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丰城市城西防洪综合整治工程试验研究

2012-07-16 01:10朱永华刘小斌
水利水电快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洲丰城市赣江

朱永华 刘 锐 刘小斌

(1.江西省丰城市水利局,江西丰城 331100;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10)

1 概述

赣江是鄱阳湖水系中第一大河,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全长766km,自南向北穿越江西省丰城市区。丰城市城西片区位于赣江的左岸,已列为丰城市规划城市用地,拟修建防洪堤对其进行防护。

本文采用河道演变分析和河工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就丰城市城西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对河势、防洪、航运及重要涉河建筑物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推荐堤线方案,以为工程决策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 河道演变

2.1 深泓线变化

由于河段左岸为岗地低丘,右岸为赣东大堤,河床展宽得到控制,赣江丰城河段岸线较稳定。该河段内存在4个迎流顶冲段:①石上铜鼓山河段,受上游右岸过渡水流顶冲作用;②蔡家绳湾段,自2002年新洲与中洲间河道进行航道疏竣后,中汊过流能力增强,新洲分汊水流在中洲左汊汇流后顶冲蔡家绳湾凸咀;③丰城市老城区段,上游三汊水流汇流后直接顶冲;④龙头山左岸,上游来流在龙头山束窄,顶冲左岸。多年来丰城河段的深泓线平面摆动幅度年际间变化不大,1985~2009年间,石上段深泓变化幅度为150 m,赣江大桥附近深泓年际间平面摆动约70 m;新洲左汊深泓变化幅度100 m,中洲左汊相对较大,约为180 m;剑邑大桥附近深泓平面摆幅约为300 m;龙头山处深泓左移了约320 m。

2.2 滩槽变化

1985~2009年,河段岸线相对稳定,但洲滩及深槽有较明显的冲淤变化。石上弯道两岸均有不同程度的冲退,左岸为近河低矮山岗地,抗冲能力较强,冲刷后退较右岸边滩小,其中石上水文站对岸边滩最大冲退约250 m;丰城市老城区束窄段左岸边滩逐渐冲刷,2009年较1985年最大冲退约250 m;剑邑大桥至邹家段两岸均有小幅度冲刷。新洲18 m等高线变化较大,1985~2009年间洲头冲刷后退约640 m,洲尾上提约150 m;新洲左汊口门,1993年时18 m线连通,2009年拓宽为650 m。中洲左缘年际间冲淤交替,中洲右汊则略有淤积。

由深槽等高线变化可知,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1985年,石上弯道、丰城老城区和龙头山附近存在14 m深槽,至2009年,下荣至蔡家近左岸段冲刷出现14 m槽,并与丰城老城区的14 m槽贯通且向下游延伸连接龙头山附近的14 m槽,石上弯道14 m槽冲刷展宽上延。

2.3 汊道分流比

河段过赣江大桥后河道展宽,江中淤有新洲和中洲,中洲长约3.8km,宽约 1000 m,面积约3.2km2,洲滩高程20.0 ~27.3 m;新洲位于中洲洲头左侧上部,长约1000 m,宽约300 m。根据不同年份,不同流量下河段的分流比实测资料分析,枯水期新洲、中洲分水流为左、中、右三汊,左汊为主汊,中高水时则漫洲而过。2009年6月流量为2270 m3/s,实测中洲左汊分流比为95%。

2.4 河道冲淤变化

比较1985年8月、1997年12月、2003年7月及2009年6月实测资料得出,该河段冲淤变化特点为:上游河段河槽变化不大,右岸边滩冲刷下切,最大冲深约4 m;中洲展宽段中洲左汊冲刷明显,最大冲深约4 m,中洲尾部冲刷下切,最大冲深为5.5 m;丰城老城区深槽冲深约1.4 m,左岸边滩发生明显冲刷,平均冲深约2 m;剑邑大桥至龙头山河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冲刷。总体而言,1985~2009年,因受上游万安水库的下闸蓄水及河道来水来沙影响,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

