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说《沉默》中的“沉默”议题的思考

2012-08-09 08:06崔营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沉默

崔营

摘 要:日本“第三代新人”作家远藤周作籍由其宗教作家的独特视角,不断反思与探索基督教义的真谛,表达自己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在其代表作小说《沉默》中,远藤深刻探究西方宗教在日本风土下的受容,着力表现出对弱者的关心和救赎,独创性地提出了“母性宗教”的天主教观。而且,作品运用巧妙的手法探讨了“神的沉默”、“背教者的沉默”等议题,表达了作者通达宗教信仰的内心真实。

关键词:远藤周作;《沉默》;神的沉默;人的沉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63-02

日本天主教文学代表作家远藤周作于幼年受洗,并一生与宗教结缘,专心致力于天主教文学的创作。他的宗教文学不懈探寻“日本与西洋”、“一神论与泛神论”、“罪意识与恶”等主题,独创性地将基督教由“父性宗教”转化为“母性宗教”,摆脱了东西方对立的形态,从西方基督宗教的意识议题转变成东方式的宗教议题。其作品着力表现出日本近代文学所欠缺的对人类内在世界的探索:灵魂的渴望与救赎,以及罪恶的意识。他的小说“深富但丁所著《神曲》的精义,灵透地传送出深陷地狱,渴望救赎的灵魂呐喊,而作者亦不遗余力,提携堕落的灵魂到炼狱的境界,在此感受耶稣基督的恩典,以完成自我救赎的历程。同时,亦以相反的方式,扯去傲慢圣徒自封的冠冕,把他们逼落以自我为中心的炼狱,历经同样的灵魂炼净过程,涤净自我。”[1]

1966年出版、荣获谷崎润一郎奖的远藤周作的代表作《沉默》便是此一灵魂炼狱的最佳范例。

一、小说《沉默》

《沉默》是远藤周作形成、确立其独特文学观及文学立场的代表作。作品描寫的是十七世纪日本德川幕府禁教时代,为了辨明恩师弃教的真伪,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天主教的火种在日本熄灭,葡萄牙耶稣会的两位传教士偷偷潜入日本继续传教的故事。小说将作者“内心信仰的告白”[1]形象化,化虚为实,为我们讲述了罗德里戈神父“在传教与寻访的过程中,信仰与反叛、圣洁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惧、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所有的两难情境都面临了,逼迫着他对基督的信仰进行更深层且更现实的思索,最终,他仿佛也走过一趟恩师的心路历程,拥有自己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2]。

小说主人公罗德里戈神父深深苦恼于日本信徒们的悲惨命运和神的沉默,最终,耶稣的圣像被拿到了他的面前。“神父抬起了他的脚。……这时,铜像中的那个人对神父说:‘踩吧!踏吧!我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你脚中的痛。踩吧!我就是为了被人踩踏才来到这世上的。我背负十字架,正是为了分担人的痛苦。”[3]正是在罗德里戈背叛耶稣的时候,他懂得了耶稣的伟大,懂得了他的无法模仿和不可战胜:他受到的侮辱越多,他的力量也就越强大。他的力量正来自于他所受到的侮辱与污蔑。他懂得了彼得为何会三次不认主,他懂得了犹大。在鸡啼的黎明,他污脏的赤脚踏上了圣像,背叛了天主教。

在这部“代表日本20世纪文学高峰”的作品中,远藤籍由其宗教作家的独特视角,深刻反思基督教义的真谛,着力表现出对弱者的关心和救赎,表达自己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小说《沉默》不仅继承了远藤探究基督宗教在日本的受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等一贯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远藤在这部作品中创造性地提出“母性宗教”观,为宗教信仰的本质重新下一定义,“好像自己追寻的主题的第一期圆环合拢了”[4]。

二、《沉默》中“沉默”的思考

《沉默》的独创性就在于将基督教由“父性宗教”转向“母性宗教”,寻求适合于日本人的和服式的信仰。按照以往的基督教义,弃教的罗德里戈是绝对得不到救赎的。但远藤在承认罗德里戈罪过的同时,又以“基督的爱”宽恕了他。“踩吧!踏吧!我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你脚中的痛。踩吧!我就是为了被人踩踏才来到这世上的。我背负十字架,正是为了分担人的痛苦。”上帝的话使罗德里戈的背教行为带上了“义”的色彩。

然而作品中最终听到神的声音,感受到神的真实存在,进而获得内心平和的只有罗德里戈一个人。而数次弃教而又始终追随神父的犹大一样的吉次郎、对传教绝望的费雷拉、曾经接受洗礼、认为日本是基督教的泥沼而弃教的井上筑后守等人都完全没有听到神的声音。对无数惨死的信众,神最终也还是保持着沉默,并没有救赎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来描写神的存在,首先要有真实感。而只让罗德里戈相信神的存在没有什么意义。远藤自己曾讲,神是无法描写的,也是不被基督教徒所允许的。而将神描写成人,也只不过是人看到的神的形象。但是,远藤在《沉默》中却尝试着将这两方面都描写出来,这部作品就是他探究日本与基督教的问题,摸索前行的一块踏脚石。在《沉默》之后的《死海之滨》、《深河》等作品中,远藤不是直接描写神,而是着力描写人看到的神的形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小说中对“神”的描写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对信仰的热情和苦恼,让读者在追问“神的沉默”的同时,开始反思“人的沉默”问题。信徒们苦恼于既相信神,又怀疑神的存在的纠葛之中。最明显的就是吉次郎和井上筑后守。就像井上筑后守对罗德里戈说的那样“在日本我们了解的是,因为自己的软弱无能,故众生依赖佛的慈悲,这叫做得救”[3],在日本人的佛教观念中,佛教的绝对者与人之间是不会产生纠葛的。这就是说,基督教的神不是必需的。人们向佛祈愿,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佛,就可以获得内心的救赎和安宁。而“天主教的救赎是,不只是依赖上帝就行了,还得信徒要有坚强的意志”[3]。生长在日本风土下的信众深深苦恼于这必须具备的“坚强的意志”,只能摇摆于信仰和弃教的狭缝中。就像吉次郎对罗德里戈所说,“这世上存在着弱者和强者。强者不畏任何刑罚,可以上天国吧!像我这样天生的弱者,被官吏施刑,要我踏下去……”[3]

