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2012-08-15 00:45许月明
党史文苑 2012年8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我军

许月明

(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1]P847抗战时期,在毛泽东建设一支有文化的人民军队的思想指导下,人民军队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对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高度重视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这一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官兵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和先进性的表现。“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2]P1011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主要成员是工农群众,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很低,这给部队的教育训练和官兵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受文化水准普遍低下的影响,广大官兵无法更好的学习、接受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无法满足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教育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为此,党和军队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采取院校教育同部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官兵进行文化教育。学校是以教学为主、教授知识、提高官兵水平的主阵地。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由毛泽东亲自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各根据地建立了抗大分校。抗大的教学内容,在政治上主要以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主,在军事上则授以持久战的战略战术,为革命培养了大量具有马列主义基础、忠于人民和革命解放事业的军队指战员。除此之外,延安还创办了其他层次不同的指挥与专业技术学校。如1937年4月成立的第一所培养兵种干部的摩托车学校,专门培养坦克、装甲、汽车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院校教育与部队教育相结合,是这一时期人民军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色。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不久,总政治部就发出指示,对文化教育提出要求。八路军团以上政治机关开办短期训练班,野战政治部专门提出了针对部队战士的为期一年的教育计划。计划规定战士在受教育一年后必须达到识字1000的水平,之后由各方面军政治部负责检查。同时还具体规定了战士们必须学的课程,如近代简史、救国的国内政策与前途、粗浅的国际知识、政治常识,中国地理、自然科学、算术等也是战士们的必修课。新四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教导总队,部署和开展教学等相关活动。每个团以上机关都设有大、中、小学各种层次的全日制学校,还开设适合战争需要和战争环境的各类专业、业余学校。由于党和军队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倡导,全军上下学文化知识、学政治理论、学军事技术蔚然成风,人民军队的文化素质、专业水平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为部队进行政治工作、执行军事任务提供精神保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适合军队特点的部队文艺政策,对部队的文艺工作作出了专门指示,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1941年1月,总政治部、中央文委发出 《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指出:“部队文艺工作,是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因其不仅在于能够帮助部队的政治教育与宣传鼓动,调节部队生活,提高部队战斗情绪,而且是密切部队与群众联系及扩大我军影响的有力工具。”[3]P9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共中央一再强调,军队的党组织必须重视部队文艺工作,很好地掌握并利用这一武器。根据中央的指示,人民军队把文艺工作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文艺创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产生了大量反映革命主题和时代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一时期,文艺工作始终作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蓬勃开展,在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宣传我军抗日主张、团结友军、鼓舞部队士气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人民军队的精神品质。

3.繁荣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拓宽宣传工作阵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新闻出版机构是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的喉舌,是党在抗战时期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生力军。194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指出“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作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 ,要求军队政治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宣传、出版、教育事业。根据这一指示精神,人民军队积极创办报刊杂志、设立图书馆资料室、成立书店、建立印刷厂等。部队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容,方便了对于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宣传,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文化水平。

