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重生
——开启新生活的礼赞

2012-08-15 00:47尹建权刘玮鸿
民生周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舟曲县舟曲泥石流

□ 本刊记者 尹建权 刘玮鸿

舟曲重生
——开启新生活的礼赞

□ 本刊记者 尹建权 刘玮鸿

舟曲泥石流追思园里,人们用手抚摸在泥石流中失去生命的亲人的名字。

在辽阔的陇原大地上,甘肃之南轻轻一弯,变成了一只扬起风帆的船——舟曲。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区,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2个镇,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47万人,其中藏族4.4万人,占32.78%。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宁静安逸,享有“藏乡江南”的美称。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2010年8月7日22时许,舟曲宁谧的天幕突然被划破,一场暴洪泥石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这场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突袭舟曲,给大地留下了巨大伤痛。当泥石洪流从三眼峪、罗家峪咆哮而出,一千多鲜活的生命骤然消逝,无数财产顷刻破灭,触目惊心,前所未有。不到半个月,已有1254人在灾害中失去生命,490人生死不明。

时至今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已经过去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舟曲人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用自信、爱心、坚强与微笑,将一个崭新的舟曲从泥浆中拖曳而起。新年将至,舟曲的父老乡亲,你们过得好吗?年货备足了吗?凛凛寒冬,记者再一次来到这座让全国人民牵挂的泉城舟曲,站在曾经被泥石流侵袭过的沙土堆里,见证着这座城池的全新蜕变,与当地军民回到战天斗地的日日夜夜里……

“这一天,我真正实现了军人价值”

“看到这个排洪道,心里踏实多了。”说话的人叫杨红(化名),月圆村人,是舟曲一中高三文科七班的学生。她的爸爸、妈妈、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都在泥石流中不幸遇难,她本人因在陇南武都的一家学校寄宿学习 ,才得以幸免。

在杨红及村民的陪同下,记者沿着工程车辆往来的土路一路向北,来到了追思园。追思园位于泥石流冲击带中心——月圆村原址之上,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纪念公园的三园之一。根据村民的意愿,为了让逝者安息,追思园的修建没有破土挖掘,而是采取了垫土施工。

沿着园前的88步台阶拾级而上,纪念墙和纪念碑便映入眼帘。纪念碑高8.8米,正面刻着“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碑”字样,寓意灾害发生于8月8日,其背面则刻有祭文。纪念墙为圆弧状,半绕纪念碑,长22.85米,高2.1米,上面镌刻着所有遇难者和失踪者的姓名。

而这些名字,将永远刻在军官李中柱的记忆深处。作为首批进入舟曲进行紧急救援的队伍,甘肃公安边防总队舟曲救灾先遣队连续开展了16个小时的救援行动。救援中,先遣队的李中柱军官奋力营救,根本顾不得接通妻子从兰州打来的33个电话,更为巧合的是,这一天还是他33岁的生日……

那是8月9日下午,李中柱所在的先遣队从早上6点30分就开始挖淤泥、刨地,以实施救人。当时,路基已被泥石流冲毁,车辆无法前行,李中柱和战友们携带铁锹、十字镐等救援工具徒步近7公里,最终抵达受灾最严重的月圆村,开始寻找淤泥之下的生命迹象。

一阵阵微弱的呼吸声从缝隙中传来,战士们开始顺着出声的地方挖掘。挖到一半的时候,为了避免铁锹等工具伤到被困者,他们便跪下来用手刨……几个小时下来,鲜血从战士们的膝盖和手掌流出,血迹混着汗水湿透了军装……遗憾的是,救出的被困者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那个时侯,大家只想着救人,根本就没感觉到疼!”李中柱说。据李中柱回忆,2010年8月8日是个周日,因为李中柱经常要值班备勤,全家人已经很久没有一起吃过饭了。他计划早起买菜给妻儿做顿好吃的,可刚出门,就接到单位的紧急命令:奔赴舟曲!

