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

2012-08-15 00:42文/黄
中华魂 2012年17期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群众

文/黄 植

在近代,还没有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这样,同国家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诞生与进步,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本身就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年轻人会从这无字的书里感悟到人生应有的价值取向。

当我们徜徉在优美的燕园,瞻仰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时候,会看到这里铭刻着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革命英烈的名字:李大钊、邓中夏、黄日葵、范鸿劼、高君宇、何孟雄……他们是北大上空永不磨灭的璀璨群星,是北大历史的光荣与骄傲。我相信此时此刻,崇敬的心情一定会油然而生,心潮难平,浮想联翩;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会超越时空,叩问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

回溯90多年前,在北京大学汇集了多少奋发有为、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他们面对破碎的山河和苦难的人民,苦苦探求救国真理,为心中的“青春之中华”而奔走呼号。在沙滩红楼,在天安门广场,上演了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秘密集会建党,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或是英勇就义于敌人的绞刑架下,或是血洒疆场慷慨捐躯。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们的精神和事业是永恒的,是光照日月的。今天,我们会从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中,看到他们走过的足迹,理解他们无比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更会从中体会到他们的理想信念、革命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的洗礼,会有助于我们找准正确的人生定位,更好地从他们手里接过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接力棒,弘扬北大的优良传统。

是的,任何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和事业是不会因岁月而流逝的,人类正是继承这些优秀的基因而发展起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妨深入探讨革命先烈们的精神力量所在,也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具有共性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青年仍然是富有教益和启示意义的。

首先,在他们身上都有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并把爱国主义的理想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结合起来,这形成了北大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是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是对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山川和人民的真挚的情感,是对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自豪和眷恋。它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扎在中国久远的历史土壤之中,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友爱相处的凝聚力量,使整个中华民族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亲密团结的统一整体,对我们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爱国主义又是一种理性的要求,体现着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它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自强不息,成为一个勤劳刻苦、酷爱自由和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爱国情怀,但其共同的一点,就是表现为:心系国家安危,情牵黎民百姓。这种爱国意识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整体认同感,有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愫,有无以为国,何以家为的先国后家、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行为准则。这种源远流长的悟性和意识凝聚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铸造了后世无数志士仁人的崇高抱负和追求。到了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民族入侵,备受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成为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如果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为之动容,就会被视为不忠;一个人如果读了李密的《陈情表》而不为之动情,就会被视为不孝。现在我们应该加上一句:一个人如果读了中国近代史而无动于衷,依然麻木不仁,就很难说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北大的先进分子正是继承了这种爱国主义的传统,并开始了对国家命运新的探索。在近代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主义理想,一开始是寄托在向西方学习,通过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的;但在资本—帝国主义己经牢牢控制了中国的情势下,近代中国已经失去了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机缘,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历史需要新的发展,新的超越。“五四”时期北大先进分子的探索,就反映了这个历史发展的新需要。如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他所热烈追求的民主政治也是西方的“代议制度”,希望通过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国方案改变中国的面貌。李大钊在政治上对这种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不能不使他感到彷徨、失望以至悲观。他为自己的理想王国梦幻的破灭而感慨:“一代声华空醉梦,十年潦倒剩穷愁。”这时,李大钊经过深沉的观察和思考,发出了“另外创造一种新生活”的呼声,这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它也将由历史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回答。到了十月革命之后,他们的目光才开始从欧美转向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这正是北大爱国进步传统的历史发展的内涵,也正是这个转变,把中国革命引向了新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其次,深切体察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与力量,自觉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敢或不屑发动和依靠群众,曾是中国先进分子的一个致命弱点。而当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迅速提高了对人民群众的认识,热情讴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中表现出来的群众运动的伟大力量,指出今后人类发展的前景必将是“劳工的世界”。李大钊要求知识分子要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创造新的革命力量。他痛切教导青年说:现在社会大多数劳动的人都被少数不劳动的人掠夺一空,因而最苦痛最悲惨的人就是这些劳动的人,“所以我们要打起精神来,寻着那苦痛悲惨的声音走。我们要晓得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要想解脱他们的苦痛,应该用什么方法?然后把他们提醒,大家一起消灭这苦痛的原因。”实际上指明了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实际的革命斗争。同时他要求知识分子在深入工农群众的过程中,还要努力改造自己。李大钊号召知识青年在工农群众中要采取 “尊劳主义”, “一锄一犁的作那辛苦农民的伴侣”,和工农群众融为一体, “吸烟休息的时间,田间篱下的场所,都有我们开发他们,慰安他们的机会”。他认为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应该是 “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而 “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这就是说,革命知识分子必须是忠于人民,献身于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的。在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下,一代知识分子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脱下学生装,穿上短衣衫”,进工棚,下矿井,到田间地头。他们开始深入到丰台、长辛店等地农村工厂活动,同工农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工作,代表了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先进分子活动的方向。

再者,努力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早的一个基地,李大钊是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大1920年3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在北大活动时间前后达七八年之久,它对于在校内外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和组织青年学生参加实际革命运动,以及促进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研究会规定每星期六晚举行一次讨论会,每月举行一次演讲会。他们还积极设法从国内外搜集、采购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献,并组建了一个供会员和非会员借阅的藏书室,并给它取名为 “亢慕义斋” (为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译音)。据回忆: “‘亢慕义斋’,既是图书室又是翻译室,还做学会办公室。室内墙壁正中挂有马克思像,像的两边贴有一副对联: ‘出研究室入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还有两个口号: ‘不破不立,不立不破’,四壁贴有革命诗歌、箴言、格言等,气氛庄严热烈。”至今北大图书馆中还珍藏有一本1920年9月再版的《共产党宣言》和8本盖有 “亢慕义斋图书”印章的德文共产主义文献。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使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情景。当时,许多进步分子正是在北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正如毛泽东后来所回忆: “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他的第二次北京之行,己能从北大等处直接读到若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社会主义文献,对于他的世界观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他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大体上反映了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确立自己信仰的心路历程。正是在李大钊的倡导和培育下,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北京大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正是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鲜血,缔造了今天的新中国。我们会从他们的身上理解人生、理解人生价值的应有取向。马克思主义所展示的崇高理想,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摆脱了利己主义的羁绊,“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每个人应当成为 “为人类的进步而真诚地献出自己力量的人”。(恩格斯语)有高尚的人生价值目标的人,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全人类解放事业的人,具有精神解放的社会意义。这种崇高的理想,能使人高屋建瓴地审视社会与人生,自觉地树立科学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方法和途径,在集体奋斗中追求卓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进取精神;它会使人志存高远,有远大而崇高的奋斗目标,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它使人无私利之心,有助人之真诚,能够形成有助于人才成长的融洽互助的友爱集体,在集体的事业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奉献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未来。今天大学生的成才环境已非过去可比,但也还存在种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希望能引起年轻朋友的警觉。现实中存在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庸俗化倾向,造成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毒化了社会风气。这些现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甚者,有的“学者”竟要青年“拒绝崇高”,“告别革命”,远离主旋律,甚至连“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成了他们嘲弄和批判的对象。其实,亵渎人的美好而神圣的感情,只能说明亵渎者心理的阴暗,但这种裹着时尚辞藻的污染物会在青年中产生迷惑和欺骗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严重注意的。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深信,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定会拒绝卑下,追求崇高,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前进的动力,使自己无愧于前辈,无愧于革命先烈。

猜你喜欢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群众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李大钊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