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背后的岁月划痕——浅析简·奥斯汀《劝导》中隐含的晚年婚姻观

2012-08-15 00:42周桂英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450002
名作欣赏 2012年15期
关键词:埃莉诺婚姻观奥斯汀

⊙周桂英[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 450002]

作为19世纪英国“家庭小说”的启蒙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创作颇丰。她的作品平实中不缺乏生命意义,看似传统的故事氛围又富有极为显著的进步理想。正因如此,她的作品在近现代文学革命的洗礼中,才会被永久地视为经典。总体来说,简·奥斯汀小说的特别之处首先要归功于她本人极具缜密的创作才华,严谨的结构加上准确细腻的辞藻使她的小说总是保持一种持久的吸引力。其中,她对小说人物思想和心理变化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腻的,她总是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外意识的对比来让人物自觉地将心理变化呈现给读者,而本文所介绍的《劝导》也正是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

作为简·奥斯汀的最后一部著作,《劝导》不仅可以看做是其创作道路的技巧性和思想性极具完备的一部作品,而且也真实反映出奥斯汀本人晚年对婚姻态度的突破。在此文中,笔者着重以《劝导》为参照物,对比奥斯汀前期的作品,来揭示其婚姻观的转变。

一、《劝导》中潜藏的简·奥斯汀晚期的婚姻观

作为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简·奥斯汀在《劝导》中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倾心相爱的男女在经历了长久的思想徘徊后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小说女主人公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虽然早年一直倾心于青年军官温特沃斯,并订立了婚约,但安妮的父亲和教母嫌弃温特沃斯的出身,就这样,在父亲和教母的劝导下,安妮最终放弃了与温特沃斯的婚姻。而这劝导也正象征了传统社会中理智思维,实际上,这样的理智思维一直在与安妮内心深处的情感思维抗争着。之后八年的孤独时间里,安妮始终生活在痛苦之中,她内心情感受到理智的压抑,逐渐使其感到无比的愧疚,她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温特沃斯,以至于在这八年中,她拒绝了其他所有人的求婚。但时间的流逝也让安妮的青春韶华逐渐逝去,更何况内心的思念使其根本没有多少心思去在意穿衣打扮了。

但这段蹉跎的岁月终于还是在温特沃斯重新归来后结束了。八年后,温特沃斯的归来让经历多年思念折磨的安妮容光焕发。虽然温特沃斯对她还存有误会,但安妮最终还是勇敢地突破了家庭的束缚,突破了理性思维的禁锢,而选择尊重自己的主观情感,再次用博大深厚的爱意去赢回了温特沃斯对自己的感情,两人最终还是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而这一“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局虽然同奥斯汀的其他作品有着一致的相似,但奥斯汀在《劝导》中其实着力想表现的是安妮思想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在婚姻观的问题上,安妮由年轻时候顺从家庭意志的理性选择,到后来冲破理智而选择对情感的狂热追求,这一转变集中反映了简·奥斯汀本人创作晚期对婚姻态度的变化,奥斯汀虽然终身未婚,但她最终还是在创作晚期懂得了爱情的真谛。

二、简·奥斯汀创作生涯前期作品中所体现的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爱情和婚姻一直是简·奥斯汀小说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前期的作品《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主人公埃莉诺和玛丽。姐姐埃莉诺性格冷静,对待爱情常常保持一种理智的态度,而妹妹玛丽则不同,虽然她看起来机灵聪明,但在爱情将临时总会一门心思地投入感情的漩涡,在感情面前,自我控制力弱。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差异,导致两姐妹对待失恋问题时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姐姐埃莉诺得知爱德华早有婚约后,虽然内心也非常伤痛,但她并没有让这些坏情绪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悉心照顾母亲。但妹妹玛丽在遭遇爱情挫折时,则表现得异常激动,她竭力将自己痛不欲生的内心怒火发泄出来,使得全家不安。但生活当中的玛丽毕竟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她从姐姐那里懂得了理智于爱情的重要性。最终玛丽放弃了追求浪漫感情的想法,转而嫁给了一个倾慕自己已久的中年上校。由此可见,埃莉诺其实就是奥斯汀思想的化身,奥斯汀不仅为埃莉诺塑造了一个理智的性格,还在故事情节上刻意让埃莉诺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理智与情感》集中表现的是奥斯汀创作生涯早期对婚姻的态度,即在爱情和婚姻的抉择问题上,应该保持一种理智的思维,不应该只将暂时的浪漫视为婚姻幸福的因素,而是应该尽可能地退一步去考虑下生活的艰辛与否。

