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访·截访·下访

2012-08-15 00:51张崇明
支部建设 2012年30期
关键词:崇明领导干部

张崇明

接访·截访·下访

张崇明

群众有困难、有问题在基层干部那里一时得不到解决和处理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上访的形式,想找到更高一级的领导或部门反映一下问题、表达一下诉求。眼下,对待群众上访,有着三种不同的做法。

一种做法是接访。接访,从字面上看,是伸出手来欢迎群众上访。接访这种做法是接待群众上访,比较善意,比较亲和,比较温情。像一些地方开展的“信访接待日”,乃至“公开大接访”等活动,就是认真接待群众来访的好形式。

另一种做法是截访。截访,从字面上看,是拦截群众上访。截访这种做法比较被动,比较粗暴,比较恶劣。有的地方对上访者层层设卡、处处拦截;有的地方限制上访者人身自由并押送返乡,甚至以暴力手段对待上访者。

还有一种做法是下访。下访,从字面上看,是直接下到底层进行访问。下访这种做法比较积极,比较主动,比较有效。现实中,有不少领导干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需于民,倾听民声,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随时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笔者认为,这三种不同的做法,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接访是“疏”。“大接访”也好,“信访接待日”也罢,通过面对面接触、零距离对话,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得到密切、联系得到紧密。接访的领导可以听到基层群众的呼声,了解基层群众的实情;上访的群众也可以直接听到有关领导对他们上访所提问题的解释,并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

截访是“堵”。设卡也好,拦截也罢,一些地方的领导运用公权对公民上访行为进行拦截、控制,实属不当。在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眼中,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者,成了麻烦和刺头的代名词,非但没有为上访者分忧解难的意识,而且将“接访”部门变成了“截访”机构,“上访”不予理会,“截访”却不惜血本。结果导致群众积怨难申,干群关系更加紧张,社会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下访是“防”。主动“下访”,如同治未病。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仅有接访还是不够的,因为接访接到的是工作的“尾巴”,解决的是“陈年旧账”。这样不但成本高,而且难度大。领导干部主动下访更为重要,能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信访人的真实情况,既节约了上访人的上访成本,又能在当地对上访的原因、事件和知情人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接访、截访还是下访,各级领导需要认真思考。

猜你喜欢
崇明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冬日时节必吃哪5道地道崇明菜?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Adiary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