李中柱来不及给妻子打一个电话,便跟着大部队急驰而去。抵达月圆村后,他被眼前的灾情惊呆了:泥石流所到之处都被厚厚的淤泥覆盖了,那些死里逃生的人们满面泪水守在残垣断壁之间那湿漉漉的泥石滩上……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顶着炽热的阳光,跳入没膝的泥浆,奋力地刨着,挖着,指头破了,指甲劈了,也浑然不知,一心要将被困的群众救出。

当他看到妻子打来的33个未接电话时,才想起自己还没给妻子报个平安,于是他赶忙拨通了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妻子已哽咽得说不出话,三岁的儿子夺过电话甜甜地说:“爸爸,生日快乐,我和妈妈等你回来吃蛋糕!”对于李中柱来说,那天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一个生日,“因为这一天我真正实现了一名军人的价值。”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在舟曲,自救与互助已然成为灾区的“主色调”。在那段抢险救援的日子,舟曲百姓为救援队伍送菜、送面,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在灾后重建中,这种感动仍在延续。为方便建设者就医,峰迭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专门在工地附近设立了医疗室;春场村的一些村民还经常会将自家种的蔬菜免费送给附近的工人……

舟曲县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再加之降雨不断,新的地质灾害仍有可能发生。因此,救援指挥部号召外界志愿者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救援,但在受灾现场,志愿者的身影仍随处可见,他们大多是来自舟曲本地的中学生、小学生,甚至还有尚未入小学的孩子。

8岁女孩王永霞算得上是舟曲灾区最小的志愿者了。她与三个小姐妹——15岁的严喜芸、13岁的王霞、12岁的王婷婷在县城边上的一条公路旁给过往的灾民、救援者倒水喝。

每天早晨7点多,小姑娘们就开始出发,一直到下午7点收工。3天内,她们背了20多趟水,每趟往返都要40分钟。

在舟曲三中、一中的灾民安置点,在舟曲的大街小巷,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们在灾难面前仿佛一夜间长大,与大人们一起搬运救灾物资、清扫垃圾。他们的手上都系有红丝带,成为了灾区的一道风景线。

“我力气小,不能扛水,但能扛方便面,可以干其它的轻活……”在三中灾民生活安置点的志愿者招募站,12岁的李涛因年龄太小而被婉拒,却仍在努力争取。

在舟曲县青年志愿者招募站,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报名。灾难发生后,每天都有大量的救灾物资运到舟曲,由于城区道路无法通行,这些物资只能靠人背肩扛送到灾区。志愿者招募站的负责人介绍说,在泥石流发生当天,县团委就开始组织招募青年志愿者,短短3天时间就召集志愿者近700名。

8月13日上午,20岁的志愿者袁雅晕倒在运送物资的路上,被人送进了舟曲人民医院。

袁雅的家在舟曲北关村,泥石流来袭时,一家5口幸运逃脱,但她的很多乡亲、老师、同学却被洪水卷走。9日上午,袁雅拉上妹妹袁莉报名成为了志愿者。袁莉被安排打扫卫生,袁雅被派往距离县城2公里外的一个物资转运点搬运物资。袁雅整天不说话,只是一趟一趟地搬运物资。搬运一趟物资至少需要40分钟,每天要跑10多趟,袁雅的脚底磨起了泡,但她并不肯休息,别人一趟搬一件,她就搬两件,别人休息了,她又奔向物资转运点。

一个身高不过一米的小男孩韩博也成为了“编外”志愿者。小家伙每天推着小车将两桶水送到某防化团炊事班,每次都要经过舟曲一中门前的斜坡,小家伙推不动,只得一桶桶往上搬。5斤重的水桶,韩博搬得很吃力,他使劲拽着水桶,身子往另一边倾斜,最后不得不用一条腿顶着桶底,一晃一晃往上挪。

