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例产妇产后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2-07-26 05:14孙庆梅林晓娟黄晓燕
中国优生优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孕产妇母婴产后

姜 岩,孙庆梅,林晓娟,黄晓燕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兰州 730030)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围产期关注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及抑郁症已成为社会及医学界的热点。分析影响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D)的相关因素,对于指导围产期孕产妇心理健康发展及提高孕产妇及胎、婴儿健康素质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216名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引发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孕期心理评估及产前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来自2009年1月至2011月5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有完整分娩及随访记录。入组标准:年龄20~43岁;愿意参加本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目前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焦虑障碍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目前患有内分泌系统和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智能发育不全者(根据面谈、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综合判断);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疾病;多胎妊娠;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拒绝合作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40份,其中24份缺失大于20%,予以剔除,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216例产妇按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即正常组和抑郁组,产妇的年龄、孕周、胎产次、胎方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实施问卷调查 由产科护士负责将问卷发放到产后6周以内的产妇手中。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eal Manual of Mentazl Disorders,the 4th,Revision DSM-)诊断问卷,进行产妇产后抑郁筛查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1.2.2 诊断标准 (1)EPDS,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兴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对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分0(从未),1(偶尔),2(经常),3(总是)四个等级,各项目得分累加即为量表总分,得分范围0~30分,5 min即可完成。总分相加≥13分者可初步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分数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严重。(2)符合DSM-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1]。该标准规定: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症状中的5条或5条以上,但至少有一条为情绪抑郁或缺乏兴趣或愉悦。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大多数活动明显地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质量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⑨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该诊断标准中许多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故需综合EPDS量表筛查后作出诊断。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结合临床评定量表是简单、快速的筛查工具,可大幅度提高PD的检出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 本研究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得分筛选EPDS≥13分,并经DSM-VI诊断标准来判定产妇产后抑郁症。符合标准者290例患产后抑郁症,926例为正常者。产后抑郁症患病率为23.81%。

2.2 围生期孕产妇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月经济收入、职业、居住条件、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新生儿性别、医务人员态度与产后抑郁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对产妇抑郁无明显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见表1、表2。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比较

表2 正常组与抑郁组产科因素比较

3 讨论

3.1 产褥期抑郁与社会学因素分析 产后抑郁是产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一般指产后6周内第1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情感(心境)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动的改变及躯体症状[3]。目前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以我国每年大约2000万的孕产妇估算,可能罹患“产后抑郁”的产妇约有100~700万之众[4]。有研究报道[5-6],PD 发生率为 7.6% ~38.7%,可能与物质、精神生活和医疗保健条件、地区差别及评判标准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7 d内抑郁发生率为23.8%,与国内产后抑郁检出率基本一致。

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非常多,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但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大部分危险因素基本上是可干预或有明显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产妇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居住条件、孕期焦虑抑郁情绪、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母婴喂养、医务人员态度等与产后抑郁有相关性。而产妇的各年龄组间、母婴皮肤早接触和早吸吮与产后抑郁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文化程度低的产妇缺乏孕产期生理健康保健知识,对于妊娠与分娩认知不足,较易出现抑郁。有文献报道[7-8],文化程度越高,抑郁发生也越高,可能与她们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容易陷入片面的理解中,加之日常工作责任大,节奏快,增加了她们对妊娠和分娩的心理压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无职业者发病率为37.30%(94/252),无职业人群属于心理亚健康人群,社会地位低下,缺乏围生期健康教育。而职业妇女比家庭妇女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自尊和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保健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月收入≥4000元的高收入者产后抑郁发生率高29.57%(220/774)。这可能与日常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产后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等有关。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不同居住环境与产后抑郁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居住环境差容易使孕妇感到郁闷压抑,情绪不稳定,导致抑郁。而居住环境的安静、清洁舒适可消除产妇的疲劳和有助于身体健康,因此患抑郁的可能性相对小。因此改善居住条件及周围环境可能会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2 产褥期抑郁与产科因素分析 产科影响因素包括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母婴喂养、医务人员态度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婴儿性别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明显关系,新生儿性别为女,产妇产后抑郁为28.53%(178/624),新生儿性别为男为 18.92%(112/592),可见新生儿性别为女,产妇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较大。与许祖年等[9]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当今社会“重男轻女”的现状有所改观,但在农村、单传、少数民族等家庭仍看重婴儿性别。产后家人态度冷淡,家庭地位下降,均可使产妇出现情绪低落。有研究显示[10],新生儿性别不会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不同态度与产后抑郁在统计学上也有显著性差异。如入院后医护人员态度差会加剧产时恐惧、害怕心理,更加重了孕妇分娩的痛苦体验。与国内外报道一致,本研究提示剖宫产比自然分娩更具有产后抑郁倾向,有显著性差异。张要珍等[11]认为未婚、第一胎、剖宫产是与产后精神病有关的主要心理刺激源,术后行动不便、喂奶困难、无法正常饮食等一系列手术所带来的问题均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本文结果提示,母乳喂养发生产后抑郁明显低于未实行母乳喂养产妇,可见母婴喂养可促进母婴关系的建立、增进母婴感情,促进母亲角色的转换与适应,还可预防抑郁的发生。

3.3 产褥期抑郁的干预措施 根据早期发现→针对危险因素→实施心理干预的逻辑思想,产后抑郁危险因素的研究是干预方案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首先,通过孕早期集体心理健康宣教,加强孕期保健,重视孕妇心理卫生咨询与指导,充分利用孕妇学校,广泛宣传有关孕前、妊娠、分娩、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相关知识。孕期将孕妇心理保健及干预纳入围产保健系统管理的内容,通过专门的心理咨询门诊,针对每个孕妇不同个性及心理状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使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其次,孕产妇住院后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需贯穿全部过程,讲解分娩前、分娩时、分娩后的一些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减轻孕产妇恐惧、害怕心理;为产妇讲解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优、缺点,积极开展导乐陪伴分娩,进而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向孕妇及家属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使患者及家属正确看待新生儿性别。第三,产后提倡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做好新生儿抚触,加深情感交流,增加母婴感情。最后,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降低产后抑郁也有积极作用,通过疏导、解释、支持、安慰,鼓励,对有抑郁的产妇进行积极的正规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Dennis C L.Psycho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J].BMJ,2005,331(7507):15-22.

[2]丰有吉,沈 铿,主编.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1.

[3]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80.

[4]赵 瑞,吕 军,郝 模,等.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4):58-60.

[5]何 萍,赵静波,杨宏烈,等.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6,21(10):1388-1390.

[6]黎 丽,高 霞.产妇产后抑郁情况临床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2):224-225.

[7]匡军秀,魏 敏,白 骏.产妇心理与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l):3-5.

[8]孙 珂,邹 玲,李 毅,等.2560例孕妇焦虑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4,3(3):1-4.

[9]许祖年,卢碧运.产后抑郁症与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30-132.

[10]胡 娟,王玉琼.产前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3):765-767.

[11]张要珍,张延丽,卢 明,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抑郁发病率的影响及分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1):57-58.

猜你喜欢
孕产妇母婴产后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乡镇卫生院孕产妇保健的现状观察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