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传统视域下对翼城花鼓的现状和发展的研究

2012-08-15 00:50程进英
武术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翼城花鼓民族

程进英

(晋中市榆次区少体校,山西 榆次 030600)

在民族传统视域下对翼城花鼓的现状和发展的研究

程进英

(晋中市榆次区少体校,山西 榆次 030600)

翼城花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经1000多年的传衍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舞蹈,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积淀。它产生于大众并服务于大众,成为集健身性、娱乐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不仅可以起到健身作用,还起到娱乐大众的作用,深受人民大众的喜欢。文章通过对翼城花鼓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翼城花鼓,可以让翼城花鼓作为健身项目得到全方位的传播和发展。

翼城花鼓 民族文化 发展

1 翼城花鼓的起源和发展

山西的鼓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中翼城花鼓、洪洞威风锣鼓、万荣软槌鼓、曲沃拨浪鼓等,都是山西鼓类杰出的代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便是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历经1000多年的传衍,翼城花鼓不仅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更逐渐传播到陕西、内蒙、天津、河南等省。

翼城花鼓是形成于翼城还是从其他地方流传过来的还没有明确的历史资料。民国十六年编的《翼城县志》“祠祀卷”地三十页载:“明万历十年,在后土圣母庙建承天楼于殿后,俗名梳妆楼。每年三月十六日为城关映神大会远近村庄亦统来结社演戏赛会敬神。神驾坐铁轿,约重千余斤,每抬一段,则旋转多时,谓之旋娘娘”。据民间传说,当时的花鼓手都会围着铁轿的方向跑,铁轿朝向哪,就被认为哪儿有福气,那儿的鼓手就敲打的越亮。可以从这段文献中看出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的圣母庙会,是翼城花鼓的盛会。《礼俗卷》又载:“三月十六,为城内后土圣母庙大会,四方男女,多于是日进城谒庙焚香求子,观剧,往来拥挤,道为之塞。儿表演之高跷、抬阁,鼓车、以及竹马、旱船、花鼓等均城关为之”。可以看出翼城花鼓的形式多样,在庙会闹社火等民俗活动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山西鼓文化中深受大众喜欢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文化,翼城花鼓已经成为人民欢度节日的必不可少的艺术活动形式。翼城花鼓的表演多用于元宵节的社火活动,且多以村为组成单位,在翼城,每个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花鼓队,如:封比花鼓队、陵下花鼓队、杨家庄花鼓队等等。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翼城花鼓也随之不断的变化: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交谊舞、健身舞、广场舞等成为县城广场夏日时的娱乐项目,年轻人多会选择爵士舞、街舞、滑板及直排轮等,而和曾经与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紧紧相关的花鼓相脱离:也只有在每年的元宵节社火活动中才勉强学得花鼓的一招半式,现在更是变成普通民众很难直接参与的舞台艺术。

2 翼城花鼓的特征

2.1 健身性

西方传统体育一般为竞技体育,很重视比赛结果,与西方传统体育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传统体育更侧重于健身、娱乐功能。众所周知,翼城花鼓是以身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规律,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促进人的体能发展。

翼城花鼓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汇集了多种技巧,有单打、双打、集体表演、男女鼓手对打、杠上表演、多鼓表演,和把几种打法按照一档的顺序排列起来的的混合表演等。一般鼓手身上有两到三面鼓,这时表演动作时双脚快速移动以便变换各种队形,鼓点急,速度快,欢快活跃;偶尔有身系七到八面鼓的多鼓表演,因为身系的花鼓多,不会大幅度的移动位置,便在原地上下左右前后的敲打鼓,同时要求拧腰、甩髋、下蹲、踢腿及用力跺脚,同时抖动手臂,动作非常迅速。这就要求鼓手完成肢体的各种大幅度动作,寓乐于体,使鼓手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一些如杠上表演这种杂技技巧的,对鼓手的身体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