在此,远藤提出了基督教中强者与弱者的问题。刚刚见到吉次郎时的罗德里戈是一个强者,他不相信吉次郎会与自己有着相同信仰。“不,这绝对不会。信仰绝不会使一个人变成这样的胆小鬼”,罗德里戈对吉次郎极度蔑视。对于相信基督信仰会使任何人都变得强大的罗德里戈来说,吉次郎为什么会一直是个信徒就成为了难解的疑问。可是,吉次郎在出卖罗德里戈之后,仍然不离其左右,不断重复着皈依与背教。

表面上看,似乎让人觉得吉次郎这样的弱者不是一个基督教徒。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可以放弃基督教,而在佛教那里得到内心平和。不过,远藤对此存有疑问,他让罗德里戈大叫“基督教不是你(井上筑后守)说的那个样子”。这样叫喊的罗德里戈,与不相信吉次郎与自己有着相同信仰时的神父,已经截然不同。这是一直困扰远藤的根本性问题,基督教是只选择强者的宗教?还是宗教原本就允许这样选择人?远藤借助罗德里戈来探究这个疑问,提示基督教应是包容弱者和强者双方的。所以作品中,即便是对吉次郎这样数次背教的人,只要他愿意继续追随神,神就会伸出救援之手。

三、神的沉默与人的沉默

在远藤创作的短篇《最后的殉教者》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于神的沉默和人的沉默问题的探讨。这部小说完成于1959年,可以说是《沉默》的一篇前身。住在长崎中野村的喜助是个体格强壮,却有着胆小怕事性格的人物。由于中野村是一个有着基督信仰的村落,所以喜助也是一名信徒,但他完全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信仰之心,动不动就“会原谅我吧,会原谅我吧”畏缩逃避。于是,就像村里人说的,“喜助一定能够会因为胆小,像犹大一样背叛宙斯的”,他在迫害面前轻易投降,很快就弃教了。其他的信徒们,虽然坚持拒绝弃教,但也逐渐产生了疑问。那是对默视容忍责苦幼小孩童的神的怀疑和对信仰的意义的苦恼。正是在这痛苦的时候,喜助回来了。喜助在饱受背叛大家的痛苦折磨时,像罗德里戈一样听到了神的声音。“和大家在一起就好。再次受到折磨的话也可以逃走。可以背叛我。但是,要跟在大家的后面,尽量前行。”[5]在小说的最后,甚三郎对喜助说的话揭示了“要跟在大家的后面,尽量前行”这句话的意义。“痛苦的话也可以放弃的,弃教也可以吧。仅仅是你回到这里来,宙斯就会高兴。很高兴。”[5]

甚三郎的话给了喜助莫大的勇气和鼓励,它可能比神的声音更会抵达喜助的内心。人的聲音意义大过神的声音,源于“连带”人们的欢愉。正如题目“最后的殉教者”所暗示,喜助应该不会再次弃教。即使神一直在沉默,只要人不再沉默,也会有救赎。而使人不再沉默的正是神。作者想要描写的就是这样的神。所以在《沉默》中,神也让人们讲述了很多。费雷拉和罗德里戈因踩踏踏绘而获得了与神的重新交会。笠井秋生认为,“他们相信神没有沉默、神真实地存在,也是作者远藤的信念”[6]。

但是,尽管神没有沉默,可是罗德里戈和费雷拉却是如此的孤独。罗德里戈凝望着费雷拉的背影,“突然感觉到两人就像丑陋的双胞胎。彼此憎恶、轻视,但又无法分开”[3]。他们唯一的安慰就是可以“彼此探索对方的孤独”[3]。为什么相信神真实存在的这两个人会有着如此孤独的命运呢?也许就是因为虽然神没有沉默,但神父们却在沉默。当井上筑后守试图说服他日本与基督教无法在宗教上相容时,罗德里戈虽然不认为基督教是井上筑后守所说的那样,却觉得辩白也无济于事,而没有把心情说出来。就是说,神父没有将与自己发现的新的基督的交会扩展开来,而只是将自己封闭在那个世界中。远藤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的沉默是不会得到救赎的。

对于《沉默》主题的研究和讨论大多数都是拘泥于“神的沉默”,围绕神是否该打破沉默赞否并举。当我们真正将目光转向作品中“背教者的沉默”和救赎方式时,才能够体会到远藤对“人的沉默”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Van. C. Gessel.日本炼狱──远藤小说中的救赎历程[C].文学与宗教第一届国际文学与宗教会议论文集.台湾:台北时报,1987.

[2]远藤周作.沉默[M].林水福,译.台湾:土绪出版,2002.

[3]远藤周作:沉默[M].东京:新潮社,1966.

[4]远藤周作.远藤周作文学全集13[M].东京:新潮社,2000.

[5]远藤周作.最后的殉教者[M].东京:讲谈社,1984.

[6]笠井秋生.远藤周作とキリスト教-『黄金の国』『沈黙』を中心に—[J]. 日本文艺研究,1968,(9).

猜你喜欢
沉默
浅谈如何带好沉默的班级
浅谈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陶行知“沉默”教女孩改错
不沉默才是金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的选择: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