2.5 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根据对赣江丰城河段的演变分析,该河段在自然条件下,河道虽有冲有淤,但断面形态变化及河床自然变形均较小,岸线基本稳定。20世纪70、80年代间受开荒造田、植被破坏等人类活动影响,水流含沙量增大,整体上河床表现为淤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赣江全流域植被的好转、水土流失减少,以及上游280km处的万安水库蓄水等影响,河段有了一定的冲淤变化及纵向变形,但随着河道来沙条件的逐渐平稳,河床的纵向变形将趋于平缓,河段河势及岸线将维持基本稳定。

河段内采砂及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会对河道深泓、断面形态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岸边的严重采砂将会破坏岸堤稳定,应切实防范。

3 治理方案

丰城市城西防洪综合整治工程规划的堤防工程上起胜利泵站,下至根蔑洲尾的龙头山,以百岁围堤为基础进行加固、改建,为4级堤防,防洪标准为20 a一遇洪水设计。堤顶宽6.0 m,内外边坡1∶3,考虑防渗要求,堤防填料迎水侧采用混凝土护坡,背水侧采用草皮护坡。

经过研究分析,拟订了4种防洪堤线方案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图1):

图1 丰城市城西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堤线布置示意

(1)方案1,沿百岁围堤现状堤线,封堵缺口,堤线长11.1km;

(2)方案2,河道蔡家绳湾凸咀段长约1.4km堤线后退,最大后退约200 m,其他段采用百岁围堤现状堤线,堤线长11.01km;

(3)方案3,河道窄处蔡家至红门段长约3.1km堤线后退,最大后退约400 m,其他段采用百岁围堤现状堤线,堤线长10.84km;

(4)方案4,河道左岸蔡家绳湾凸咀段长约1.8km堤线最大后退约350 m,新居村至绳湾村段堤线后退约100 m,其他段采用百岁围堤现状堤线,堤线长10.95km,考虑河道行洪补偿,左岸蔡家绳湾凸咀段(滩地高程为23.2~25.9 m)实施疏浚,拟疏浚河道滩地高程为20 m。

4 河工模型试验研究

4.1 模型设计与验证

模型模拟范围上起赣江铁路大桥上游2.3km,下至龙头山下游4km,全长约20km。模拟河段包括2个江心洲,3座大桥以及航道整治建筑物等。模型平面比尺350,垂直比尺80,变率4.4,流量比尺250000,糙率比尺1.0,流速比尺8.94。模型水面线、流速及分流比验证采用2009年2270 m3/s流量及长江委水文局三峡局提供的6500 m3/s和16000 m3/s流量的水文资料。验证试验表明,模型与原型在水面线、流速分布及汊道分流比等方面基本相似,满足模型与原型水流运动相似的要求。

4.2 工程方案试验研究

为研究整治工程对河势、防洪、航运及重要涉河建筑物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考虑上游拟建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防洪调度方式,共选择4种水文条件(见表1)展开工程方案试验研究。

表1 模型试验水文条件

4.2.1 现状百岁围堤汛期分流情况

试验成果表明,遇不同设计频率洪水时河道左岸现状百岁围堤(未进行整治条件下)区域分流情况为:受区域内剑邑大桥部分实体路段和区域内村间水泥路阻水影响,100 a一遇洪水和50 a一遇洪水时,河道左岸缺口位置及部分百岁围堤段漫溢洪水,分流量约为来流量的9.5%和8.8%;20 a一遇和10 a一遇洪水时,主要为缺口处过流,分流量约为来流量的7.6%和6.5%。说明汛期现状百岁围堤区域分流作用不大。

4.2.2 水位变化

试验成果表明,在4种水文条件下,整治工程的实施,原缺口分流量回归主槽,河道过流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致使工程河段一定范围内发生壅水,各频率洪水下河道水位均有所壅高;工程对河道水位壅水影响因整治方案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水位最大壅高值出现在赣江铁路大桥至新洲段,各整治方案最大壅水值见表2。