2.2 娱乐性

顾拜旦说过:“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更加甜蜜!”人们在余暇时光参与翼城花鼓的表演,可使人情绪愉快,精神饱满,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这既是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有力源泉。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翼城花鼓它的节奏紧凑、花样繁多:一是鼓的外形多装饰以美丽的花纹和图案;二是鼓手的衣服也颜色明丽,非常好看;三是花鼓的打法多样(如男鼓手集体表演、男女鼓手对打等以人多鼓、扛上表演等),最值得一提的女苗子和小丑角的花鼓表演:女苗子等鼓手自由表演,小丑则在队伍中扮作怪想来逗鼓手,小丑的扮相怪异,动作滑稽,目的是逗乐观众。

2.3 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根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命力强,经历了时代的磨砺不但没有死亡反而影响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由清代开始,翼城花鼓就是当地百姓庆祝丰收、欢庆节日和祭祀活动的主要表演项目,而现在翼城花鼓逐渐演化为一种表演文化,也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项目,它从以前单一的打花鼓表演逐渐发展为在击打花鼓的过程种结合舞蹈和歌唱,从以前的一人一个花鼓发展为一人身挂多鼓,到现在翼城花鼓已经成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表演项目,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表演曲风通过师徒传承传述下来,形成现在统一的打法,翼城花鼓现在华丽的表演依旧以古老的艺术形态为根基,在当地勤劳聪敏的群众经历了世世代代的传承,变迁和交融后使得翼城花鼓发展为现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翼城花鼓的发展史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性特征。

2.4 地域性

一定的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下孕育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产生于群众当中深受群众喜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而作为民族传统项目的翼城花鼓也不例外。翼城县地势缓和,气候适宜,当地人民多以农耕为主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养成了人们勤劳、顽强和奋斗的精神品质,而翼城花鼓的表演的宏伟的气势、连贯的打法、高难度的技巧都展现出当地人民聪明的才智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从翼城花鼓的文化内涵来讲,据史料记载,在明代已有关于花鼓的详细记载,从古到今它都是当地群众欢庆节日和宣泄丰收后喜悦心情的主要项目,翼城花鼓的表演着装和艺术形态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地社会发展的兴衰史,因此翼城花鼓无论是从表演者、表演形式还是其所折射出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形式都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2.5 经济性

翼城花鼓能促进翼城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每一年的元宵节社火活动中,翼城花鼓会沿着相关的街道进行表演,能引起人民群众在花鼓表演的街道上的经济活动,进行物资交流,形成一个临时的市场,可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促使购销两旺的局面,甚至还吸引了周边众多的群众参与,通过观看花鼓表演,引起对当地民俗的兴趣,购买与花鼓相关的服饰、纪念品等,促进消费,促进翼城地区的经济发展。

自翼城花鼓走上舞台参加各种表演后,深受大众的喜欢并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推广,翼城花鼓已经成为了翼城的一个品牌,提升了翼城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知名度,翼城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花鼓为主题的产业,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3 翼城花鼓的价值和作用

3.1 健身价值

李力研曾说: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学术境界的提高,在能够发掘和概括体育个的功能和意义的今天,我却发现这一并不简单的体育运动,其真正的功能和意义,又恰恰只能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来表述。

无论那一项民族的体育项目,都是以强魄健体和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翼城花鼓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世代代相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发展身体柔韧、提高身体机能为目标的社会活动。翼城花鼓随着岁月的变迁已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都有积极作用:参加花鼓锻炼能使中老年人改善体质,提高心血管耐力,改善协调性等等。

3.2 娱乐价值

翼城花鼓有“神态逗人似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的特色,有着深刻的娱乐价值,保持人心情愉快。翼城花鼓在节日庆典比如说每年的的正月十三到十五的社火时,人与人互相交流,在和谐的韵律中缓解紧张、疲劳,调节情绪,沟通感情,增进友谊,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深受人民大众的喜欢。翼城花鼓使人们在欢快的民族体育活动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享受中国传统体育的欢愉,感受人类生活的美好。它不仅仅能使参与者感到其乐无穷,也可以给众多的观众带来欢声笑语,总之,翼城花鼓给翼城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欢乐。