战士们每次看见韩博都会劝他不要再送水了,可小家伙就是不听。这个内向的孩子不敢去报名参加志愿者,只是自己找了块红绸子系在腕上,然后不声不响地去帮助别人。

随后,越来越多的舟曲人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这场抗洪救灾的斗争。

失去亲人的杨红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每天搬运、发放物资,在忙碌中冲刷对亲人的思念。当她看到许多和她有同样遭遇的志愿者为家乡人服务的时候,她便下决心要重新振作起来,建设家乡舟曲。

2010年9月初,根据教育部门的安排,杨红被安置到兰州借读,继续完成高中学业。根据《舟曲灾区高中学生异地借读安置工作方案》,为保证学生秋季如期开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舟曲一中3000余名高中生前往兰州、定西等地就读。同时,来自受损的两所小学的3600多名学生被集中安排到县一中上课。

杨红说,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关心照顾,像亲人一样。她很快便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并将悲痛化作动力,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能回到家乡参加高考,心里很高兴。”2011年5月26日,杨红和其他867名同学一起返回家乡,参加了灾后的首场高考。

灾后10个月后回到家乡,杨红说,她和同学们都很惊喜,惊喜灾后重建的步伐之快,惊喜灾后舟曲面貌的重大改观。更让他们暖心的是来自社会各界给予他们的关心,这些关心给了他们动力,使他们有信心去面对高考。

谈及灾后的感受,杨红用得最多的词便是“感恩”。杨红说,她也曾几近绝望,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然而,杨红又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她知道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考上大学。她会努力,会让在天国的父母、亲人看到她的坚强和乐观。

“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让月圆村真的像圆月一样升起来。”杨红说,她会选择法律专业,毕业后回到舟曲,还住在月圆村,来继续父亲未完成的工作和心愿。

在灾难过去一年后,当时受灾最为严重的舟曲县月圆村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团结互助、生产自救,正在经历一场重生。“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这一条悬挂在南门口的横幅,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盛开的向阳花”

见到小扎西时,他的妈妈杨闹吉正把一块生日蛋糕喂进他嘴里,泪水在眼中打转,嘴角却挂着幸福的微笑。

“小扎西,你一岁了!”小扎西甜甜地抿着妈妈喂进嘴里的蛋糕,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小脸上露出一抹憨笑。

小扎西出生于2010年8月8日,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出生的第一批宝宝之一。因为出生时间的关系,班玛扎西和其他同日出生的宝宝被称为“泥石流宝宝”。

班玛扎西的家位于距离城区数十公里的舟曲县曲瓦乡。2010年8月7日,小扎西的爸爸陪伴即将临产的妻子来到县城医院检查。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冲走了爸爸。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妈妈得救了,小班玛扎西也顺利出生。大人们给这个刚刚降生的藏族宝宝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班玛扎西。

妈妈说,“班玛”在藏语里有“盛开的向阳花”之意,“扎西”则是吉祥的意思。大灾中出生,却带着向阳花的美好与吉祥,大人们用这样一个名字,寄托了所有祝福: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小扎西总爱咧开小嘴笑,成了大家的开心果。妈妈说,小家伙总是能让忙碌的一家人感到快乐。看着活泼、健康的儿子那灿烂的笑容,杨闹吉也感到一丝欣慰,“儿子就是我的希望,我要为他好好活下去。”

舟曲县峰迭乡磨沟村的宝宝小洪生,生日同样是8月8日。 8月7日晚,快要临盆的张蝉青被丈夫杨安宁送到了舟曲县妇幼保健站。半夜,妇幼保健站二楼住院部被迅猛而来的泥石流淹没。值班医生温林霞与护士王艳丽立即将阵痛不已的张蝉青送到较安全的一处民房屋檐下避雨。8月8日凌晨,小洪生顺利出生。