奥斯汀后期婚姻观的转变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小说中三个女主人公的命运综合构成了奥斯汀晚年婚姻观的内容。班纳特家的大小姐珍妮性格温柔善良,看似理智的她却始终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爱,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最终还是与宾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执著追求浪漫婚姻的态度是与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一致的。而小说的另一女主人公夏洛蒂·卢卡斯对婚姻的态度则是与伊丽莎白和珍妮截然相反的。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仅拘泥于现实礼俗,而且在爱情的追求上也是坚持物质至上原则,尽管她内心仍然保有一份纯善之心,但是在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牧师向其求婚时,她还是由于自己的利益需求而一口答应了。当然对于夏洛蒂这种长相平凡的女孩,结婚不失为一种体面的选择,但为了体面而违心地放弃追求浪漫爱情的权利,这难道可以换来终身的幸福吗?即使她终生不愁生计。小说之所以极力推崇伊丽莎白,就是因为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执著并不是盲目,而是一种在经历了挫折考验后的忠贞。由此可见,奥斯汀晚期婚姻观的改变集中宣扬的就是一种患难与共的爱情。

三、简·奥斯汀创作生涯中婚姻观的前后差异

作为一个专注于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家,简·奥斯汀对于婚姻的认识充斥于她的作品中。而对于她早期婚姻观的认识,《理智与情感》是最为典型的作品。该小说通过对理智的姐姐埃莉诺和无限追求浪漫的玛丽爱情经历的描写,突出表现了理智在面对爱情危机时的巨大作用。它不仅让主人公玛丽在爱情的失败中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还让家庭重归和谐平静。而这部早期作品实际上就是奥斯汀在描述自己早年的婚姻观,描述奥斯汀本人在婚姻和爱情抉择问题上的态度。早期的奥斯汀认为对待爱情要时刻保持一种理智的态度。

这之后,奥斯汀创作了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在这部经典小说中,奥斯汀面对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虽然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最终消除了所有的误会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但伊丽莎白在认识达西为人的过程中,其实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态度。

由此可见,在简·奥斯汀的前期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理智与情感》还是《傲慢与偏见》,都充斥着女主人公理智的婚姻态度,她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婚姻面前谨小慎微,始终用一种理性的视角来评价自己的另一半。而晚期作品《劝导》则不同,它集中反映了理性思维对纯真爱情的伤害,情感的主观性决定了追求美满婚姻的态度就应该是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而不能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简·奥斯汀晚期婚姻观转变的原因

1.社会发展背景的渲染 创作于1816年的小说《劝导》,之所以表现出了一种情感的奔流,实际上也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在经历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世界性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后,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成为社会思想的中心。尤其在当时的英国,在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一系列动荡的外部事件之后,英国人民对和平的生活备感珍惜。因为人们在战争中看到生命的脆弱,看到了社会动荡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痛苦。数十年的战争不仅使英国底层民众的生活更加凄惨,还极大地破坏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剧了阶级矛盾,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此社会背景下,英国的传统贵族阶层受到了极大的震荡,人们逐渐对他们生而享受财富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这一状况不仅造成了英国文学界新的革命,也深深触动了简·奥斯汀的创作思维。她在文学理论的自我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人之为人的重大意义,开始关注人的思想独立性。在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下,奥斯汀逐渐摆脱了前期理性主义思维的约束,她开始意识到民众中间是存在着纯洁感情的,而这种思想也逐渐改变了她对婚姻的态度。此时的奥斯汀认为婚姻是建立在尊重彼此情感意志的基础上的。而这一理念也恰恰反映了当时文学思潮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新生而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它的出现不仅是经历战争洗礼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阶层的艺术诉求,更反映了社会大众对社会正义和美好情感的无限渴望。而简·奥斯汀本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成为了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者。这一转变的集中表现就是她摒弃了前期受传统束缚的理性爱情观念,转而开始塑造一些努力追求内心情感、尊重情感变化的故事人物。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她受多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的影响,诸如拜伦、雪莱,济慈以及瓦尔特·斯科特等。而本文所介绍的《劝导》,之所以能够在婚姻观上有所突破,正是源于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

