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使用的动因和目的

2012-08-15 00:42邵军航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上海201209
名作欣赏 2012年23期
关键词:听者动因礼貌

⊙邵军航[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 上海 201209]

作 者:邵军航,外国语言学博士,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

委婉语的使用是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委婉表达直陈语所指称内容的言语行为。人们在研究分析委婉语的特点、构成手段、类型等的同时,也试图揭示其形成的动因。对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观点。我们认为使用委婉语的动因是“利乐苦害”:是因害怕失去快乐和利益、害怕遭受痛苦和损害。使用委婉语的目的则是丰富多彩的。

一、委婉语使用的动因

人的活动具有对象即客体。这种对象具有某种对行为主体有害或者有益的属性,从而引起行为主体指向它的活动,以便趋其利、避其害。快乐体现在需要的满足、欲望的实现、目的的达成上。趋乐避苦就是一种欲望。欲望是一切行为的比较抽象的、可能的、间接的动因,而苦乐则是一切行为的比较具体的、现实的、直接的动因。(王海明,2001:215-216)

使用委婉语是一种言语行为,欲望是其一般的、抽象的动因;而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其具体的动因。而言语行为带来的利乐苦痛和爱恨紧密相关。爱是人对给予自己利益和快乐的东西的心理反应,恨是人对给予自己损害和痛苦的东西的心理反应。爱分为爱人之心与自爱心,恨分为恨人之心与自恨心。恨人之心是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自恨心是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自己本身的心理反应,爱人之心是对于成为自己快乐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自爱心是对于成为自己快乐之因的自己本身的心理反应。(王海明,2001:193-195)

1.委婉语的避恨动因

当他人对我们造成伤害而带来痛苦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恨人之心。恨人之心会驱使自己相应地为了使他人痛苦而采取目的害人的行为。一个人恨谁,便会对谁产生反感,即所恨之人痛苦时,他感觉快乐;所恨之人快乐时,则他感到痛苦。嫉妒心是典型的反感。嫉妒心产生于和他人的比较:他人的优势使我居于劣势和他人的劣势的改善而威胁我的优势,从而使我对他产生怨恨之心。于是怨恨主体就会设法使怨恨对象遭受痛苦和不幸,或设法使其丧失快乐和幸福。(王海明,2001:203-205)因此,我们在谈论自己以及自己人的成绩、成就、优点时,就要采用谦虚性的委婉语,以免激起听者的嫉妒之心,避免听者因嫉妒而产生使自己遭受痛苦和不幸的害人欲望和言行。批评、责备听者或指出听者的错误缺点类委婉语属于避免报复心的委婉语。如果我们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责备,或直陈听者的缺点和不足,听者会认为这是对他的直接且有意的伤害,给他带来直接的痛苦。反过来,他就会产生报复之心,产生也给予我们痛苦和损害的欲望和言行。

自己造成的痛苦和伤害会产生自恨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遵守道德从而做一个好人的道德愿望。如果自己干出了违背道德的恶行,便会陷入良心谴责的痛苦,从而产生内疚感或罪恶感这样的自恨心。(王海明,2001:207-208)因此,犯罪、乱伦等一切被社会认为是违反法律、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都可因做一个好人的道德愿望得不到实现而陷入良心谴责的痛苦,便会产生内疚感、罪恶感。当这些行为是关于讲话者自己时,直接提及会使自己因内疚而感到痛苦,或者听者不给自己尊敬而使自己痛苦,他便会使用委婉语来表达。当这些行为是关于听者的时候,讲话者采用委婉语,是因为直接提及会使听者再次感到内疚和痛苦。而听者会将自己遭受的痛苦和损害归因于言者,因为是言者再次让他感到内疚和痛苦。言者成为听者的痛苦之因后,就会成为报复对象。

行为失败而达不到目的也是痛苦的根源。如果一个人认为失败是自己的无能造成的,他就会产生自卑感。(王海明,2001:208)因此,失败和能力低下都是自卑的根源。行为失败包括工作低下、贫穷、考试不及格、婚姻破裂、人际关系紧张,等等。生理缺陷,包括残疾和丑陋,最容易引起自卑,因为生理缺陷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所以,在谈论失败时,为避免引起自卑感,就要运用委婉语。