“小洪生一生下来就是个大胖宝宝。”温林霞现在提起孩子刚出生的样子还满脸笑意,“尽管经历了泥石流的干扰,但幸运的是母子平安。”小洪生和妈妈在1小时后被优先转移到舟曲县城区位置较高的第一初级中学临时安置点。杨安宁说,孩子的名字在他一出生时就想好了,就叫“洪生”,为的就是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据当地卫生部门统计,2010年在灾后一个月新出生的婴儿达51个。如今,每一个“泥石流宝宝”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欢乐。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绿苗,为舟曲灾区带来了希望。

从天津到舟曲,年轻姑娘刘芳做了舟曲的儿媳。她的笑容让自己的丈夫、也让经历了灾难的韩金山一家倍感温馨。乡亲们亲切地称这个新舟曲人为“达玛花”,一线姻缘,联动千里,灾后一年,他们的爱情温暖泉城。

2011年7月29日中午,神圣的乐曲悠扬奏起,英俊的舟曲小伙韩金山紧紧拉着新娘刘芳的手走到了亲朋好友的面前。婚礼布置十分简单,但现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心底的喜悦。听说一位天津姑娘嫁到舟曲,四邻的乡亲都赶来围观,人们纷纷称赞,“这是我们舟曲的达玛花”。

从相恋到结婚,韩金山和刘芳的爱情走过了七年时间。从天津到舟曲,两千里路,他们始终携手同行。作为那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受害者,新郎家中的住房被一夜摧毁,新家园还在建设中,目前这个家庭能给予刘芳的,只有那白龙江水也涤荡不尽的真情。

“和心爱的人儿在一起,石头上睡觉也安稳;和心爱的人儿在一起,吃糠要饭也愿意……”婚礼现场,一位藏族朋友将这首藏歌献给了他们的“达玛花”。

舟曲人并不孤单,因为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全体中国人的心就凝在了一起。当“风雨同舟、威武不‘曲’”的高亢呐喊在天安门广场响起时,“舟曲”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年的时光极其短暂,但刚刚过去的这一年,舟曲书写了历史上少有的一页。令人欢欣的是,如今的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工程已完工,峰迭新区居民住房重建项目、老城区住房重建项目、卫生服务站项目、兰州秦王川转移安置区各项目及涉及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水利、交通、能源的基础设施与教育项目、生态环境修复、产业重建和扶贫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省建自建项目都在有序推进。同时,舟曲特色加工业、商贸流通、服务网店恢复等市场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希望心理救助能让他们增强重建家园的信心”

对于灾难亲历者来说,精神创伤的修复远比肉体伤痛的治愈更需要时间,因此心理辅导就成了灾区救援的重中之重。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心理援助服务队队长莫兴邦,是前往灾区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的志愿者。当时,莫兴邦和9名志愿者一同赶往舟曲,开始为期一周的“心灵修复”工程。

“有个我们曾经救助过的小姑娘叫蓉儿(化名),是舟曲县罗家峪村人。泥石流夺去了蓉儿亲人和同学的生命,使蓉儿的精神彻底崩溃。这个平日里开朗活泼的小姑娘竟然瞬间失语。”经大家分析讨论,莫兴邦认为造成蓉儿失语的主要原因是她的班主任和同学都已遇难。

蓉儿的父亲告诉莫兴邦,当同学和亲人们遇难后,蓉儿表现出紧张、害怕、恐惧,每日以泪洗面。她不愿回家,总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学校去。别的孩子都在主动帮医疗队搭帐篷时,她却独自待在一旁沉默不语,看着让人揪心……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莫兴邦对蓉儿进行了心理辅导,通过聊天、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她尽量不去想泥石流发生时的悲惨场面。通过耐心细致地劝慰,蓉儿终于开口说话了。

讲完蓉儿的故事后,莫兴邦又提起了他至今还联系的14岁的灾区小女孩湘琴(化名)。湘琴是舟曲一中的初二学生,刚生下来就被亲生父母遗弃,随后被月圆村的一对夫妻收养。

灾难发生时,湘琴的养母不幸遇难。得知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湘琴的亲生父母找到了湘琴,并让湘琴和他们一起走。年纪尚小的湘琴还未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醒来,却又要面对如此重大的人生选择,因此心理异常矛盾,于是她一直和莫老师联系。经过莫兴邦的5次心理辅导后,现在的湘琴和养父开心地生活在一起,她想好好孝敬养父,和所有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看到他们用微笑和行动来回报我,我感觉很欣慰。我希望心理救援能让他们克服心理危机,增强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勇气和干劲。” 莫兴邦笑着说。