表2 整治工程实施后水位影响情况统计

4.2.3 流速变化

试验成果表明,丰城市城西片修建防洪堤后,因工程河段左岸边界条件发生变化,上游河段受壅水影响流速减小,工程附近流速有所调整,下游河段流速略有减小。整治工程对流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赣江铁路大桥至新洲段,由于缺口封堵,同时受工程对水流的控导作用及水位壅高的影响,左岸近岸流速较工程前显著减少,主流区最大表面流速略有降低,河道平均流速总体有所减小;蔡家至绳湾凸咀段,因方案4堤线后退且对高滩进行疏浚,水流更加顺畅,其工程前受水流顶冲趋势有所缓解,河道过流能力相对其他方案更为增强,河道平均流速较工程前有所增大;丰城市老城区束窄段,河道平均流速增大程度因整治方案堤线后退的不同而不同,方案4时增加值为最小,右岸因主流左移影响顶冲趋势减缓,近岸流速减小;剑邑大桥下游河段,受整治工程影响较小,流速变化不大;河段右岸赣东大堤近岸流速工程前后变化较小。

整治工程实施后,因河道左岸堤线连续,同时左岸蔡家至绳湾凸咀堤线后退,水流动力轴线的变化主要集中蔡家至剑邑大桥段,主流线的摆动幅度随洪水流量的增大而加大。方案1实施后蔡家绳湾段主流较工程前小幅右摆,老城区束窄段右岸主流顶冲位置上移;方案2实施后因蔡家绳湾段堤线后退,主流较工程前小幅左摆,老城区束窄段主流顶冲位置下移;方案3实施后因蔡家至洪门段堤线后退,主流左摆幅度较大,老城区束窄段主流居中略右偏;方案4实施后蔡家至张家村段堤线后退且辅以疏浚措施,致使主流贴近左岸。

4.2.4 河道比降变化

整治工程实施后,工程河段受水位壅高影响,河段水面比降各方案较工程前略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老城区束窄段上游河道水面比降有显著调整,下荣至龙头山为工程区域,工程后水面比降有所增大,且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加。

4.2.5 防洪堤方案选择

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修建丰城市城西堤防对工程所在河段的洪水位、水流流速、水流动力轴线都有所影响,减少这些影响的主要措施为:局部堤线后退,并结合河滩地疏浚开挖,增加河道过流面积。4个堤线方案中,方案4堤线后退适中,堤线较平顺,涉及的人口搬迁、房屋拆迁量较小,洪水位雍高值较小(50 a一遇洪水位最大雍高值只有6 cm),对河道的防洪、河势影响有限,因此,选择方案4作为丰城市城西防洪综合整治工程防洪堤建设推荐方案。

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丰城市城西防洪堤(方案4)实施后,对工程河段河势、河道行洪、右岸赣东大堤不会带来明显的影响,对河段桥梁、码头、取排水设施等涉水建筑物无明显影响;蔡家绳湾凸咀段实施疏浚,汛期洪水主流近岸,流速较大,泥沙回淤相对较少。

5 结论与建议

(1)赣江丰城河段由于受两岸节点及护岸工程的约束,多年来河势相对较为稳定。受上游万安水库蓄水影响,赣江丰城河段将产生一定的冲淤变化及纵向变形,但随着河道来沙条件的逐渐平稳,河道的纵向变形将趋于平稳,预计未来河段河势仍维持现有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2)丰城市城西防洪整治工程的实施有利于防洪减灾,城市建设,改善该片区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人水和谐。在上游万安、峡江水库的调蓄及泉港分蓄洪工程运行的情况下,城西防洪整治工程实施后,对工程河段河势、河道行洪、两岸堤防不会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对两岸码头、桥梁及取排水设施也不会有明显影响。

(3)整治工程实施后,局部堤线后退,再加上蔡家绳湾凸咀段河滩疏浚开挖,汛期洪水主流近岸,流速较大,泥沙回淤相对较少,但在工程运行后,应加强河道地形观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猜你喜欢
中洲丰城市赣江
Resonance and anti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 in linearly delayed Maryland model
治理赣江
赣江潮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在昌举行(下)
赣江潮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在昌举行(上)
Two New Hyperon Coupling Models in the Light of the Massive Neutron Star PSR J0348+0432∗
Dynamical stable-jump-stable-jump picture in a non-periodically driven quantum relativistic kicked rotor system∗
α Decays in Superstrong Static Electric Fields∗
通俗易懂地讲透“三农”思想和惠农政策
于晓明
美丽乡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江西丰城市湖塘乡湖塘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