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语义接口视角下的量化辖域获取句法研究

2012-08-06 01:43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语段句法宾语

麦 涛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一、引言

量化词(quantif i er)与其量化的对象所形成的QP在句法结构上会占据某一句法位置并获取一定的语义辖域范围。量化辖域获取(Quantif i cational Scope Taking)①的句法研究主要围绕隐性宽域获取问题展开。隐性宽域获取是指在含有多个QP的句子中,显性排序居后的QP可以获取比居其前的QP更宽的辖域。由于量化辖域获取句法研究关注的是如何以句法结构来体现语义辖域,所以它成为生成语法构建句法—语义接口理论模式的一个重要检测依据。量化及量化的辖域问题原是形式逻辑和形式语义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Rescher,1962;Montague,1973;Barwise& Cooper,1981 等),自从 Chomsky(1976)和May(1977;1985)将量化辖域问题纳入到句法分析后,关于隐性量化辖域获取句法问题的探讨与语言生成模式设计的理论构建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互动关系②。

二、技术路线的分水岭:是否提升QP

生成语法关于量化辖域获取的句法研究已经经过30多年的发展。然而,不管生成语法理论框架如何改变,以是否对QP采用“量化词提升操作”(Quantif i er Raising,QR)为标准,已有的研究在分析方法上大致可以归为三类:完全QR分析法、无QR分析法和部分QR分析法。

1 完全QR分析法

完全QR分析法是指通过运用QR操作将QP移动到相应的句法位置来解释量化辖域获取。完全QR分析法源于May (1977)的研究。May(1977)指出解释量化辖域获取问题的关键在于设想语言生成模块中在表层结构之后有一个能够进行隐性句法操作的层面——LF,且所有的QP都在LF层进行QR操作。QR是一种句法提升操作,其目的是通过将QP提升到相应的结构位置来体现其辖域范围。QP辖域获取的实现就是通过在LF层将QP以QR操作的方式提升到能够体现其正确辖域范围的节点位置。两个QP之间的辖域相对关系也由它们的成分统制相对关系来决定。如果QP1成分统制QP2,那么QP1相对于QP2获取宽域,而QP2相对于QP1获取窄域。此后,May(1985),Aoun 和 Li(1993)等在管辖与约束理论的框架下对QR分析的技术细节和跨语言事实的解释力作了更为详尽的讨论。

在最简方案时期,Beghelli和Stowell(1997)进一步细化LF层的表征结构,以实现更多的句法操作。Beghelli和Stowell的分析以最简方案的特征核查理论为核心,认为辖域的获取是通过将QP移动到相关中心语的Spec位置核查相应的辖域特征。他们根据QP的不同句法语义属性将QP细分为五类 :疑问 QP(Interrogative QPs,WhQPs),否定QP(Negative QPs,NQPs),逐指—全称QP(Distributive-Universal QPs,DQPs),计数 QP(Counting QPs,CQPs),群指示 QP(Groupdenoting QPs,GQPs)。每一类 QP 分别实现不同的逻辑语义功能,并通过在LF层QR提升到各自相关的位置上核查特征来实现这些功能,如下所示。

在语段理论(Phase Theory)时期(Chomsky,2000,2001,2004,2008),语言生成模式中两个仅有的静态表征层(LF和PF)被取消。原本在LF层实现的QR操作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语段理论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 Cecchetto(2004) 和 Christensen(2005)。Cecchetto(2004)采用的是语义部分的QR操作分析法。Cecchetto认为在语段理论模式中,QR操作是当整个句子构建完成后再在语义部分进行。因此QR操作发生在移交操作之后,在语义部分实现。QR操作具有局部性,体现为不能将QP移出有定子句。其原因在于:a.QR操作的落点位置是在IP界限之内,即QP移动后附加的位置是IP的边缘,相当于[Spec,IP];b.QR操作的每一步移动最多只能跨越一个C或v*;c.QR操作必须遵循经济条件,即每一步移动都是出于辖域获取的需要而采取QR操作。b体现的是语段理论中的“语段无渗透条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PIC)。PIC限定后一语段的操作不能触及前一语段的内域,即前一语段内域中的成分不经过语段边缘就无法进入到后一语段。因此,QP的每一次提升操作只能越过一个语段中心语,即C或v*。

(1)a.A technician inspected every plane.

b.[IPevery planei[IPa technician I [v*Pv*[VPinspected ti]]]]

(2)a.A technician said that John inspected every plane.