“要用超前的眼光谋划未来的发展”

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积极谋划舟曲人民重建新家园的大计,有序推进了各项灾后重建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紧急部署,发出了“全力以赴、救人第一”的指示,一支满载生命希望的橙色队伍迅速赶赴舟曲,一时间,全国上下戮力同心、共赴国殇。年过花甲的温家宝总理跋山涉水地奔走在抢险第一线。

“要抓紧制定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尽快全面启动灾后重建。” 灾后第三天,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舟曲成为举国上下的牵挂。

随即国务院成立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指导协调小组,会同甘肃省政府印发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指导协调小组工作方案》《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资金安排实施方案》,层层建立健全了重建工作的组织机构,保证了舟曲灾后重建的科学、有序实施。

舟曲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是对执政能力的一场严峻考验。原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强调和部署灾后重建工作,数次赶赴重建现场,深入到受灾群众中间,听取各方意见。

为了让重建更加科学有效,甘肃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在舟曲设立“省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指导小组”,省委组织部从省直各部门选派9名干部进入前方协调指导小组挂职。“这一决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重建模式。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省长助理、省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指导小组组长夏红民说。

舟曲的建设者以一种发展的眼光重建舟曲,坚持把促进灾区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步考虑,以科学的态度、超前的意识,谋划舟曲的未来。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陈建华明确提出:“重建不是简单地复制。要用超前的眼光谋划未来的发展,真正建设一个让舟曲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的新舟曲。”

在舟曲的众多重建项目中,舟曲地震监测台网建设项目和地震断裂带探测项目最早通过竣工验收。此举不仅有效提高了当地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也为舟曲灾后重建和甘肃南部地区减震防灾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舟曲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基础测绘、重建安置区工程地质勘查、群测群防网络及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完工,有效提高了舟曲县灾害预警防治能力。同时,舟曲城区及周边地域山洪沟道治理工程的投入使用,确保了山洪泥石流的及时排导,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

舟曲重建最缺什么?平地!适合人们建房居住、开垦种植的平地!

因为没有足够的平地,舟曲县历史遗留下来的泥石流排洪沟——三眼峪和罗家峪曾经住满了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平地,舟曲曾经有“用草帽就能盖住的农田”。

“舟曲县城只有2.2平方公里,却住了4.6万人,远远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舟曲原县委书记范武德说,“8·8”泥石流灾害教育人们:人占水道,水要人命。顺应自然,就能腾挪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几经论证,山沟沟里的舟曲县城,今后要在三个地方重建新城,卸载人口。它们分别是老城区、峰迭新区和兰州新区,其中最远的兰州新区距离舟曲县城500余公里,成为孤悬于外的“飞地”。

在2011年7月初结束的“兰洽会”上,舟曲县已经为兰州新区的舟曲产业园成功引进3个产业项目,合同资金达14.4亿元。按照兰州新区建设规划,从2011年开始的未来5年里,舟曲产业园年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到200亿元,税收超过3.5亿元。届时,“飞地”将摇身变“肥地”。

距离舟曲县城13公里处的峰迭新区,规划可利用用地900亩,建设项目30余个,将为县城卸载人口1.5万。范武德告诉记者,峰迭新区到老城区的道路为了避开滑坡体,正在加紧建设两个隧道,一个400米,一个600米。

如何加快恢复灾后工农业生产?如何把恢复重建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甘肃省副省长李建华代表甘肃省政府提出:舟曲县脱贫致富的重点在于产业转型,要以生态治县为出发点,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加大投入,力争5年内让舟曲的贫穷面貌得到改善。

