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的建立与恢复

2012-08-15 00:51王建柱
支部建设 2012年33期
关键词:中组部中纪委陈云

王建柱

中纪委的建立与恢复

王建柱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重新恢复了在“文革”中被废除的党的监督机构,成立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面对各方面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陈云以老一辈革命家的宏大气魄,领导恢复重建后的中央纪委,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78年,中纪委在拨乱反正中恢复与成立

在北京众多的党政机关中,有一些单位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挂标牌,平安里西大街41号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整个大院被4米多高、1米多厚的灰色砖墙包围着。虽然没设军事禁区的标志,却由部队负责警卫。这里便是负责查办党政高级官员腐败案件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即“中纪委”。

中纪委的前身为中央监察委员会,最初是在中南海办公,“文革”中被取消。1978年中纪委重建并恢复。中共十七大前夕,一向给人神秘印象的中纪委,向美联社、路透社、新华社等20余家中外重要媒体开放,由此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中纪委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成立

中纪委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大会在选举产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同时,还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设立党内监督机构。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不是执政党,党面临的腐败风险并不大,党的监督领导机关的中心任务是保证和执行党的纪律。

而从成为执政党的第一天起,党内可能出现腐败的风险便增大了,反腐倡廉便成为了党内监督工作的重心。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党中央就针对新的形势,决定在全党正式成立党内监督机构,并更名为纪律检查委员会。朱德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在朱德的领导下,中纪委掀起了第一次反腐高潮。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查办了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有效地震慑了党内腐败分子,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秩序,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选举产生了新的监督机构,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监察委员会,董必武任监察委员会书记,刘澜涛、谭政、王从吾、钱瑛、刘锡五任副书记。

1956年9月,召开了党的“八大”。在“八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董必武担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刘澜涛、肖华、王从吾、钱瑛、刘锡五、张云逸任副书记。中央监察委员会还设立了由13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党章对监察委员会的职能和任务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任务是: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于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诉和申诉。”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这一决定对加强党的监察工作,更好地发挥监察机构职能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党的各级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取消了党的监察机关的条款,彻底废止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恢复中纪委是拨乱反正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在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虽然还来不及设置专门的党内监督机构,但是在党章“党的组织制度”一章中写上了“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日后条件成熟时设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提供了党内的法定依据。

1978年10月下旬,中组部向中央提出了关于中纪委组成人员候选人名单的报告。这份报告中候选人名单共88人,包括书记、副书记14人,常委17人,委员57人。这份名单,在人员配置上考虑得较为周全,从年龄结构上看,大多数是党龄较长、年龄较大而仍能够工作的同志,也有二十几名年富力强的中年同志。在民族构成上,有7位少数民族的同志。在性别上,女委员占了10人。中组部在其提供的这份名单中还多配备了一些专职委员,占委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12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将这份候选人名单批交给中央工作会议,请到会同志分别征求候选人所在单位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2月16日,中组部再次向中央报告,提出了增补和调换的意见。经过增补和调换后的候选人名单增加至99人,包括书记、副书记15人,常委23人,委员61人。女同志增加到12人。中央政治局在对候选人名单又进行了调整后,才提交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此时,候选人又增加了一人,一共100人。22日,100名候选人全部当选。新一届中纪委领导成员的人数是我党自有纪检机构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

陈云对中纪委的组成人选倾注了巨大心血

陈云同志与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有着不解的情缘。1933年中央党务委员会成立时,陈云就是党务委员会的委员。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在延安担任过中央组部部长,那时,陈云就经常过问和处理一些有关党的纪律检查的工作。

1978年11月30日,中组部曾就中纪委组成人选征求过陈云的意见,并根据陈云的意见,对候选人名单进行了调整。

在当选的100名中央纪委委员中,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除第一书记陈云同志外,还有第二书记邓颖超,第三书记胡耀邦,常务书记黄克诚,第一副书记王鹤寿。副书记中,还有王从吾、章蕴及建国后担任过中组部常务副部长的张启龙等老同志。在常委和委员中,还有文革前即为中监委常委的帅孟奇、李之琏等同志。这么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出生入死经受了各种考验的老同志进入中纪委领导层,在党的纪律检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中纪委委员名单中,还有几个当时人们并不熟悉的中青年干部,他们都是在文革命中与“四人帮”做过坚决斗争的人物。这也是按照陈云的要求精心挑选的。时年46岁的刘丽英是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她在与“四人帮”在沈阳市公安局的代理人做坚决斗争时,遭到残酷迫害。1979年1月1日,正在住院治疗的刘丽英,接到了当选为中纪委委员的通知。她第二天就办理了出院手续并于当天乘火车赶赴北京。此外还有编印《天安门诗抄》的主要负责人注文风,时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

成立初期工作异常艰巨

新的中纪委成立之初,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突出的严重问题是冤案遍地,积案如山。这些冤案中,不仅有“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而且有“文化大革命”以前积压的,当然,以“文革”中的为多。原中央专案组在“文革”中就先后关押和“监护”干部上千人,受审查的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及省、市、自治区副省级(包括军队中相当这一级的干部)以上干部200多人,包括八届政治局委员10人,中央书记处成员10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71人(不包括省市审查的),国务院副总理7人。许多干部在狱中或“监护”中遭受过非人的折磨,甚至被迫害致死。那期间,各地向中纪委反映情况的来信像雪片般飞来,公安部门转来的信件都是用麻袋装运。截至1979年1月,中纪委收到控诉信、申诉信、建议信就达6000多件,有些信甚至长达几百页。面对这些沉沉积案,陈云态度很坚决,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强调,必须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把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中去考察,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在他的指导下,中纪委第一次全会提出:“冤案、错案、假案一经发现,就要坚决纠正。”

