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栋[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2]
作 者:朱栋,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与唐诗的整体研究水平相比,有关唐代试律诗的研究较为薄弱,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唐代试律诗的研究成果仍缺少系统且客观的梳理和评述。我们认为这一缺失不利于全面客观地理解唐代试律诗的学术地位和整体风貌,更不利于唐代试律诗研究的继续深入。我们以时间为序,分三个时期对唐代试律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论。
第一个时期为清及清代以前。这一时期对唐代试律诗的研究多散见于正史、会要、政书、诗话、类书和笔记中。概括而言,此时期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一时期多是对唐代科举试诗制度的记载、考述和评价,如《通典》卷 15《选举三》①、《唐会要》卷 75至 77《贡举》②、《册府元龟》卷 639至 651《贡举部》③、《新唐书》卷 44至45《选举志》④、《文献通考》卷29《选举二》⑤和《唐摭言》⑥等。它们对唐代科举及试诗制度均做了十分详细的记载与评价,为我们研究唐代科举制度和唐代试律诗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其次,这一时期对唐代试律诗的诗体格式、优劣得失以及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多有论及。这些成果多见于清代以前的诗话和笔记中,如严羽《沧浪诗话》、杨慎《升庵诗话》、王世贞《艺苑卮言》、胡震亨《唐音癸鉴》等。在关于唐代以“诗赋取士”的考试制度是否对唐诗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问题上,诗话中就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认为唐诗创作水平之所以高于宋朝,就是因为“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而王世贞和杨慎则认为科举试诗无益于诗歌的创作,这一考试制度对唐代诗歌的繁荣并无促进作用。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中曰“: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特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李肱《霓裳》之制万不得一。”但是,从学术层面来看,这些评价与论述都还比较简单,多是随文论述,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最后,这一时期留给我们最多也是最为珍贵的唐代试律诗研究材料乃是前贤对此类诗歌的收集与整理。如北宋李等编著的《文苑英华》就收录了唐代试律诗281题,共460首,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唐代试律诗绝大多数都源于此。可以说,若没有《文苑英华》对唐代试律诗的收集和保存,现在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就无从谈起,它对唐代试律诗的保存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明代也有几部唐代试律诗选本传世,如吴勉学《唐省试诗》、佚名《唐科试诗》等,但这些选本在所收诗歌的数量上远少于《文苑英华》。
清朝是这一时期唐代试律诗研究的顶峰。应科举试诗的需要,有清一代出现了很多专门的唐代试律诗选本,以备士子平时模仿练习。出于同样目的,清朝还出现了许多试律诗笺注本,如臧岳《应试唐诗类释》,毛奇龄《唐人试帖》,叶忱、叶栋《应试唐诗备体》,毛张建《试体唐诗》,陈《唐省试诗》,王锡侯《唐诗试帖详解》,郓鹤生、钱人龙《唐人试帖》,黄达等人的《唐人试帖纂注》等。清人的这些唐代试律诗笺注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虽少有突破,但它们都从应试作诗的实用角度对唐代试律诗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如臧岳《应试唐诗类释》就对试律诗的写作模式做了详细的总结,认为“试帖有六韵、八韵、四韵、二韵不同”,“押韵有用题字、不用题字、或平、或仄之不同”。臧本的自身研究体例也相当完备,包括解题、附考、音注、质实、疏义、参评和阙疑等七个部分。在篇章次序的编排上,臧本第一次采用了系统的分类方法。但是,臧本在具体的唐代试律诗研究中也有不妥的地方,值得研究者对此加以探究。
清纪昀《唐人试律说》也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它以讲解诗法、论述唐代试律诗的写作得失为主要内容。纪昀在强调试律诗创作应注意审题的同时,对具体创作过程中的“命意”、“布格”“、琢句”、“炼气”“、炼神”也都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了作诗炼气炼神的重要性。在论及唐代试律诗少有佳作的原因时,纪昀也给出了颇为客观的解释。
第二个时期,即近现代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界对唐代试律诗本体研究较少,主要是对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繁荣的关系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如施子愉《唐代科举制度与五言诗之关系》、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唐之考试制度与诗赋》等,他们均就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对唐诗繁荣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详尽阐述与论证,这些成果对后人进一步研究唐代科举及试律诗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时期,即当代时期。特别是自20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学界对唐代试律诗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也颇为丰硕。