b.*[IPevery planei[IPa technician I [v*Pv*[VPsaid [CPthat [IPti[IPJohn I [v*Pv* [VPinspected ti]]]]]]]]]

(1)b和(2)b表示的是every plane的辖域大于a technician的语义解读。在(1)b中,every plane的QR操作只跨越了一个v*,没有违反PIC,是合法操作。在(2)b中,every plane的QR操作必须一步跨越三个语段中心语。如果以循环的方式运用QR将every plane移动到主句IP,要么会违反PIC原则(因为必须一步跨越两个语段中心语:C(that)和主句的v*),要么会违反c中规定的辖域经济性条件(因为every plane由从句的IP边缘先移动到从句的CP边缘并不是为了辖域的获取,而只是为下一步的提升操作做准备)。因此,(2)b的推导不合法。

Christensen(2005)采取量化特征[Quant]提升的分析方法,即QR操作的对象是量化特征。该操作可为显性,也可为隐性。显性的QR操作在句法部分进行,是量化特征与音系特征并行移动(Pied-piping)。隐性的QR操作则在语义部分进行,是量化特征的移动,而相应的语音特征滞留原位。Christensen认为,不论QR是显性还是隐性操作,它都是受位于中心语Fin0上的不可解读特征[uQuant]的驱动而产生的操作。Christensen借用Chomsky(2008)的“无区别边缘特征”(indiscriminate edge-feature)的设想来解释宾语的隐性宽域获取。根据该设想,语段中心语的边缘特征③作为探头在其搜索范围内搜索任何目标,而且目标与目标之间不存在干扰效应和优先效应,所以每个语段内部的所有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宾语获取隐性宽域的推导步骤如下:v*P的边缘特征先将宾语移动到[Spec,v*P],然后在C0的边缘特征吸引宾语的同时,C0的[uQuant]与宾语的[Quant]匹配产生一致操作删除不可解读特征,宾语于是获得在C位置且宽于主语的辖域。这一分析的关键在于,当宾语移动到[Spec,v*P]后,它就和主语同处于CP语段,此时C0的边缘特征和一致特征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因此虽然主语比宾语更接近目标,但是探头C0仍然可以选择宾语作为目标,同时进行一致操作,删除[uQuant]。隐性宾语的宽域获取是在语义部分进行,操作的对象只是宾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ObjLF),相应的语音特征(ObjPF)滞留在基础位置。

2 无QR分析法

无QR分析法是指不采用LF层的QR操作,而通过其他句法机制来实现量化辖域获取,同时尽量减少LF层的句法操作,减轻LF层的运算负担。这一分析法以Hornstein (1995;1999)和Kitahara(1996)等人的研究为代表。Hornstein(1995 ;1999)和 Kitahara(1996)提出的无QR分析法的共同特点是,利用最简方案框架中主格和宾格特征的核查机制来实现量化辖域的获取。Hornstein认为在句法—语义接口处QP仅保留一个拷贝,因此保留处于不同位置的拷贝,就可得到不同的辖域解读。Kitahara则认为,只要QP核查格特征的移动所形成的语链包含另一QP语链中的一个成员,就可以获取相对宽域的解读。

如(3)所示,两个QP在实现各自的主格和宾格特征核查的过程中留下的拷贝/语迹相互交错。按照Hornstein的分析,someone和every book各有高于或低于对方的拷贝,各自保留不同位置的拷贝就可得出两种不同的辖域解读。按照Kitahara的分析,这两条语链互相包含对方的语链成员,由此可得出两种辖域解读。

3 部分QR分析法

部分QR分析法指的是采用QR操作与其他句法或语义机制相结合来解释句法—语义接口的量化辖域解读。这一分析法以Reinhart(2006)等人的研究为代表,Reinhart(2006)指出QR分析法所依赖的A’-移动和无QR分析法所依赖的A-移动只适于解释同一小句(clause)内各QP的相对辖域关系,而不能解释为何存在量化短语(Existential QP,EQP)可以不受小句的局限并获取相对自由的隐性宽域。如(4)所示,从句中的EQP(some politician)可以获取宽于主句否定量化词(not)的辖域。

(4)Max did not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some politician is corrupt.

