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自身对照法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2012-08-15 00:54聂延君巩丽萍谢元超
药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药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

聂延君,巩丽萍,谢元超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山东济南250101)

药物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溶出度是影响药物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溶出度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了药物研制水平,强化了药品质量控制手段,在药物的研制、生产和指导临床用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药研究的快速发展,新的药物品种及制剂层出不穷,在现代药品检验工作中,所需的药物对照品也日益增多。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没有或缺少药物对照品的情况,自身对照法正是一种不需对照品即可快速检验药品的检测方法,是我国首创并已在抗生素类药物溶出度测定中广泛应用,由于该法不需对照品,可以有效排除辅料和其他组分的干扰,已有不少研究证明该法亦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本文将综述溶出度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自身对照法在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以为广大药品检验工作者提供参考。

1 溶出度研究的发展概况

溶出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①1879年~1960年溶出度理论的建立:1897年Noyes和Whitney提出了溶出速率方程,即Noyes-Whitney方程,dC/dt=K(Cs-C)这是溶出度测定的基本原理。1904年Nernet和Brunner将Fick扩散定律应用于Noyes-Whitney方程;②1950年~1980年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相关性研究:1951年Edwards对阿司匹林片进行了研究,并指出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溶出速率[1];Smolen等介绍了有关溶出与生物利用度曲线近似一致的概念[2],溶出度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检验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1967年美国处方集(NF)12版第二补充版最先介绍了缓释片与胶丸的溶出度试验。随后,1975年的英国药典1973年补充版、1981年第十改正日本药局方都收载了溶出度检测项目。1977年中国药典开始收载溶出度[3];③1980年~2000年溶出度逐渐成为研制和评价口服制剂质量的重要工具;④2000年~至今溶出度的研究拓展到生物药剂学领域。

溶出量的计算方法有三种:①吸收系数法;②对照品法;③自身对照法。在实际应用中,吸收系数法和对照品法是常用的两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当药物制剂中有的辅料有紫外吸收时,就会对溶出结果产生影响,使得结果偏高,有的竟会超过标示量的110%[4];另外,溶出度所需的对照品与含量测定项下所用的对照品不一定完全一致,含量测定项下应用的对照品,其标定通常采用HPLC法,而像抗生素类药中对照品则采用微生物法标化,与溶出度采用化学法测定之间有些差异,对测定结果将产生误差[5]。自身对照法是目前中国药典中抗生素类药物溶出度测定的独有测定方法,乙酰螺旋霉素最先采用该法[6],2000年版中国药典将抗生素品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几乎都改成自身对照法[7]。

2 溶出度自身对照法

自身对照法是取同批号的样品10片,研细,精密称取约相当于平均片重1片的重量,按标示量用溶出介质稀释到所需浓度,过滤,取续滤液作为自身对照溶液[6]。该法具有以下优点:①不需对照品或标准品即可快检验,非常适合企业、药品检验机构对药物质量的监督检验;②消除了药物辅料及复方制剂中其他成分对测定结果的干扰[8]。自身对照法目前主要应用于抗生素药物的测定,更是以其特有的优点在中国药典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2.1 在抗生素类药物检验中的应用 抗生素类药物中多组分抗生素的紫外吸收与效价关系难以确定,使得对照品可能与被测药物组分及组分比例不一致,使用对照品不能正确反映药物的溶出[9],自身对照法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难题,是一大创新,自身对照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避免出现溶出度有超出100%的不合理现象,谢元超等[10]建议头孢氨苄片的样品液和对照液采用同浓度、同步稀释的方法进行溶出度测定。孙国红等[11]在对阿莫西林胶囊溶出度研究中发现,阿莫西林的溶出度与自身对照液浓度有关,当自身对照液稀释初始浓度大于1.5 mg·L-1时,溶出度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浓度小于1.5 mg·L-1时,溶出度不随自身对照液浓度的变化,原因是当浓度过大时,主药溶解不完全,而辅料、滤膜等对阿莫西林有吸附作用。