二、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是在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政治为核心,秉着“为战争服务”的理念,通过全军将士的伟大实践而展开和推进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军队文化建设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1.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扬时代主旋律。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在文化实践上坚持对广大军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宣传抗日、团结、民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此来推动人民军队的各项建设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一时期的军队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坚持高扬时代主旋律,为政治工作服务,将对广大军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当时,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抗日”“救国”两大时代主题,以抗日救亡运动为核心而展开。无论是开展文化教育、扩大文化宣传,还是繁荣文学艺术,都是以鼓舞军民、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武装抗日斗争为目的。“我们做文章、画图画、演戏、唱歌,都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闻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5]P348。 在党的领导下,以“一切为抗日”为原则,以“抗敌御侮”为目标,部队文化工作者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时代主题、满足部队建设需要的先进军事文化。这不仅卓有成效地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抗战文化的发展,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2.始终坚持文化抗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文化存亡的文化战争。严酷的战争现实以及激烈的反抗日本奴役的文化战,要求人民军队的文化运动必须具备无与伦比的战斗精神,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一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根据部队特点,创立部队作风,将革命的文化与革命的实践紧密结合,挥出了“文化抗战”的铁拳。部队文艺工作者们用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把民族战争中一切现实生活(民众及将士们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日寇、汉奸、投降分子、顽固分子的阴谋诡计,等等)反映出来,发展文化抗战。在敌后斗争形势下,我军指战员时刻面临着牺牲的危险,需要强烈的精神慰藉与情感激励,部队文化工作必须形成坚挺的支撑力量,激励指战员顽强战斗、杀敌立功。为此,这一时期的军队文化工作紧紧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比如,“许多文艺家肩着他的巨笔,跟随着前线的将士,英勇地参加了浴血的苦斗。无数的通讯、无数的报告文学,把战士的英雄的姿影,把炮火下的地区的惨象,把无数千万受难同胞,无数千万救亡队伍的面影,深深地印入了全民大众的胸臆,鼓起了大众舍身杀敌的勇气,加强了大众最后胜利的信心……他们的墨水像凝固力最强大的胶液,把一切不能团结的紧紧团结起来,帮助着这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6]

3.始终强调通俗化、大众化的普及性要求。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始终强调 “通俗化”和 “大众化”的普及性要求,强调群众 “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征,从而实现 “为工农兵服务”和 “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党和部队的文化工作者,不仅要熟悉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他们的感情,还要勇敢地置身于他们之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创造出真正大众性的抗战文化。为了贯彻落实军队文化建设 “通俗化” “大众化”的要求,响应军队文化工作要 “面向士兵,到部队去”的号召,部队专业文艺团体普遍深入到基层部队,大力提倡 “为兵服务”,主张 “写兵、演兵和给兵演”,并始终将其创作、演出与战斗生活紧密结合,坚持艺术审美理想,忠实于生活实践,追求艺术真实,遵循从战斗实践生活中来,到实践生活中去的创作原则,创作了大量为部队指战员及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三、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建设,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新时期我军的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人民军队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应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军队文化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反过来说,军队文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我军作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自诞生之日起就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战斗集体,从来就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军队先进文化建设走在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列,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抗战时期,在根据地文化建设中,军队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充分表现了人民军队觉悟高、素质好、听指挥、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人民军队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也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直接参照系。在根据地文化建设中,“军民共建”这一模式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要继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作出新贡献,继续担当起播种者和排头兵的重任。

2.根据时代要求和部队中心工作推进军队文化建设。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日”“救国”成为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主要任务和时代主题。抗战时期的军队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抗日”“救国”时代主题,宣传科学,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抗战时期军队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我军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我军历史上,每一重要历史时期都会出现新使命新任务,军队文化建设应该始终牢记宗旨和使命,体现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具体到当前,我军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我军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着眼点,以保持我军高度团结统一为重要着力点,以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3.军队文化建设必须紧贴部队实际,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抗战时期,人民军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内容的多样性,并把这些多样性的文化建设内容与广大官兵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前面论及的加强文化教育与培训、创办报刊杂志、繁荣文学艺术等等。这些内容广泛的文化建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英勇抗日的斗志,也改变了根据地人民的精神面貌。人民军队开创的这种文化建设模式,对于今天我军文化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即新时期军队文化建设内容也必须做到多样化。只有做到文化建设内容的多样化,才能真正开创 “百花齐放”的局面,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官兵的精神生活,提高不同层次官兵的文化品位,也才能使文化建设有效地支持军队其他各项建设。在形式上,我军文化建设充分发掘和利用官兵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驱除日本出中国的主张通过人们熟悉的艺术形式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以此焕发出他们参与战争、支援战争的热情与动力。新时期军队文化工作也应紧贴部队使命任务和官兵精神文化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加强军队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军队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2]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采.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编(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N].新华日报,1938—3—27.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我军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人民军队忠于党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校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的组建和作用
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