当时,由于中纪委刚刚组建,专门办理信访的机构尚未完善,经与中组部协商,从1979年1月起,暂由中组部办公厅指定几名同志和中纪委两位同志负责专门办理写给中纪委的来信。那时因为人手紧,信件又多,无法一一回复,只能处理一些重要信件。这种情况下,中纪委加快了选人调人的工作。王鹤寿和张启龙会同中组部开始着手选调中纪委的工作干部。从1979年初开始,从中央机关80多个部、委、局和解放军各总部、军兵种机关,从及北京市机关推荐的干部名单中选借、选调。一些参加中纪委第一次全会的委员也被要求留在中纪委工作。1月26日,中纪委通过了《关于工作任务、职权范围、机构设置的规定》。根据规定,中纪委当时设置了办公厅、研究室、纪律检查室、案件审理室、来信来访室几个办事机构。中纪委最初设立了三个案件审理组,由王鹤寿负总责。一组负责审查林彪案,由中纪委副书记刘顺元负责。二组负责审查江青集团案,由中纪委副书记张启龙负责。三组负责审查康生、谢富治案,由中纪委副书记章蕴负责。那时,由于成立初期,中纪委还没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地点,于是便与中组部同在一个楼里办公。中纪委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起步的。

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刘少奇冤案是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案,陈云很重视这一冤案的平反工作。1979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复查刘少奇一案。复查工作由陈云主持的中纪委和胡耀邦主持的中组部共同负责。

在陈云的指导下,专案复查组从给刘少奇戴的“叛徒、内奸、工贼”这三顶大帽子着手,到各地广泛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经过10个月的日夜奋战,最终写出了刘少奇专案复查报告。这个报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和修改,就成了1980年2月29日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会的前一天,陈云专程从杭州赶了回来,在追悼会上,他紧紧握住王光美及刘少奇家人的手,没有说话,他的眼睛湿润了。

对于瞿秋白一案的平反,陈云也费了很大心血。正是在陈云的关注和推动下,中央纪委成立了瞿秋白的专案复查组。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报告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指出:“瞿秋白同志被国民党逮捕后,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勇气概。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对瞿秋白同志所作的历史评价,是正确的。‘文化大革命’中,把瞿秋白诬蔑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应当为瞿秋白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瞿秋白的妹妹瞿轶群谈及此事,十分感谢党组织和陈云等老同志对复查工作的重视和关心,说:“我死也瞑目了。”

潘汉年一案也是在陈云的关心和过问下得到平反昭雪的。1979年10月,陈云给当时的党中央秘书长胡耀邦写了一封信,郑重提出潘汉年一案需要重新审查。1980年12月23日,陈云委托秘书给公安部打电话,要求公安部迅速整理出一份有关潘汉年一案处理过程的梗概材料,送往中央纪委。1981年3月1日,陈云致信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等,提出:他收集了一些公安部的材料和与潘汉年同案人的材料,并无潘汉年投敌的确证。现在所有与潘案有关的人都已平反,建议中央对潘案正式予以复查。一个月后,中纪委正式成立潘汉年案件复查组,一个沉冤多年的案子就这样被揭开了。一年多以后,复查组写出了复查报告。在审查复查报告的时候,陈云仔细看了几遍,逐字逐句进行推敲。1982年8月,沉冤近30年的潘汉年终获平反昭雪。

在陈云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持续了3年时间,截至1982年底,全国平反、纠正了大约300万人的冤假错案,给40多万名党员恢复了党籍,给12万多名党员撤销了原给予的处分,解脱了数以千万计的无故遭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党的十二大审查通过的中纪委向十二大的工作报告,高度评价了平反冤假错案这项工作。

抽调精兵强将审理“两案”

1978年12月,新的中央纪委成立之时,中央就决定将重新审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案(简称“两案”)的任务交给中纪委。在陈云的领导下,成立了由中纪委牵头,中组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公安部、高检、最高法院参加的中央“两案”审理办公室。

陈云和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对“两案”审理工作不仅重视,而且适时给予具体指导。陈云指示:“必须实事求是,查清事实,核实材料,再处理问题,并和本人见面。”这是陈云的一贯思想。“两案”办的同志严格按照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中纪委的要求开展工作。在陈云的力促下,原中央专案一、二、三办移交了所有材料。“两案”办的同志对于接收材料非常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参加审理定案的人员,分地区按人头审阅这些材料,一边看一边研究,或者看一段,集中时间分析讨论一段,看哪些是有疑问要核实的,哪些是不实的,甚至是诬陷的材料。在中央“两案”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中纪委与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公检法等部门协同作战,参加“两案”审理的同志,依照中央确定的审理方针,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审理查清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触犯刑律的犯罪事实。1981年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和地方法庭、军事法庭,根据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条款,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案主犯作出了刑事判决。

猜你喜欢
中组部中纪委陈云
欢迎关注中组部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作”微信公众号
中组部、人社部调研组到福建省开展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工作调研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被中纪委报告点名的4个事件
中组部划拨1.808亿元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中纪委“打虎拍蝇”半年擒四虎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