自身对照法不仅适用于单一组分的药物制剂溶出度测定,对多组分的药物也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谢元超等[12]对多组分的麦白霉素片进行了溶出度研究发现原测定方法不合理,测得的溶出度均偏高,多数在110%以上。采用同批号的麦白霉素片作自身对照时,由于同批麦白霉素片的浓度与其紫外吸收值存在线性关系,可以有效排除辅料的干扰,这样测得的溶出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起到了控制溶出度质量的目的。头孢丙烯胶囊含有E和Z两种异构体,不同样品的组分不恒定,而对照品中每个组分的量不太可能与样品组成一致,张雷等[13]采用自身对照法测定头孢丙烯胶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刘谷欲等[14]以多组分的制霉菌素片为模型片,建立了制霉菌素片溶出度自身对照法的规范性方法,提出以0.2 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为溶出介质。杨开金利用自身对照法建立了吉他霉素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并针对药物的理化性质选出了合适的溶出介质[15]。

2.2 在复方制剂中的应用 自身对照法不需对照品,只需药物充分溶解后的浓度与吸收值成线性关系,就可以采用自身对照法,所以自身对照法也适用于复方、多组分的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的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溶出度检查采用对照品对照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法操作、计算均较繁琐,谢元超等[16]采用自身对照法测定溶出度,结果自身对照法更简便易行,能准确反映样品溶出情况。对于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溶出度测定,美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法分离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然后用对照品分别测定,谢元超等[17]采取了自身对照法,不需分离两成分,简便快速,能正确反应药物的质量。周希英等[18]测定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溶出度时发现胶囊的囊材可与药物之间发生交联作用,遇衍生化试剂时产生浑浊,影响测定结果,故需要在对照溶液中加入空胶囊溶解,以便克服样品液和对照液测定中存在的误差。

2.3 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 由于中药制剂的成分复杂,其制备多为传统工艺,手段较为原始,伪品掺假严重,中药制剂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药典》对于中药制剂的检查项目也仅局限于外观、鉴别、含量检查等。中药市场走向国际化并要被国际认可,就必须严格规范中药制剂的质量,指明作用效力,因此很有必要制定一套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随着中药质量控制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化学药品质量控制的理念与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得到了应用,溶出度测定也逐步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药制剂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存在相关性,而生物利用度研究耗时耗力,溶出度无疑成为控制中药质量的有力措施[19]。中药溶出度测定方法首选紫外分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9],其中自身对照法由于操作简单、省时,数据获取直接;可有效排除了制剂中辅料等因素的干扰,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药物的溶出情况;不需要购买对照品,无需流动相等试剂损耗,大大降低检验成本,节能环保,非常适合多组分的中药溶出度测定,也符合中药整体性的原则。何庆园等[20]选用同批号的舍尼通片作自身对照,消除了辅料和其他组分的干扰,建立了舍尼通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王淑梅等[21]以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为指标,以自身对照法测定复方丹参片的溶出度,能够作为其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阮健[22,23]以 0.1 mol·L-1盐酸为溶出介质,利用自身对照法对三黄片和牛黄解毒片分别进行溶出度试验,均能有效评定三黄片和牛黄解毒片的质量。韦娟[24]利用自身对照法对三个不同厂家的蒲地兰消炎片进行了溶出度研究,发现各厂家之间药品溶出度差异较大,自身对照法可用于评定中药制剂的溶出度质量。黄献[25]紫外扫描了不同厂家的芒果止咳片,发现吸收图谱基本一致,在259 nm均有吸收,这与该药的有效成分芒果苷的特征吸收峰一致,进而采用自身对照法对四个厂家的芒果止咳片进行溶出度比较,认为其建立的溶出度测定方法能够为该药的生产工艺改进以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莫志江等[26]以溶剂为空白,全波长扫描银杏叶片溶液,发现其在265 nm的吸收峰与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黄酮苷类的特征吸收峰基本相符,因此选用自身对照法建立了银杏叶片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认为其所建立的方法简单稳定、重现性好。

3 展望

针对中药制剂的特殊性,袁海龙还提出了基于化学分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固体制剂体外评价的管理新模式,认为国家药品审评部门应针对每一种中药固体制剂,参照化学药物的方法,公布溶出试验参数、标准“化学-生物”溶出谱、该制剂的溶出度试验质量标准等以供全国药品生产企业参照执行[16]。

