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篇作品看鲁迅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义

2012-08-15 00:42寿璐弘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530000
名作欣赏 2012年29期
关键词:车夫鲁迅价值观

⊙寿璐弘[广西大学商学院, 南宁 530000]

作 者:寿璐弘,广西大学商学院经济学2011级研究生。

鲁迅的《一件小事》结构短小精悍,但内容深邃警策。全文篇幅不长,仅一千字左右,事情不大,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意义深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一个人力车夫——所谓“下等人”的高尚人格的力量。对于一起小车祸,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唯恐避之不及,而车夫搀扶着老婆婆在寒风中向巡警分驻所走去。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篇小说或许有虚构的成分,但它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真实且具有代表性。这种对比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了劳动者的朴实无私。

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正如鲁迅曾经指出的:“北京有一班文人,顶看不起描写社会的文学家,他们想,小说里面连车夫的生活都可以写进去,岂不把小说应该写才子佳人一首诗生爱情的定律都打破了吗?”还有些大学教授认为,“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但鲁迅却以人力车夫为主人公,写下了震撼人们心灵的《一件小事》。

今日读来,意义不减。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今天尤其如是。

事情虽小,但敢不敢揽,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首先,敢揽者要有无私的品格。人力车夫逼迫鲁迅榨出自己皮袍下的“小”来,正是他的无私品格感化了像作者这样的知识分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人力车夫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心中不像知识分子那样心中充满了自己的“小九九”。心不藏私,无欲则刚,所以他一见老婆婆摔倒就过去搀扶。其次,人类发展到今天,社会要和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正是知识分子的“我”不相信老婆婆真的摔倒才犹犹豫豫不愿出手相扶。前一段时间闹得纷纷扬扬的彭宇案、许云鹤案两宗案子,其中也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最后,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发扬敬老爱幼美德,相互照顾,才能造成和谐社会。

2006年11月20日刚下公交的南京市市民彭宇在公共汽车站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后来法院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2009年10月天津车主许云鹤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后来也被法院判赔10万余元。这两件事都引起了广泛讨论。《现代快报》2010年2月16日报道,南京一位九旬老人瘫倒在解放南路人行道上,老花眼镜和毛线帽子都掉在了一边,过往路人欲上前搀扶却又“有所顾虑”,都小心地“绕个弯儿”走过。二十分钟过去了,最终一位热心市民魏女士喊来七八名路人作“见证”后,才敢打电话报警。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内,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压,七分钟内在其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后来小悦悦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无效死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几件事前后没有关联,但从时间序列上能够证明一件小事不为后带来的不良后果,反映了重建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必要性。但是在“小悦悦”事件中,最后是那位捡垃圾的陈贤妹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的举动,又一次印证了人力车夫似的伟大,昭示了我们社会人性没有完全被泯灭的最后光辉。

再来看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在帝国主义面前,中国是“可怜的民族,奴隶的民族,上上下下都是奴隶”。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部分人甚至丧失殆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发起恭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同年8月27日,《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鲁迅对这种奴隶的“劣根性”痛心疾首。9月25日,他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

文章开篇指出现实中所谓“中国人”在三个不同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总自夸“地大物博”,这是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二是只寄希望于国联帮助自己,这是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三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是厚古薄今,祈求鬼神。三者的态度实际是联贯的: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接下来,作者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根源在于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出“他信力”、“自欺力”两个新词,深刻讽刺部分“中国人”的不自信。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脊梁是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需要这样的代表“中国的脊梁”的精神。

一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极大丰富,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我们努力发展的方向,我们仍然需要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绝不能自满,绝不能懈怠,绝不能停滞。我们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二是不怕流血牺牲,勇于承担抵御外侮的责任。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的心理准备。对于那些侵犯中国主权或者借机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我们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反击。

三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努力奔走呼号,敢于为民请命。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是为着中国向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和谐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和谐的巩固基石,也是我们执政为民的切实体现。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中国社会建设成为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和谐社会。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为社会发展起过进步作用的中国人,鲁迅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这样的中国人做了分析,并进行了热情的赞扬。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人,做“中国的脊梁”,努力建设公平、正义、民主、平等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由此,我们看到,鲁迅的作品对于当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社会现象诸如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思想道德领域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它们不仅损害着人的尊严,而且败坏着社会的风气。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在讲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并指出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党中央为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正是对人与社会道德缺失的关注与修复,它集中回答的是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的问题,让人明白在思想道德领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向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汲取资源。鲁迅是中国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一位文学巨匠、思想巨人和文化巨人,他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他的人格、精神、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思想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他的爱国精神促使他“弃医从文”,最终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这在他的《〈呐喊〉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文章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同时,鲁迅还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们的指路人。他在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中就为天才的诞生培育土壤而大声呼号,在演讲《无声的中国》中鼓励青年要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历史题材小说《理水》《非攻》中,他更着意刻画了他心中的“民族脊梁”大禹、墨子两位实干家的形象,为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时至今日,面对一味守旧与盲目追新的双重桎梏,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的《娜拉走后怎样》《我之节烈观》等杂文探讨了妇女的解放与独立问题,他的《伤逝》《祝福》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对青年女性自由爱情的出路和封建礼教吃人进行了思考,这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权益、构建正确的现代女性价值观,从而推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风筝》《上海的儿童》《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等文章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坚持科学的儿童发展观、促使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总之,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对束缚社会进步的旧文化进行彻底剔除的批判精神、以“我”为主辩证“拿来”的开放精神,以及关爱妇女和儿童权益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而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向着和谐社会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车夫鲁迅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晏子的车夫
鲁迅,好可爱一爹
价值观(二)
孔乙己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