就研究成果的形式而言,有公开发表的单篇学术论文,如张浩逊《唐代省试诗的几个问题》(1999)、薛亚军《唐代省试诗题及其思想文化背景》(2001)、池洁《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2007)、《唐人应试诗题的文化解读》(2007)、王群丽《论唐省试诗命题的特点》(2007)、《唐代省试诗中的“比兴”手法》(2008)、《唐省试诗命题对写作的影响》(2008)、《唐代省试诗研究思路述评》(2010)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唐代试律诗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以专著形式出现的唐代试律诗研究成果也不少,如陆伟然、范震威《唐代应试诗注释》(1989),彭国忠《唐代试律诗》(2006),薛亚军《唐代试律研究》(2010)等。另外,这一时期出版的一些辞书对唐代试律诗研究也有所论及,如《中国古代诗词典故辞典》(1991)、《全唐诗典故辞典》(2001)、《全唐诗鉴赏辞典》(2011)等,均对某些唐代试律诗做了赏析和评价。概括而言,这一时期对于唐代试律诗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与唐代试律诗相关制度以及这些制度与唐代诗歌繁荣之间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是本时期唐代试律诗研究的主流,相关成果也最多。程千帆和傅璇琮两位先生是这方面研究的倡导者,程先生《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1980)和傅先生《唐代进士与文学》(2003)对唐代试律诗考试的规则、流程,以及试诗制度对唐诗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一致认为唐代试诗制度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也有学者认为唐代试诗制度对唐代诗歌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张步云《从“以诗取士”探讨唐诗繁荣的原因》(1985)、吴在庆《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1999)等。这一时期,探讨试诗制度与唐代文学关系的论著还有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1989)、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1990)、陈飞《唐诗与科举》(1996)、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2001)、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2010)等。
二是对唐代试律诗的整体研究。这类研究涉及到试律诗的称名、题目、内容、体式、手法、用韵等诸多方面。如薛亚军《唐代试律研究》(2010)一书,对唐代“诗赋取士”制度的确立、唐代试律诗的体性、唐代试律诗的套式以及唐代试律诗的影响等方面均有精彩而详尽的论述。此类研究的单篇论文也有不少,如罗积勇师、张鹏飞编著《唐代试律试策校注》(2009)一书的前言部分,先考述了与唐代试律诗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分析了唐代试律诗的文体特征,最后对唐代试律诗中所体现出的“诗艺”进行了论述。另外,对唐代试律诗作整体研究的还有彭国忠《唐代试律诗的称名、类型及性质》(2007)、董卉《唐人试律诗概观》(2010)等。
三是对唐代试律诗本体的具体某一方面所作的研究。如只是给唐代试律诗作校注的,就有陆伟然、范震威《唐代应试诗注释》(1989),彭国忠《唐代试律诗》(2006)等。其中,罗积勇师、张鹏飞编著《唐代试律试策校注》(2009)一书,对《文苑英华》卷180至卷189所收录的460首唐代试律诗逐一进行了详细校注,引经据典,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唐代试律诗提供了可靠的语料支撑。对唐代试律诗的用韵情况作研究的,专著有王兆鹏《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书中对唐代试律诗的用韵情况做了详尽的考释和归并,总结了唐代试律诗的用韵情况。单篇论文有杨春俏《〈文苑英华〉所收唐代应试诗限韵分析》(2011),文章对唐代试律诗的限韵方式、唐代试律诗所限韵字在诗中出现的规律以及唐代试律诗韵部的使用特点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论述。
在对唐代试律诗本体做具体某一方面的研究时,学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即多倾向于对唐代试律诗诗题的研究,据我们初步统计,这方面的论文有十篇之多,如王群丽《论唐省试诗命题的特点》(2007)、《唐省试诗命题对写作的影响》(2008)、池洁《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2007)、《唐人应试诗题的文化解读》(2007)、薛亚军《唐代省试诗题及其思想文化背景》(2001)、刘青海《试论唐代应试诗的命题及其和〈文选〉的渊源》(2008)等。池洁的硕士论文《唐人应试诗题考论》(2003)可以看做是此类研究的典型之作,论文继承了清人对唐代试律诗诗题出处加以溯源的传统,在弄清楚诗题来源的基础上,作者对“唐人应试诗题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展开论述”。
另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学者对前人关于唐代试律诗的研究情况做了一些总结,但都比较简单,不够全面,如郑晓霞《前人关于唐代省试诗讨论的得失》、王群丽《唐代省试诗研究思路述评》等。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学界对唐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唐代试律诗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对唐代科举试诗制度的探索已较为深入。但是,就唐代试律诗的本体研究而言,历代学者多注重对试律诗的称名、格式、用韵、命题等方面的探索,而对于试律诗的具体内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研究却较少涉及。
①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 (五代)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⑥ (五代)王保定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