由于不同厂家的生产工艺不同,中药制剂质量差异较大,有必要增加溶出度检查项目。自身对照法测定药物溶出度具有针对性强,能减少误差,消除干扰的优点,可以准确、方便、快捷的测定中药制剂溶出度,因此自身对照法具有很好的推动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存在不足和局限性,如当药物制剂本身含量不合格时,测得的溶出度可能是合格,使溶出度和含量没有直接关系,减少了质量评价各项目间的关联性;辅料有吸附作用影响药物溶出时,将影响溶出度结果等等[27],这些可以用其他方法补充和完善。

[1]Dokoumetzidis A,Macheras P.A century of dissolution research:from Noyes and Whitney to the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J].Int J Pharm,2006,321(1 -2):1-11.

[2]金建平.溶出度试验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6,10(9):699 -702.

[3]阳长明,侯世祥.药物溶出度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0,22(7):511 -515.

[4]王庆全,匡佩林,李绍吉.试论溶出度测定中的自身对照法[J].中国药师,2001,4(4):273 -274.

[5]王丽琴.药物溶出度及其测定方法的进展[J].天津药学,2002,14(5):32 -33.

[6]徐新军.浅谈自身对照法计算溶出度[J].华西药学杂志,2001,16(3):221 -223.

[7]俞永进.浅谈溶出度自身对照法的优劣[J].中国药事,2000,14(1):46.

[8]吴增绵.药物溶出度自身对照法应用的研究[J].黑龙江医学,2006,30(5):331 -332.

[9]姜雄平.中成药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的探讨[J].中国药品标准,2005,6(3):66 -67.

[10]谢元超,李军,刘琦,等.头孢氨苄片的溶出度测定[J].中国药品标准,2002,3(6):60 -61.

[11]孙国红,陈伟,刘虹.阿莫西林胶囊溶出度的测定中自身对照液的影响研究[J].中国药品标准,2004,5(5):25.

[12]谢元超,李军.麦白霉素片溶出度的测定[J].中国药事,1998,12(6):364 -365.

[13]张雷,谢元超,郭娜.头孢丙烯胶囊溶出度测定法研究[J].中国药品标准,2008,9(4):291 -292.

[14]刘谷欲,陈桂良.制霉素片溶出度的自身对照法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35(4):230 -231.

[15]杨开金.吉他霉素片溶出度测定的探讨[J].安徽医药,2007,11(6):524.

[16]谢元超,张雷,冷佳蔚,等.自身对照法测定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溶出度[J].齐鲁药事,2009,28(3):152-153.

[17]谢元超,李军.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溶出度的测定[J].山东医药工业,2003,22(4):9 -10.

[18]周希英,王洪明,韩吉福.关于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商榷[J].中国药事,2006,20(7):426-427.

[19]袁海龙.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研究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915-921.

[20]何庆园,缪宁梅.舍尼通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20(6):302 -304.

[21]王淑梅,张志清,樊德厚,等.复方丹参片溶出度测定[J].西北药学杂志,2000,15(4):165 -166.

[22]阮健,刘群,郝志巧.三黄片溶出度考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3):252.

[23]阮健,尹爱群,刘群.牛黄解毒片的溶出度考察[J].中国药师,2005,8(3):255 -256.

[24]韦娟.自身对照法测定蒲地蓝消炎片的溶出度[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9):119 -121.

[25]黄献.芒果止咳片的体外溶出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967 -968.

[26]莫志江,危华玲.银杏叶片的体外溶出度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2):137 -139.

[27]岳金莲.溶出度测定中对照品法与自身对照法的比较[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1,9(2):39 -40.

猜你喜欢
药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
漂白粉有效氯测定方法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4种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
建立A注射液中间体中肉桂酸含量测定方法
页岩气开发水基钻屑中含油率的测定方法研究
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引发的不良反应特征及解决措施分析
凝胶法二氧化硅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研究
凝胶法二氧化硅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研究
2017年第二批农药制剂企业延续核准备案名单
片剂生产中溶出度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