆。

那天深夜,当高速运转的钻头钻至井下3650.24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险情出现了——井筒泥浆有进无出。这说明井下发生了严重漏失!

接到报警的张海山从办公室急速冲上钻台,他清楚,井漏必须马上控制住。此时,钻头已打入天然气层,再漏失下去,一场大的井喷事故就将在所难免。

张海山指挥职工迅速吊灌起钻到安全井段,开始紧张的堵漏。

然而,由于井下漏失相当严重,循环罐里的堵漏泥浆很快所剩无几。必须配置新泥浆。张海山又是一马当先,肩扛重晶石粉和铁矿粉,来回穿梭在井场。从深夜11点到次日晚上9点,整整21个小时,张海山与全队20名职工先后搬运加重和堵漏材料400多吨。人均20吨,达400多袋。到后来胳膊都累得又酸又涨,双手发软无力抓起重晶石粉和铁矿粉的袋子,每次只好先在袋子上用指抠出两个窝作抓点才能搬动,以至于后来手指抠得都流出了血……

当钻机重新发出轰鸣声,张海山绷紧的神经由于突然放松,全身突然像被抽掉了筋骨似的瘫软下来,他来不及脱掉身上的泥衣,擦去脸上的粉尘,就地倒在了井场,睡得是那么得香……

也就是从这天起,“铁人式平台经理”的称号开始伴随张海山的名字在塔里木油田传扬开来。

无法偿还的亲情债

常见到一些先进典型材料中说某人如何“无私奉献”,总离不开诸如“舍小家、顾大家”、“忠孝不能两全”之类的赞语,这些话放在张海山身上的确毫不夸张。但与某些被人为“拔高”的所谓典型最大的不同,是张海山并不是主动要追求这种“高境界”,而是实际情形“逼”得他只能这样。

他不爱父母吗?当然不是。不然,初到新疆那几年他不会想方设法要调回河北去;他不顾家吗?更不是。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承德某酒厂的工人,漂亮而贤慧,自从家里多了个女儿之后,更让张海山多了一份爱,多了一份牵挂。而且,近些年企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每年都由工会组织员工出外疗养。疗养的目的地,都是风景名胜之地,张海山早有打算找个机会带上妻子,带上女儿,带上老爸和老妈去这些地方走走转转。

然而,他总在忙——一个钻井平台经理特有的忙!

他的工人可以轮休,干俩月轮一次休;可经理只一个,那是全队的主心骨,他能一休俩月再来吗?当然,也可以与队里领导班子内部调换着休,可要命的是他的队每次接的都是重活难活,加上时不时地突发情况,每次要倒休了,总也放心不下一走了之——责任太大呀……

就这样,他总是回不去。

同妻子结婚18年来,夫妻俩天各一方,总是聚少离多,近10年,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加起来也不足两年。因为回去的太少,妻子常年独守空房,以至于让小区的邻居们误认为这是个没“丈夫”的女人。

女儿16岁了。4年前,女儿就提出一个要求:让爸爸陪她去一次北京大学。这要求实在是合理而令人感动,何况,北京大学距离承德市也就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去一趟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时至今日女儿的这要求也没有变成现实。

更让他抱憾终生的是,2003年的3月,身患尿毒症的老母亲病情加重。深陷痛苦和担忧中的张海山还来没得及调整好心态,父亲又被承德市人民医院诊断为直肠癌,医生告诉他:老父亲的病已属晚期,所剩时日不多,长则半年,少则三个月。

听到这个消息,张海山懵了。多年对父亲照顾太少,已让他充满了自责,他本打算用双倍的爱让老父亲过上幸福的晚年,可老人家却偏偏患上了绝症!

他赶回家陪父亲做完手术,就又不得不匆匆返回塔里木——那时节,他带队正在紧张钻进羊塔克5-2井。那不光是整个油田都寄予厚望的一口开发井,也是一口典型的“山前构造”井,钻井过程中,卡钻、井喷、井漏都随时有可能发生。在他率队到这个井来之前,一些兄弟队也曾踏足这里,但大多兵败麦城。因此,他觉得无论如何大意不得。他本想率队抢先打过风险莫测的盐膏层,下完套管,待钻进转入平稳后,再回去陪伴父亲走完他最后的生命里程,然而,一忙5个月后,他想到必须要回家了,可妻子已从承德把电话打了过来:“父亲已经过世了”……

张海山一下子傻了。

他后来回忆说,接到电话的那一夜,他已记不清是怎么缓过来的,只记得晚饭汤米未进,从宿舍里走到井场,又从井场返回宿舍。他漫无目的地走啊走,一直走到第二天的天亮。

张海山说,20多年过去,他对得起塔里木这片热土,对得起所有他带过的工友兄弟,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张海山说这话的时候,记者分明看得见他眼眶里闪烁着泪花——这是一个真汉子的真情流露啊!

猜你喜欢
井场塔里木海山
油污土壤修复技术筛选研究
塔里木盆地新发现石油资源逾2亿吨
梦里鲜花开放
梦里鲜花开放
立足“严、实、俭、专”,大力提升会议管理水平
浅析井场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井场的灯盏
放爱一条生路
塔里木
塔里木触动了谁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