2.委婉语的趋爱动因

爱人之心分为同情心和报恩心。同情心就是看到所爱的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看到所爱的人痛苦,自己也痛苦。他人有意给予我们的快乐和利益叫做恩。恩不仅使我们有爱的心理反应,而且相应地产生一种也有意给对方快乐和利益的心理,即报恩心。(王海明,2001:198-199)有了同情心或报恩心,一切使我们同情或报恩对象痛苦的事物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所以,使我们的同情和报恩对象痛苦的事物都要委婉表达。同样,在必须提及别人所爱之人的痛苦之因时,我们也需要运用委婉语,以免激起对方的痛苦而导致对方的报复之心。

求生欲是自爱心的基本表现(王海明,2001:210)。而死亡是对一个人求生欲的终极性打击,是对人生快乐和利益载体的毁灭,因而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各种疾病因有害生命而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损害。所以,为了避免因直陈这些因素而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痛苦,我们就要使用委婉语。

人是由生命和人格两方面构成的。求生欲是对自己生命的爱。而自尊心是对自己人格的爱。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自我。使自己的人格受尊敬的心理就是自尊心。但只有有作为和成就才能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敬。自尊分为物质性自尊即在物质生活方面有所作为(如发财致富、健康长寿)而赢得尊敬、社会性自尊,即在社会生活方面有所作为(如品德高尚、达官显贵)而赢得尊敬;精神自尊即是自己在精神方面有所作为(如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而赢得的自尊。(王海明,2001:211)因此,对于在物质、社会、精神三方面任何有害自尊心的事物,如贫穷、疾病、失败、地位低下、工作低贱、行为偏差、智力低下等,在希望得到积极效果的交际场合,都应采用委婉表达。

二、委婉语使用的目的

委婉是为了满足利乐需要、实现利乐欲望、达到利乐目的的手段。不同类型的委婉语在使用过程中的目的不尽相同,主要包括避讳、礼貌、掩饰、求雅、诙谐等。

1.避讳目的

避讳是大多数委婉语的主要目的。因为“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原因”(张拱贵,1996:35),大多数委婉语是出于对禁忌的替代。按照婉指对象,委婉语可以被分为“宗教与迷信”、“死亡与殡葬”、“疾病与伤残”、“分泌与排泄”、“性爱与生育”、“身体器官与生理变化”、“犯罪与惩罚”、“职业与境遇”、“战乱与灾祸”、“政治与经济”、“缺点与错误”、“家庭与婚配”、“人际关系与称谓”、“品质与性情”等十几类。(张拱贵,1996;Neaman&Silver,1983;刘纯豹,1993)之所以有迷信,是因为人们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还不了解,这些事物能给人类带来莫大的灾难和恐惧。于是,人们就主观地将它们想象成神灵。不管好神还是坏神,我们都要敬畏:不能得罪好神,不然他会对我们的冒犯感到不快而对我们还以痛苦;回避坏神,因为坏神总会带给人痛苦和损害。所以,迷信之人认为自己的吉凶祸福均为神灵所掌握,只要被认为会招来神灵惩罚的言行都成了禁忌,从而使用委婉语来表达。

死亡是人的最大不幸之一,因此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之一。与之相关的事物如“丧事”、“殡葬”等也是禁忌对象。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认为疾病和伤残是得罪神灵而招致的惩罚,或因招惹恶神而带来的灾祸,因此成为禁忌。

“分泌与排泄”、“性爱与生育”、“身体器官与生理变化”三方面也要禁忌。排泄物因脏臭而给人带来不快的心理反应,因而被禁忌。性爱是人类最强烈、最美妙的感情,性欲也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王海明,2001:194),人人都会对它有所欲求。但从伦理上说,如果这种欲求陷入一种无序追求,就会导致相互间的伤害,从而带来极大的痛苦。从心理上说,当别人得到了性爱而自己没有得到,自己就会因嫉妒而痛苦;或当言语刺激激起了自己的性欲望却得不到实现的时候,也会感到痛苦。因此,性、性爱被列为禁忌的对象,以防止有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发生。因为生育、身体器官和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也被列为禁忌对象。年老必然导致衰弱,衰弱则导致无能,使自己的许多欲望不能实现,进而导致自卑感,引起诸多的痛苦和损害;又因年老的最后的结果是死亡,而死亡被认为是人类最大的不幸和痛苦之一。