Reinhart(2006)提出采取QR分析与其他分析法互补的方式来对不同的辖域获取现象进行解释。辖域的获取主要通过选择函数(choice function)来实现,只有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采用QR操作。与QR相比,选择函数更为经济,因为选择函数不需采用任何移动操作。选择函数可以定义为:函数f是选择函数(CH(f)),当且仅当该函数运用于任何非空集合,并且得出该集合的一个成员(Reinhart 2006 :81)。

根据定义,对(4)进行选择函数运算,可得到LF表征式:

(5)表明,受选择函数(CH(f))所约束的EQP(some politician)所体现的存在辖域为所标识的整个句子,因此some politician的存在量化辖域宽于否定量化(not)的辖域。

三、各分析法的利与弊

与其他两类分析法相比,完全QR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它是三种分析法中最能直接明了体现QP辖域解读位置的方法。由于QR操作是在LF层上进行,不会影响句子的显性语序,所以该分析法尤其有利于解释隐性量化辖域获取现象。然而,该分析法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是为了实现QP的量化辖域获取而特设出QR操作。在句法推导进行到LF层时,QP为了获取相应的辖域位置,而可以再单独享有额外的QR操作。此外,Hornstein(1995:153-154)指出QR 操作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将QR作为一种附加操作过程到底是否是“核心”的句法过程还不清楚;第二,QR似乎不是形态驱动(morphologically driven)的操作,这与Chomsky(1993)最简方案的设想相悖。不过,在这三类分析法中完全QR分析法最具生命力。从量化辖域获取研究开始引入到句法研究时May(1977)所作的突破性研究,到最新的句法研究理论——语段理论下Cecchetto(2004)和Christensen(2005)等所作的尝试研究,完全QR分析法在各个理论发展时期一直都是许多句法学家在研究量化辖域问题时首选的分析方法。

无QR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完全QR分析法的“特设性”弊端所提出。无QR分析法的优点是无需特设的LF层QR操作,而通过其他有独立存在理据的句法操作来实现量化辖域的获取。因此,按照这一分析法,量化辖域的获取只是其他句法操作在推导过程中产生出的附带现象。由于量化辖域获取的推导不需特设的句法操作,从而减轻了整体句法运算的负担。然而,由于该分析法依赖于其他句法操作来解释量化辖域的获取,所以其弊端体现为一旦其他的句法操作发生了变化,量化辖域获取的解释也要随之变化。例如,Hornstein(1995,1999)的分析所依赖的是MP早期框架下主宾语格特征核查的句法操作。在MP早期的框架中,主语基础生成于[Spec,VP],宾语在核查宾格特征后的位置([Spec,AgrOP])高于主语的基础生成位置,从而获取宽于主语的辖域。然而,在语段理论中,主语的基础生成位置调整为VP之上v*P层的[Spec,v*P],宾语在核查宾格特征后的位置([Spec,VP])低于主语的基础生成位置。而且由于宾语已经核查完宾格特征,所以在随后的推导中,宾语也不能移动到高于主语位置。因此,在语段理论的框架下,Hornstein(1995;1999)必须作出调整才能解释为何宾语可以获取宽于主语的辖域。

部分QR分析法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于完全QR分析法和 无QR分析法都不能解释为何EQP能够获取自由的辖域范围,如(8)中的some politician。因此,部分QR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将一般受小句界限限制的QP量化辖域获取和不受小句界限限制的自由(存在)量化辖域获取都作出了解释。但是,这一分析法的弊端在于增加了理论解释的复杂度。对于两类不同的量化辖域获取采取了不同的解释机制。此外,表达语义运算的选择函数的引入也降低了句法理论的解释力度。

四、问题的症结:句法和语义如何接口

量化辖域获取研究和句法—语义接口理论模式构建之间的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的是事实解释充分性和理论构建最简性之间的张力。因此,量化辖域获取句法研究中分歧与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处理句法与语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关系。已有的研究虽然在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但是由于它们遵循相同的语言生成理论模式,即先在句法部分生成句子结构,然后再分别进入语义(隐性)和语音(显性)部分进行运算,所以各分析法也具有共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因为要体现量化辖域对句法结构的依赖。因此各分析法都设定QP的辖域就是它的句法成分统制范围,而且成分统制关系决定了两个QP间辖域的相对宽窄。不论是否采用QR操作,各种分析法都采用了某种方式来体现QP的成分统制范围,并将之确定为该QP的辖域。采用QR分析法的研究或者以QR移动后的最终位置来确定QP的成分统制范围,如May(1977,1985),Beghelli和Stowel(l1997),Cecchetto(2004) 和 Christensen(2005), 或 者以QR移动途径位置留下的语迹来确定QP的成分统制范围,如Aoun和 L(i1993)。不采用QR分析的研究则采用A-移动经过位置的拷贝/语迹来确定QP成分统制的范围,如Hornstein(1995,1999)。Reinhar(t2006) 采 用 部 分 QR分析的研究所设想的选择函数算子f所约束的范围也相当于它所占据位置的成分统制范围。