新的使命,新的征程。为了孩子天真的笑容,为了老人安详的眼神,为了那片废墟尽早焕发和谐美好的新姿,舟曲,灾后重建一直在紧张进行……

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湮灭了乡野,创造了瞬间的荒芜。然而,又极快地把一个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推进。

“我是共产党员,我必须站起来”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越是处于关键时期,越能锤炼意志和作风;越是面临繁重任务,越能考验能力和水平。省交通运输厅舟曲前方总指挥、共产党员邓君德,没日没夜地驻守在工地上,直到体力不支。省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共产党员任燕顺,在晚上12点以前从来没有熄过灯。白天,他去现场检查督促各个项目的建设;晚上,还要将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出明天的重点,并要形成文字材料及时上报。

这些天,月圆村党支部书记何新朝十分忙碌。他千里迢迢跑到兰州洽谈项目,想带领村民搞运输服务公司、开采砂场。“作为村里的领导,现在我有干的,但不能不想着别人。如果我一个人干好,其他人却不能致富的话,我觉得惭愧,不配当这个村支书。”何新朝说。

在灾难中,曾经美丽的月圆村被夷为平地。何新朝失去了9位亲人,但这位硬汉没有被灾难和悲伤击垮。“我是共产党员,我必须站起来。”灾后5个月,何新朝被任命为月圆村党支部书记。很快,何新朝把自己的工厂恢复起来,随后又创办了月圆实业公司,把村里的幸存者组织起来一起创业。现在,何新朝已经拥有采砂场和建筑装饰公司两家企业,村民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

“村子遭了这么大的难,村党支部班子只剩下何新朝一个人了,我们真就觉得这个村子完了,好多人觉得活不下去了。后来,何支书想各种办法拉着我们好好活下去,领着我们往前奔。所以,只要见到他,我们就觉得有指望。眼下重建的工程一项项开工,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跟着何支书在沙场干活的村民杨义民说。

经过何新朝的努力,村子里的笑声慢慢多了。有的村民重新组建了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在何新朝的带动下,一些村民还提出加入党组织。现在已是村委会文书的冯军平就是在泥石流发生后的第16天,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舟曲人民永远铭记,灾难发生时,一个个共产党员舍生忘死,第一时间冲到抢险救灾第一线。他们无私无畏,用强有力的臂膀支撑着宝贵的家园。

舟曲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合理部署力量,科学制定方案,发挥出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在恢复重建中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现在最想要的就是早一点住进新房子,有一个新家”

一路走来,满眼除了繁忙的施工现场便是宽阔的平地,除了堆积的沙土和几座孤零零的残垣断壁外,别无其他。在这里,人们连废墟都看不到,能看到的全是重建的场面。入夜,舟曲新旧城区灯光辉映。

2011年10月初,一个略有寒意的深秋清晨,舟曲县文化馆的张老师与记者走在舟曲的街道上。穿着校服的孩子们说说笑笑地结伴上学,上班的人们脚步匆匆,晨练的老人碎步跑过街道,美妙的晨曲奏响了新的一天。如今,舟曲人民过得充实而忙碌。

位于城关桥头的滨河商贸市场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滨河北路上,一年前留在路面上的3米深的流石已被清理干净,地面的柏油路显现了藏乡小城的新韵味。

一筐筐粉嘟嘟的西红柿、鲜嫩欲滴的黄瓜、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豆,还有紫亮的茄子、泛红的油桃……商贸市场内各式水果蔬菜应有尽有。“韭菜一斤8角,西红柿每斤1.5元,茄子、黄瓜每斤2元,大蒜每斤3元……”这是舟曲县当日的蔬菜价格。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的市民在挑选蔬菜,有的在讨价还价。市民陈慧兰手提的菜篮子里装满了新鲜的辣椒、黄瓜、西红柿。整个市场内各种蔬菜瓜果堆积如山,交易井然有序。