3.3 社会价值

翼城花鼓已经成为当地人们闲暇时刻自娱自乐的一项重要活动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使得“空巢”老人问题凸现出来,而社会中也逐渐的暴露出很多关于独生子女,单亲子女的自私、自闭等心理问题。翼城花鼓作为当地一项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并且适合各年段的人群,每天早上午后在各个公园、社区、街道、学校都会看到打花鼓的男女老少,他们在打花鼓的这个过程中相互的学习,互相帮助以及在表演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休息之余相互交流,非常融洽。打花鼓使得“空巢”老人有了很好的锻炼的机会也增加了老年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而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也使得他们走出户外接触不同的小伙伴增加了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健康的发展。

3.4 经济价值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小康社会,社会消费结构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休闲、观光、健身逐渐发展,这就给了翼城花鼓一个发展的机会。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更构成了现代体育文化建设空间。随着中国进入小康,社会消费结构也跟着发生变化,假日经济、休闲经济、健身娱乐等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都给了翼城花鼓一个发展的机会。

翼城花鼓能给翼城乃至临汾,山西带来经济上的发展。翼城花鼓自明代以来已有百年的历史,若将翼城花鼓与旅游、健身、娱乐、休闲相结合并加以宣传利用,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再者,在推出翼城花鼓之时,亦宣传与翼城花鼓有关的器材、服装及小工艺纪念品等,让人们在感受惊叹翼城花鼓的同时,促进翼城地区的经济发展。

4 翼城花鼓的生存状况

4.1 规模逐渐减小

翼城花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传衍,遍布全县,它作为一种凝聚人们情感、愿望的民俗活动,与翼城当地的节日欢庆、祛除瘟疫、祈福、闹社火等活动息息相关。翼城花鼓在2006年5月20日经过国务院批准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翼城花鼓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也是作为自发的群众性的民俗活动,翼城花鼓到目前为止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坏,且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民俗活动的行成和发展是需要一定的环境的,翼城花鼓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第一,节日、社火、祈福、驱除瘟疫等翼城花鼓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科学知识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从鬼神上得到解脱。第二,随着改革开放,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西方的主流文化也逐渐传入到我国,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及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翼城花鼓是依附庙会、社火等民俗活动的,现在除了元宵节社火外其他的各种民俗活动已不存在,甚至元宵节的社火活动从民间组织也变为政府组织,翼城花鼓的规模在变小。

4.2 观众慢慢减少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随着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西方主流文化传入中国,与相对单调的花鼓表演相比,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电影电视、逛街、上网聊天购物……更甚者现在出现了所谓的“宅男”“宅女”,他们在家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所有的生活需求,不用说在拥挤的人群中观看花鼓表演了;另一方面,城镇化速度加快,把较多的人们从度地中解放出来,身强体壮都未中年为了补贴家用只得出外打工,而青少年们的时间则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所充斥,即便有了闲暇时间也更愿意去学习舞蹈、钢琴等西方主流文化;另外,表演花鼓的演员也早已不似以前的技艺精湛。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般观看花鼓表演的都是中老年人,而且这些观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减少。

4.3 参与人群慢慢消失

到现在为止,很多专职打花鼓的老艺人都已经逝世,中年人为补贴家用出外打工,青少年们更喜欢选择钢琴、舞蹈等认为对以后有帮助的西方主流文化;老艺人逝世后,更多的是半职业或业余爱好者,无法很好地教授给别人,翼城花鼓也慢慢成为一种舞台艺术,无法使广大的群众自由地参与其中,这就减弱了翼城花鼓的自娱性和群众性,现在在村里组建一支花鼓队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事。现在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里为参加社火活动而临时拼凑成一支花鼓队,进行多时间的培训,这些鼓手们打的花鼓早已没有之前艺人们的神韵,是貌像形不像,更会逐渐失去观众额观看,花鼓表演的演员也都不愿参加,形成了恶性循环。

