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职院校特殊人群体育教育的制约因素研究

2012-08-13 10:17张家黎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特殊人群重庆市体育课

刘 全,张家黎,刘 勇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迅速增大,与之对应的是,学生中的特殊人群数量也日益增多。这里所指的特殊人群是指伤病免修者、体弱者(入校时100米、铅球和立定跳远三项身体素质测试不足100分者)和特殊体形者(以特殊肥胖者居多)。他们的身体素质在进校时就远达不到体质标准,其中因伤病、体弱及偏胖等原因导致不能通过国家体制标准测试者,其大多数在体育考试时都是以人情分勉强通过。

到目前为止,重庆市高职院校中还没有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在教育公平理念下使跨进大学校门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教育,本文就重庆市高职院校的特殊人群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找到制约其高职院校特殊人群体育发展的因素,为高校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重庆市20所高等职业院校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国知网、万方、人大复印资料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章50余篇,结合《当代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学》、《上海市第二届特殊教育科学开题报告集》及《残疾人体育研究》等书籍作为支撑,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电话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对部分公共体育部的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问卷根据研究所设计的内容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在发放问卷前请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得出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70~0.80之间,从整体上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基本上达到或者已接近0.80的标准。然后随机抽取20所重庆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和特殊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教师是20份,学生21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分别是18份和198份,有效率为90%、94.3%。运用SPSS13.0及Excl20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市高职院校关于特殊人群体育教学现状

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重庆市高职院校对特殊人群的教学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其中95%的学校采取的是让这类特殊人群接受正常的教学内容,一起参与课程学习及课余活动,但是在具体练习的过程中适当降低他们的运动强度和数量,基本上大多数的练习内容他们只有在旁边看着,作为见习生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关注他们的是上课的出勤率,考试的时候都基本上以及格打分,对这类人群个性心理的关注较少,更没有制定出关于特殊人群的运动方案,无法实现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二是学生通过免修的方式结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由于无法通过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60%的学生选择了免修体育课程,结果他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越差越不喜欢上体育课,最后形成恶性循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现行的体制剥夺了特殊人群接受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权利,同时也有悖于公平教育的理念。

2.2 重庆市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的态度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所调查的198名特殊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认可体育课的意义,认为体育能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及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可是在“体育课能让我了解体育并能掌握运动技术”、“体育课能改变我的体质”、“上体育课能使我心情愉悦”这三个指标上,同学们的反映结果显示出体育课在这类特殊人群中没有多大的地位,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得到他们所想要的,这说明现行的体育课程在设置中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

表1 重庆市高职院校特殊人群对体育课的态度调查

3 重庆市高职院校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制约因素分析

从表2得出,通过KMO样本适合性检验,结果为0.845>0.6,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对数据进行适合性检验得出的相伴概率为0.003>0.05,根据KMO的检验标准,KMO的值越接近1效果越好,从表1可知,KMO值等于0.845,球形检验的相关矩阵的卡方检验值为2915.450(自由度为243,P=0.003)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了该数据适合用因素分析。

表2 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从教师问卷中提取出7个主成份因子,从表3中可以看出,制约重庆市高职院校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教育所存在的7个主要问题;在因素分析过程中,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简称PFA)中的相关性矩阵分析抽取了公共因子,求得初始因素负荷矩阵,用正交旋转中的最大方差法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因素数目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标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在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中提出了5个因素(见表3),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为0.879,大于可接受回归方程 R=0.7的要求[1]。决定系数 R2为0.793,说明该方程反映了总变量79.3%的信息量。通过F检验的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