第二,为了解释隐性宽域现象,各种分析法都采用了某种隐性操作来避免影响显性句法,从而实现隐性宽域的获取。例如,QR操作是在不影响语音形式的LF层进行隐性操作。在语段理论中因为LF层被取消,QR操作或是被推延到语义部分进行操作(Cecchetto,2004),或是只提升不影响语音的语义特征[Quant](Christensen,2005)。Hornstein(1995,1999)的无QR分析则是在LF层将A-语链多余的拷贝删除而仅保留下一个A-语链成分。Reinhart(2006)采取的部分QR分析中选择函数算子的加入也是一种不会影响显性句法的纯语义算子。此外,量化辖域获取的句法研究当前仍然有许多颇具争议性的重要问题值得更深入探讨研究。其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将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

首先,量化辖域的获取是否需要通过移动操作来实现。Miyagawa(2010)指出句法移动操作使被移动成分的移出位置和落点位置留下记录,以便让语义部分能对这两个位置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迅速而正确的解读。因此,如果需要采用移动操作来分析,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像QR这种为实现量化辖域获取而特设的移动操作?出于优化句法-语义接口的考虑,进一步的问题是,量化成分的移动会经过什么位置,在经过位置留下的是拷贝(copy)还是语迹(trace),这些句法操作留下拷贝或语迹对于语义部分的语义解读运算是否有(且如何起)促进作用。如果不采用移动操作来分析,那么是否有其他句法机制可资利用来解释量化辖域的获取。此外,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会形成倾向于静态表征式(即支持LF层的设立)或倾向于动态推导式(即支持取消LF层)的两种分析方式。

其次,量化辖域获取句法操作的对象是否应为量化短语(QP)、还是量化词(Quantif i er)本身、或是仅涉及量化特征([Quant])。May(1977)认为QR操作是作用于整个QP,而Aoun和 Li(1993)则提出QR操作可以只涉及量化词本身。由于最简方案框架下句法操作的最小对象可以是特征,所以Christensen(2005)提出句法操作只涉及[Quant]特征。从句法—语义接口来看,尽管句法操作的最小单位可以是特征,但是目前我们对语义部分进行语义解读运算所需的最小单位是多大并不清楚。为了语义解读运算的高效性,可能语义部分会要求词项特征的完整性。因此,出于句法—语义接口优化设计的考虑,决定量化辖域获取句法操作对象大小的因素之一应该是如何保证句法推导的输出能方便语义部分进行运算。

第三,量化辖域获取是在句法推导过程实现,还是留到语义解读时再实现,或是句法推导与语义解读相互分工协作来得出量化辖域的正确解读。显然,从句法的角度来研究量化辖域获取问题会避免第二种可能,即留到语义解读时再实现,而会尽力寻找出句法结构对量化辖域解读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句法—语义接口的认识。

在生成语法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对句法—语义接口/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第一语言理论时期),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标准理论时期到扩充的标准理论时期),从表层结构到LF层(管辖与约束理论时期),从LF层到LF层的取消(最简方案时期)。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语段理论时期,句法—语义接口的关系一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如何更好设计这两者间的接口。在语段理论中,句法—语义接口体现为“语义部分”,但是“语义部分”在句法—语义分工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内部构成和可运用的推导运算手段有哪些依然是未知数。一种可能是,“语义部分”大致相当于GB时期的LF层。Cecchetto(2004)和Christensen(2005)的研究便是采用这一观点,将LF层的QR操作放入到“语义部分”完成。然而,随着语段理论背景下的研究不断深入,应该还会有其他的可能。