5 对翼城花鼓的今后发展的建议

5.1 保护优秀的翼城花鼓鼓手

翼城花鼓最主要的继承形式是“以师带徒,师徒传承”,在民间选拔一些优秀的翼城花鼓继承人,开办翼城花鼓的传授班,培育翼城花鼓的传承后代,改变翼城花鼓的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5.2 加强对翼城花鼓的创新

任何文化离开创新而谈发展是不可能的,翼城花鼓的发展也一样。在翼城花鼓的传承过程中,必须加强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淘汰,可以在它原有的文化传承基础上,加入现代舞蹈等元素,并加入对现代人民群众感兴趣的东西。

5.3 加大对翼城花鼓的宣传

翼城花鼓的历史很长,翼城人民对翼城花鼓是情有独钟,但毕竟经过了时间的侵蚀,翼城花鼓留给人们的已然不多,这就不得不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在宣传翼城花鼓的时候可以借助电视、网络、报纸等众中传播方式,积极地引导、宣传和普及翼城花鼓,多渠道的扶持,提高人民群众对翼城花鼓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5.4 政府鼓励

翼城花鼓现在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但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翼城花鼓在申遗后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翼城县委、县政府对花鼓进入非遗目录极为重视。在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翼城花鼓要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战略构想;制定了“给政策、给人力、给物力、给财力”的“四给”方针。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翼城花鼓的传承、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5.5 对试点小学的学生进行优惠及推广政策

翼城花鼓试点小学的学生大都是十几岁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强,对花鼓的接受和表演也强,在花鼓的学习上市占优势的。政府也已经拿出资金租赁场地、招聘教师、管理人员和花鼓学员,以“三免一付”(免学杂费、生活费、住宿费,付工资)的培养机制,以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受到了严格的专业训练,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翼城花鼓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

[1]翼城县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2]顾拜旦.体育颂[M].南京:译林出版社,1912.

[3]邱丕民.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0-65.

[4]李力研. 体育的哲学宣言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5]杜艳风.浅谈翼城花鼓的独特风格[J].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1).

[6]牛晓珉.翼城花鼓[N].太原日报,2010-7-13.

[7]陈 波,马红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

[8]侯 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翼城花鼓的保护[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2).

[9]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论中国民族创痛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12).

[10]易长江,熊伟平.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与文化自尊[J].商品与质量,2011(4).

[11]詹 皖.海安花鼓的艺术风格及文化价值[J].南通大学学报,2009(11).

[12]王 彬.翼城花鼓传承保护情况的调查思考[J].地方音乐.

[13]暴丽霞,冯 强.河东高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14]李育林,孙红梅.全民健身新项目——健身花鼓的创编与锻炼效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Present Situ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Yicheng Flower Drum Dance in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View

Cheng Jinying
(Children Sports School of Yuci,Yuci Shanxi 030600,China)

Yicheng flower drum dance as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project,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1000 years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unique national sports dance,is a product of Chinese thousands years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It produces in the public and serves the public,become a sport with the function of fitness,entertainment,inheritance,regional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itself.It can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 of body-building,but also plays an entertaining effect,loved by people.Through the study on Yicheng flower drum dance about its fitness value,amusement value,social value,education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the paper tries to make peopl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Yicheng flower drum dance,and make it as a fitness program have a full range of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Yicheng flower drum dance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2)07—0104—04

程进英(1966~),女,中级教练。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翼城花鼓民族
淮岸花鼓情
我们的民族
山西翼城王庄乡东庄村:苹果树变身“摇钱树”
山西翼城:创新服务防范极端天气
连翘成翼城农民持续增收“摇钱树”
省植保植检总站张武云一行赴翼城调研
幸福花鼓
多元民族
花鼓灯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