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中部地区的产业定位及发展战略

2012-08-04 17:13沈洁
现代企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安徽省发展

沈洁

安徽作为中部地区较不发达的省份,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发展需要,积极明确并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合理产业体系,形成产业成长所需要的中观环境。

一、安徽省产业选择、培育中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较快,但仍以外延型扩张为主。主要表现为:(1)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如2010年,安徽省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34.5%,甚至接近同期工业投资增长41.3%的水平。

(2)项目的技术含量较低,价值链层次较低,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不足。2009年,安徽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为35.6亿元,仅为湖北省的一半,位列六省第三。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当年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4.5%,低于湖南和江西。

2.主导产业较为突出,但集群不明显、价值链较短。在安徽省各城市的产业布局中,各市的主导产业特征较明显,如合肥的装备制造、家电生产,芜湖的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产业,马鞍山的钢铁工业,铜陵的有色金属等,但各城市主导产业的企业集群现象尚不明显,主导产业的价值链未能依托现有企业很好地延伸,尤其对于一些资源依托型产业而言,主要的价值增值环节甚至溢出到了省外。

3.工业发展迅猛,但企业规模整体偏低。从2008年到2010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稳步上升,平均年增长率仅次于湖北省。但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少,在六省中居第四位。大中型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6.8%,仅高于山西省。

4.承接产业转移积极,但有产业同构的倾向。由于安徽省部分城市,尤其是沿江地区城市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使得地区间在片面追求产业增长高速度的思想倾向的影响下,对于外来资本出现了不顾产业定位,激烈争夺的现象,这不仅将导致税收、土地等政策的过度优惠,从而损失全省的整体利益,还有可能导致地区间的产业同构,不利于区域间合理的产业分工,更会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发展。

5.产业整合加快,但缺乏产业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众所周知,地区利益障碍是导致产业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从省政府制定、颁布产业政策到产业政策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全过程,也正是省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由于目前省政府缺乏在各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机制,这种博弈常常使省级层面的产业规划和政策作用失效,最终导致地区间产业发展契合度难以进一步提高。

二、安徽省产业选择与培育的影响因素

1.外部影响因素。(1)宏观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出台了种种涉及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宏观政策,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实质就是通过中央政府的干预使国家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产业结构具有先进性和开放性等。安徽省的经济基础尽管较差,但是在产业选择时,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国家的产业政策。

(2)外部投资。外部投资是一个地区改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反之,产业结构的优化又能为外資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受产业布局的影响,安徽省的企业大都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几乎没有发展完整、能为外资企业配套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产品增值能力弱,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仍不够强。

(3)供需状况。供需市场条件的变化,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会对产业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产业的选择也必须以供需市场与消费条件的变化为依据,不断进行调整和发展。随着今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安徽省必须通过对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分析和对供需市场的趋势把握来及时引导产业的配置和发展。

2.内部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现有及未来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笔者认为,其中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与需求结构最为重要。任何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这种现实环境与土壤,因(下转第38页)(上接第35页)而产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现存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如,2010年安徽省的地方财政收入已超1000亿元,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河南位居第二,这就为其产业调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证。

(2)区位。从安徽省的区位特点来看,安徽省毗邻我国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受其辐射带动的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在东部发展受土地、能源、用工成本的限制,资金和企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的形势下,安徽省自然具有良好的承接优势,这对于其产业升级和转型、以及 “有进有退”的产业发展战略均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3)生产要素。①自然资源的影响。2009年,安徽省的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七位;铁矿储量居全国第六位。值得注意的是,安徽以资源为条件参与全国产业分工,这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推行下去,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其不可再生的特点就会使得这些产业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最终引发产业竞争力的整体衰退。②基础设施的影响。基础设施的发展具有两种效应:一是前向效应,即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原材料、资金、技术和服务等,从而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后向效应,即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为国民经济中其它产业部门提供了发展基础,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出的增加。

(4)政府。在“十二五”安徽省产业调整的这一关键期,根据其它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预见:越是产业发展快,调整力度大,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需要权衡、协调、取舍的因素也会增多,这一阶段,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可能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发展困境。

三、对安徽省产业选择与培育的建议

1.明确产业类别与发展目标。(1)主导产业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这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现有及未来可能达到的资源环境水平,而且,这类产业体量一般较大,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安徽省目前属于该类的产业主要有冶金、装备制造、家电等。

(2)支撑产业的界定主要是依据该产业的经济规模、从业人数指标,一般是在区域经济规模指标中占据绝对份额,对该地经济社会稳定性影响极大的产业,这一产业的现有地位往往是该地区多年扶植、培育的历史产物,安徽省目前属于该类的产业主要有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煤炭、化工等。

(3)战略产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前瞻性和导向性,它是在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充分预测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地实际所做出的选择。安徽省目前属于该类的产业主要有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物流等,这类产业的形成既可以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深化,由此发展成内生型的战略产业,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条件从外部植入。

(4)优势产业一般是基于区域内外环境而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产业,这类产业是区域客观环境所“打造”的,因而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安徽省目前属于该类的产业主要有冶金、装备制造、家电、煤炭、化工、农业、物流。

2.重视省内的产业布局与省际的产业协同。就省际的产业分工而言,我们首先要关注与长三角的产业协作与资源交换,其次要重视与中部其它省份的产业分工与协同,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此外,对于资源优势明显的西部地区,我们也不能忽略优势互补的问题。

就省内产业布局而言,自2008到2010年,除山西外,安徽省的轻工业比重在六省中几乎是最低的。从GDP的考量来看,大力发展重工业无疑是合适的,但是从居民生活的角度考虑,轻工业比重过低则会导致居民生活物资不得不大量依靠外运,随着油价、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因生活品价格的上涨而受到影响。所以今后我们进行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时,不能忽视轻工业的同步发展问题以及充分发扬民营企业的活力,同时让国有企业能够在“资源集中、导向鲜明”的原则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3.提升产业的外向度,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额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安徽省2010年的出口总额在中部省份中仅高于山西,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虽居六省第二,但增长率却是倒数第一。这就提示我们,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安徽省要进一步提高经济乃至产业的外向度,并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量。

4.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技术的开发引进。产业的升级、调整都会对当地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产生新的要求,反之,当地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也会对产业的升级、调整产生影响。安徽省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想顺利地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人力资源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无论是安徽省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还是战略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都离不开技术的开发与引进。

5.建立强有力的利益协调机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实也是利益分配关系的再调整,利益是决定各经济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行为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很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障碍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等地区间或区域内利益协调机制的缺乏,为了避免省级层面产业政策的失效,安徽省应该提前规划,并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产业利益在地区间或区域内得以相对合理的分配。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安徽省发展
成长相册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