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路向

2012-08-09 08:06房亚兵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大学生

摘 要:提出信息化條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路向,分别是解决德育信息非对称所带来的区域性德育问题、提高德育信息采集与加工能力、增强德育信息的渗透力与阻隔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72-02

笔者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重构与应用》一文中,提出了德育信息及其模型概念,并初步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路向,本文将作进一步论述和探讨。

一、第一维路向:解决德育信息非对称所带来的区域性德育问题

(一)关于区域性德育问题的概念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德育信息,这些德育信息往往具有非对称性和非均衡性,由此给德育工作所带来的问题,笔者称之为区域性德育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面临和解决这样的区域性德育问题,根据德育信息及其模型理论,这是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维路向。

(二)大学生区域性德育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从人的生存环境而言,可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区域,从高校内部而言可分为课室、宿舍、食堂、虚拟网络以及其他校园公共活动场所等。这些不同的环境所带给学生的德育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表现为信息量的不一致和信息内容的背离等。

1.家庭教育缺失和偏离。有两层含义:一是父母对子女缺乏教育和引导;二是父母(包括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及行为信息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负面德育信息会引导孩子偏离正面轨道。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高校与家长尚未形成互动机制,信息沟通不足,缺乏教育合力;二是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没给予足够重视;三是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怕孩子受苦,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艰苦磨炼和挫折教育。如不少大学生不会(或不愿意)洗衣服,等到周末带回去给母亲一起洗。不少学生踏入大学门槛,但从没洗过一次碗,也没做过一次饭菜;四是不少父母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对子女教育的能力,特别是农村的家庭;五是不少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一种不好的示范。

2.社会现象反叛与误导。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少社会现象与老师课堂上倡导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但他们实际得到了实惠,让大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如老实人吃亏已成普遍社会现象,如果自己坚持“不跑、不送、不要”,确实得不到平等的机会,面对这些社会现实,老师课堂的教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2009年9月2日,在一所小学开学日,记者采访了广州一位一年级的六岁小学生,问她长大了想做什么,她竟然回答说想做官,记者问做什么样的官,女孩说“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这件事引起网上热议,在网上调查中,只有10%的网友选择了“童言无忌”,而有55%的网友认为“折射社会现实”,是“社会现实对孩子教育的扭曲”;二是没有形成强大的正面社会舆论,社会引导不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制度尚不健全,一些不良现象仍有可乘之机;二是没真正做到教育与管理并重,重教育轻管理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存在,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待提高;三是社会管理部门的协调性不够,力量没得到充分整合;四是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更容易受西方不良思潮及负面信息影响;五是整个国民教育的水平仍不高,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3.学校教育积极但是效果不明显。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堂内容表现积极正面,“两课”教师努力给大学生灌输正面德育信息;二是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体验,感染力不够,教育效果欠佳;三是部分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有言行背离现象,示范性不够;三是校园缺乏育人氛围,缺少物化的育人景观,文化气息不浓。如一些新建的大学校区,除了漂亮的高楼大厦和绿荫草地之外,几乎很少见到育人的人文景观;四是教师住房社会化后,教师几乎处于“走读化”状态,师生接触少,缺少师生互动和感染。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规划,创新性不够;二是高校师德建设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三是投入不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物力保障不足;四是顶层制度设计尚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

(三)解决大学生区域性德育问题的对策

1.构建高校与家庭对大学生共同教育的合力体系。着力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高校与家长的定期沟通制度,做到工作常态化;二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信息库,及时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三是充分发挥一线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建立与家长的“一对一”联系制度,及时与家长互通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大学生在校的思想及表现情况;四是引导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2.加强社会德育信息的利用与监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大学生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积极的方面,在实践中感悟和提升自己;二是多挖掘社会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把社会的好人好事请进校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加强社会不良信息的监管,严禁负面德育信息进入校园。