2.个人生活经历的长期熏陶 虽然简·奥斯汀擅长描写贵族爱情生活,但她本人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一样也是出身于一个温暖的中产阶级家庭,而且她的家庭还比伊丽莎白的家庭更具学者氛围。她的父亲是位牧师,又是一名学者,因此,奥斯汀长期受到了传统教育的熏陶。加之长久生活于环境优美的乡村,宛如世外桃源,所以奥斯汀从小便衣食无忧。而且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下,奥斯汀不可能接触到那些生活窘迫、肮脏的底层民众。所以她的作品才会表现出一种高贵典雅、清新脱俗的故事氛围。同样也是在这样理性的传统教育方式下,奥斯汀才会形成一种理性的创作思维。

但后来家庭的变故彻底影响了奥斯汀的人生观。家道中落让生活变得更加窘迫,加之兄弟姐妹众多,还有欧洲战争的影响,使得奥斯汀再也享受不到童年时那种悠闲自得的生活了。但贫穷的生活却又触动了她的创作神经,她在两个平民兄弟参加海军并最后成为将领的事情上看到了底层民众努力奋斗的精神,由此她也对之前着力塑造的那些生而巨富的贵族人物更加厌恶。

除此之外,猛烈的社会变革使奥斯汀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伊丽莎白式”的爱情。由于当时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他们不可能独立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当时任何一个女人都希望能够找到一段既有真挚爱情,又有物质保障的理想婚姻,但似乎奥斯汀在这条寻找的道路上总是有所遗憾。终身未嫁的她为何要在弥留之际将《劝导》这部小说完结呢?我们重新回顾奥斯汀的爱情经历会发现,原来她本人也曾有过一段与小说主人公安妮极为相似的感情经历。早年她本人也曾经拒绝了一段没有未来保障的感情,最后那个遭到拒绝的男子独自回到爱尔兰,两人终生再未曾谋面。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劝导》的创作动机了,它其实就是一部奥斯汀对自己早年婚姻观的反省集。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安妮实际便是奥斯汀本人的影子。在该小说的前面部分,安妮就代奥斯汀说过这样一句话,“她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以此来表现一种作者自身的遗憾。此外,在小说的第四章中,奥斯汀还是借用安妮之口表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终生未嫁的她实际上无时无刻都在期盼着一段美满的婚姻。她在感叹中表明,如果逝去的爱情还能重来的话,她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去把握。《劝导》中低调而坚毅的安妮最终用了八年的漫长等待赢回了温特沃斯,但可怜的奥斯汀至死都没有能够等到曾经逝去的爱情。她为安妮设置了一个美满的婚姻,却没有给自己安排一段平淡的夫妻生活。

综上所述,在《劝导》中,简·奥斯汀虽然是在着力描述女主人公安妮婚姻观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感叹自己长久以来对婚姻的态度。她为安妮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实际上也写出了自己弥留之际的人生遗憾。一个充满理性思维的女人,无论多么聪明博学都要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痛苦和遗憾,只有这样,她才会最终认识到尊重自己灵魂诉求的重要性。

[1][英]简·奥斯汀.劝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海燕.从《劝导》看奥斯丁晚期创作的新特质[J].襄樊学院学报,2009,(10).

[3]谭雪霏.从“灰姑娘”叙事模式看《劝导》主题[J].安康师专学报,2005,(02).

猜你喜欢
埃莉诺婚姻观奥斯汀
简·奥斯汀:查顿小屋的慰藉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埃莉诺:中世纪欧洲最传奇的女性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父亲的爱与惩罚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
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探析简·奥斯汀的反讽艺术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
“辞职面试”——职场中的优雅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