五、结语

Chomsky(2008)提出的“强势最简命题”认为人类语言官能在语言设计上是满足其外部接口(与语义和语音接口)合法条件的最优解决方案。但是这两个接口具有不对称性:语言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语言官能与语义接口的优化。因此,句法—语义接口问题一直是生成语法关于语言生成模式理论构建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量化辖域问题,尤其是隐性量化宽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句法与语义两个语言模块之间的分工与协作。Chomsky(2000,2001,2004,2008)提出的语段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语言的推导生成,也为分析和解释量化辖域获取现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在对具体语言事实进行分析解释时,需要在强势最简命题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问题来考虑如何在语段理论模式下重新审视已有的分析。语段理论下的量化辖域获取研究目前大多采取的是完全QR分析法。因此今后有待更多的研究者尝试采用无QR分析法和部分QR分析法,甚至采用其他分析法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对量化辖域获取问题做出更为全面的考察,对句法—语义接口的认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句法—语义接口提供更为优化的语言设计方案。

*本文的写作得到戴曼纯教授的悉心指点,在此谨致谢忱。文中错误概由笔者本人负责。

注释:

①“量化辖域获取”这一术语取自Szabolcsi(1997)。

② 关于QP辖域的研究国内外的相关评述还可参考Szabolcsi(2003)、伍雅清(2000)、薛小英(2006)。

③ 根据Chomsky(2007,2008)的设想,边缘特征为词项所携带的特征,该特征能够使词项与其他词项或句法体合并。由于合并操作只是将某一词项或句法体合并到另一词项或句法体的边缘位置,所以这一能触发合并操作的特征被称为边缘特征。

[1]Aoun,J.& Y-H.A.Li.Syntax of Scope[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3.

[2]Barwise,J.& R.Cooper.Generalized Quantif i ers and Natural Language[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81,(4).

[3]Beghelli,F.& T.Stowell.Distributivity and Negation: The Syntax ofEach and Every[A].In A.Szabolcsi(ed.)Ways of Scope Taking[C].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3]Cecchetto,C.Explaining the Locality Conditions of QR: Consequences for the Theory of Phases [J].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2004,(12).

[4]Chomsky,N.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A].In K.Hale & S.J.Keyser(eds.)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C].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3.

[5]Chomsky,N.Approaching UG from Below[A].In U.Sauerland & H.-M.Grtner(eds.)Interfaces + Recursion = Language?Chomsky’s Minimalism and the View from Semantics[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7.

[6]Chomsky,N.Beyond Explanatory Adequacy[A].In A.Belletti(ed.)Structures and beyond: 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vol.3)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7]Chomsky,N.Conditions on Rules of Grammar[J].Linguistic Analysis,1976,(2).

[8]Chomsky,N.Derivation by Phase[A].In K.Michael (ed.)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C].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1.

[9]Chomsky,N.Minimalist Inquiry: The Framework[A].In R.Martin et al.(eds.)Step by Step: 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ur of Howard Lasnik[C].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0.

[10]Chomsky,N.On Phases[A].In R.Freidin et al.(eds.)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Essays in Honor of J.-R.Vergnaud[C].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8.

[11]Christensen,K.R.Interfaces: Negation-Syntax-Brain[D].University of Aarhus,2005.

[12]Hornstein,N.Logical Form: From GB to Minimalism[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13]Hornstein,N.Minimalism and Quantifier Raising[A].In S.D.Epstein & N.Hornstein(eds.)Working Minimalism[C].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9.

[14]Kitahara,H.Raising Quanti fi ers without Quanti fi er Raising[A].In W.Abraham et al.(eds.)Minimal Ideas: Syntactic Studies in the Minimalist Framework[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6.

[15]May,R.Logical Form: Its Structure and Derivation[M].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5.

[16]May,R.The Grammar of Quanti fi cation [D].MIT,1977.

[17]Miyagawa,S.Why Agree? Why Move? Unifying Agreement-based and Discourse-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M].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10.

[18]Montague,R.The Proper Treatment of Quantification in Ordinary English[A].In J.Hintikka(ed.)Approaches to Natural Language[C].Dordrecht: D.Reidel,1973.

[19]Reinhart,T.Interface Strategies: Optimal and Costly Computations[M].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6.

[20]Rescher,N.Plurality Quanti fi cation,Abstract[J].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1962,(27).

[21]Szabolcsi,A.Strategies for Scope Taking[A].In A.Szabolcsi(ed.)Ways of Scope Taking[C].Dordrecht: Kluwer,1997.

[22]Szabolcsi,A.The Syntax of Scope[A].In M.Baltin & C.Collins(eds.)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yntactic Theory[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1.

[23]伍雅清.英汉语量词辖域的歧义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0,(3).

[24]薛小英.量词提升与辖域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6,(3).

猜你喜欢
语段句法宾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基于语段加标推导和特征核查的TCG分析及接口区分条件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不同语段理论之比较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