表3 重庆市高职院校特殊人群教师调查问卷因子的跟特值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重庆市高职院校特殊人群的7个制约因素的累计贡献率为94.79%,说明对因素筛选的结果比较理想。从题项的总体因素上看,能够反映出重庆市高职院校在教学大纲、领导管理、硬软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扩招,学校的基础设施及管理不能适应各种学生的需求,加上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由此也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高职院校特殊人群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个高校相关领导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校体育的行政管理和经费管理体制有关。从表3可以看出,题项中的前两个因素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25.214%,20.26%,它们反映了重庆市高职院校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两个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第1个问题反映教育管理部门的体制不够完善,第2个问题则说明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表4 重庆市高职院校特殊人群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从表4中得出,第1个因素从学生的角度反映了重庆市高职院校在特殊人群体育锻炼设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领导的重视和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方面,都与表3中的第2个和第3个因素所反映的问题相一致,表4中也体现了特殊人群对体育课的态度与观点,即缺少特别的照顾。自身由于遗传和后天的生活因素也使这类人群不愿意积极去从事体育锻炼,如表1中显示的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体育积极意义,但就是因为环境和自身的原因而不喜欢体育课。在与体育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这类特殊人群需要有专门的教师和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便由于学校师资紧缺,根本无法顾及到每个人。学生反映有时体育教师教授的内容难度较大,除了自己身体受不了,心理也受到挫折。这证明与表3中的第2和第3个因素所反映的问题相一致,也说明表3中所筛选的那两个因素客观性比较强。表3中的第2个问题造成了表中第4和第5个问题的出现。在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重庆市高职院校对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强调身体素质,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比较少,但对特殊大学生而言,任何一项运动都显得非常的吃力,不知道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此下去,就会对这类学生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两个因素所反映的问题也就造成表4中第4和第6个因素中特殊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也说明教师调查问卷表3中筛选的因素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 结论与建议

对重庆市高职院校特殊人群的体育教育开展情况做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模式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和正常学生一起上课,特殊人群基本属于体育课之外的,另一种则让学生办理免修证明,都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特殊人群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通过制定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得出克隆巴赫α系数在0.70~0.80之间,从整体上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效度基本上达到或者已接近0.80的标准。通过调查和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制约重庆市高职院校特殊体育教育的问题主要是经费不足、资源不足、高校有关领导对特教体育重视不够及学生自身等。经济基础得不到保障,领导不关注,体育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导致重庆市高职院校的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这种状况很不利于特殊人群的未来发展。

4.1 落实教育公平理念,树立正确的特殊体育教育观念

建立或设置特殊人群的体育教育的内容。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度,让特殊人群切实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让每一个特殊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享受体育带来乐趣。

4.2 修改体育课程内容,改变评价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体育教材基本上没有适合特殊人群发展的教学内容,应结合此类人群的特点编写相应教材,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增加生活化、游戏化、实用性等项目,使特殊人群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建立适合特殊人群的评价机制,从体育成绩标准、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更全面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评价。

4.3 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拓展业务能力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疏导的能力。因为很多特殊学生需要的不仅是身体上满足,更需要从心理得到大家的尊重。学校要以多渠道,多元投入等方式,积极改变场地器材及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体育娱乐、康复中心,开展体育辅导、培训、健身活动等,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4.4 从中小学开始,提前预防

表4的第5个因素就反映了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烙上特殊人群的记号,尤其许多身体偏胖的体弱人群并不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而是在中小学阶段饮食不注意导致的。因此,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虽然重庆市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在整体上是好的,但最近几年关于肥胖和近视及体型方面都跟全国其他省市存在差距,从小抓起也是有效控制特殊人群的途径之一。

[1]暴威.高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现状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6):29-30.

[2]肖丽琴.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5):99-104.

[3]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27.

[4]段辉涛.对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62-63.

[5]刘美奋,张华,于美刚,等.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9):87-89.

[6]梁建平,龙家勇,常金栋,等.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0,(12):55-63.

[7]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77-180.

[8]肖树新.贵州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01-104.

[9]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33-35.

猜你喜欢
特殊人群重庆市体育课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五通桥区医保局抓好特殊人群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工作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体育课
我国10省特殊人群涉毒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特殊人群涉毒案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加强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