3.推进高校立体式育人工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员育人。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每个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育人功能,重点是树立三种观念,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把关爱变成一种乐趣;二是全程育人。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始终抓好每一个环节的育人工作;三是全方位育人。从第一课堂教学到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以及宿舍、饭堂、虚拟网络以及其他校园公共活动场所等,均要全方位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第二维路向:提高德育信息采集与加工能力

(一)关于德育信息采集与加工的概念

我们知道,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除了进入睡眠外,无时无处都在感受着各种各样的德育信息,究竟哪些德育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正面作用,哪些信息影响更大,这就存在着一个德育信息采集问题。同时,德育信息的传递往往是正面德育信息和负面德育信息混杂在一起,要把他们完全分开是困难的,试图要把负面德育信息完全隔离于学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对负面德育信息进行过滤,或用正面德育信息去冲淡负面德育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面临和解决这样的德育信息采集与加工问题,根据德育信息及其模型理论,这是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维路向。

(二)德育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

1.构建核心德育信息(以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信息大厦的支柱。一个完整的德育信息体系犹如一座大厦,需要有强硬的支柱作为支撑,这个强硬的支柱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理想信念(或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人的奋斗宗旨和终极追求。或许我们可以从宗教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示,任何一个宗教信仰体系,它都有核心价值和宗旨追求,有坚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正是这种理想信念成为它们永不倒的精神支柱,成为它们永不竭的精神动力。

2.尊重人的本能需求和美好愿景,使德育信息让人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往往一谈到“利益问题”就和“腐朽思想”联系起来,甚至划上等号,笔者认为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人的本能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遵循人的这种心理特征来构建德育信息大厦,这样的思想体系才会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吸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尊重人的本能需求并不是鼓励拜金主义,而是要注重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需求与大公无私、奉献精神不是对立的,这是影响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一个关键理论问题,这也是不少专家学者感到困惑而持不同意见。如一些宗教有“积善方有好的转世”的说法,积善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好的转世”,从其目的而言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从客观上效果上看却实现了积善,这些理论在现实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德育信息加工的方法

1.简洁性。德育信息的加工应追求简洁,以便利于人们的记忆。

2.生动性。德育信息的加工还要体现生动性,如以故事的方式把德育信息传输给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得到感悟和提升,从中受到教育。

3.逻辑性。德育信息大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信息间要符合逻辑因果关系,这样的德育信息才具有说服力。

三、第三维路向:增强德育信息的渗透力与阻隔力

(一)关于德育信息渗透力与阻隔力的概念

所谓德育信息的渗透力就是使散发的德育信息让大学生容易接受和内化的能力(如感染力等),德育信息的阻隔力就是阻止负面德育信息与学生直接接触或尽可能不让学生接受负面德育信息的能力。

(二)增强德育信息渗透力的方法

1.改革课堂授课方式,增强感染力。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性体验。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以社团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教育;二是加快物化的校园育人景观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3.加强校园網络建设,用网络占领舆论阵地。要把校园网建设成大学生离不开的阵地,在网络建设上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建设要突出正面德育信息,用正面的舆论引导人,用先进的典型给大学生以示范;二是网络建设要体现娱乐性,要让大学生乐于浏览自己建设的网站,提高点击率;三是网络建设要体现功能性,把高校平时的管理服务融入其中,把校园网建设成大学生的娱乐平台、工作平台和交流平台。

(三)增强德育信息阻隔力的方法

正所谓“只有正确舍去信息,才能正确使用信息”,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有效阻隔负面德育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基本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网络管理。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运用高科技手段实时监控和识别不良信息,自动屏蔽和过滤不良信息;二是加强对BBS等讨论平台的监管,防止不良言论在网上散播。

2.加强信息员制度建设。重点是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和报告不良信息,把不良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监管。特别是邀请校外人员到校内作讲座等,需有严格的审查,防止校外不良信息利用大学讲台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房亚兵.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重构与应用[J].高教探索,2009,(5)

[2]潘洪亮,王正德.信息知识字典[M].北京:军事娱文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大学生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