“战乱与灾祸”、“政治与经济”、“人际关系与称谓”在人类历史的一定时期,都是禁忌的对象,其委婉语也是出于避讳的目的。战争带来的是大规模的破坏和死亡,使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极大痛苦之中,即使谈论这些事情也让听者感到恐惧和痛苦;加之战争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战争双方肯定对有关战争的言论进行控制,任何对其不利的言行都在禁止之列,违者会受到惩罚。古人认为人的灵魂是附着在名字上的:降灾祸于这个名字就能将灾祸引到该人身上。因此,一个人的名字也就成了被保护的对象,不能随便地提及,更不能侮辱,此即为名讳。人际关系和称谓本不该是禁忌对象,但当人际关系和称谓被政治化的时候,就可能是禁忌对象和婉指对象了。

2.礼貌目的

有些委婉语是出于对交际对象或言语所涉及的人的礼貌。根据委婉语所涉及的人,其礼貌目的分为自谦型、尊人型和尊他型。

自谦型礼貌目的是为了不使听者感到嫉妒或自卑,言者要对自己或和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的优点、长处、成就、技能等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以示谦虚;另一方面,我的谦虚会满足他人的自尊心、唤起他人的同情心。反之,别人的自尊心就会被伤害,嫉妒心也会被唤起,会反对或伤害我。

委婉语的尊人型礼貌目的是通过对交际对象和其有密切关系的人的缺点、过失、缺陷、失败、无能等消极事物进行委婉表达所达到的。当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涉及到对方的消极事物时,直接陈述会让对方难堪,也会激起他的内疚感或自卑感。但如果我们使用了委婉语,就会减弱这种消极反应。如人们常用“有缺陷的”或“残疾的”替代“瘸子”。

委婉语的尊他型礼貌目的是针对交际双方之外的人的。在交际过程中,当提及非交际双方的第三方的缺点、过失、缺陷、失败、无能等消极事物时,出于礼貌,我们运用委婉语进行表达。如对低贱职业的婉称等都是礼貌目的的委婉语。

3.掩饰目的

有些委婉语是说话人为了自己或己方的利益而用来掩盖事实真相的。这类委婉语包括政治委婉语、战争委婉语、商业委婉语等。如在一些战争中,“入侵”成为“先发制人的行动”,对一个主权国家的“空中打击”成为“积极防空”、“保护性反应”等。

商业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其说其目的是为了尊重顾客,不如说是为了模糊其和别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差别,让顾客没有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售出商品或服务而赢利。如轮船的“一等舱”改为“豪华舱”,“二等舱”则变成了“一等舱”,“三等舱”成了“商务舱”、“经济舱”或“旅游舱”。

4.求雅目的

言语文雅会使听者悦耳。有些委婉语是为了“求雅”。如有关分泌与排泄的委婉语主要是出于避俗求雅的心理。大小便、放屁等都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因脏、臭而令人不快,故而用“出恭”、“方便”、“便利”等委婉语表达。将女子的汗称为“粉汗”、“香汗”等更是为了求雅。(张拱贵,1996:63)

5.诙谐目的

有些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诙谐。一般而言,对死亡及死亡有关的事物要避讳。但是,人们对所憎恨的人的死、对被自己轻视的人的死亡进行的委婉表达常含有戏谑的成分,如“翘辫子”“、蹬腿”等。将男洗手间婉指为“观瀑台”、女洗手间婉指为“听雨轩”,幽默诙谐。

三、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委婉语产生的根源、使用的动因和目的。委婉语使用的动因即趋乐避苦、趋利避害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委婉语而避免禁忌语。委婉语的使用目的因婉指对象不同而不同:有些委婉语是为了避讳,有些是为了礼貌,有些是为了掩饰,有些则是为了求雅和诙谐。这些目的有时会交织在一起,附着于同一个委婉语上。相信对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和阐述会加深对委婉语的理解。

[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Neaman,Judith S.&Carole G.Silver.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Z].New York·Oxford·Sydney:1983.

[4]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听者动因礼貌
动因、历程与启示:加拿大税收中身体活动支出专项扣除
劳工(外二首)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礼貌举止大家学 !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礼貌举止大家学!
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