夜幕降临,人们在星星的陪伴下进入梦乡。这时,只有建设工地上依旧灯火通明,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及嘈杂的敲击声。在水泥与钢筋的交融中,崭新的住房和学校正拔地而起,时间仿佛回到了以前那些美丽、祥和的日子。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句在灾区广泛流传的话语,成为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生动写照。

民生是恢复重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入冬以来,灾区天气显得分外寒冷,炉子、煤、棉被、面粉……送进每一户受灾群众的安置房,也把温暖送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据来自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指导小组的资料显示,舟曲灾后重建的170个项目中,有37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22.7亿元,占规划总投资50.2亿元的45.3%。

据专家鉴定,灾后舟曲县需要维修加固的房屋共有2286户,其中城镇居民住房需加固的为657户,需维修的为1333户;农村居民住房需加固维修的为296户。进行危房维修加固工程中,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

完工项目中,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共12个,基础设施项目8个,灾害治理项目8个,产业重建项目6个,生态环境项目3个。舟曲自建的110个项目中,已有18个项目完成建设。这些项目的投入使用,对于改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房屋防灾减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灾后重建,民生优先,不仅体现在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中,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项重建工作中。“人”的位置被放在第一高度,也成为每一次行动的原点和终点,成为每一项决策的始发站和目的地。

自灾后重建工作启动以来,舟曲县成立了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定人员、包项目、包责任、包督查的“一定三包”要求开展监督监察工作,努力将防范关口前移到决策之前。与此同时,从基层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干部、受灾群众代表中层层推选出的15名灾后重建监督员和8名城乡居民住房群众监督员,深度介入从材料进场、施工工序、基础开挖、质量监督等各个环节,全程监督工程建设。

“舟曲灾后重建是一项民心工程,我们作为群众推选的监督员,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群众负责。”监督员苏留生说。

无数个日日夜夜,从政府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到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灾后重建每向前推进一步,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都进一步得到充分尊重。

“我现在最想要的就是早一点住进新房子,有一个新家。”受灾群众洛桑智杰说。重建中,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道路、供水、供电……这些和受灾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都在第一时间开工建设。废墟上,一切都在破土而出,但重构的不仅仅是建筑和群落,还有舟曲人对于未来的信心。

“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舟曲泥石流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泥石流灾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甘肃舟曲主持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时指出,在灾后重建中,要统筹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抓紧编制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规划,尽快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从远古到明清,再到民国时期,舟曲境内的生态环境已趋脆弱,而大量的屯田垦荒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的下降,证明开发已超越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限度。

由于生态恶化,数百年来,舟曲人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饱受折磨。造成土壤受到严重侵蚀危害的主要原因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舟曲地区森林资源过量采伐,林草植被破坏严重。一些草场退化,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减弱;白龙江年均径流量逐年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国际滑坡委员会副主席、著名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殷跃平博士针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应对有着如下见解:

就舟曲县而言,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群众生活能源的缺乏,生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甚至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存条件和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这些年,虽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长防长治等工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生态急剧恶化的势头仍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土壤侵蚀仍在危害社会环境。因此,县域生态功能修复和水土流失及整治工作仍是刻不容缓的长期艰巨任务。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上又是汶川地震重灾区,地震与泥石流叠加,泥石流与堰塞湖叠加,灾害与贫困叠加……舟曲应急救援、灾后重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

回望舟曲的抗灾救灾斗争,与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相比,此次的救援更为及时、有序、有力。汶川大地震后建立的全方位应急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全力配合的救灾方式再次显现了其强大的力量。

这一年多,舟曲见证了以人为本的国家力量和戮力同心的民族精神。

冬去春来,再回舟曲,桃花即将盛开。曾经带来灾难的白龙江见证了中国力量创造的“生命奇迹”,见证了科学规划解决的世界性生态难题,更见证了一个由坚强自救、爱心互助撑起的新舟曲。新舟曲人亦从家园重生的过程中获得了向上的力量,用他们的笑脸诉说着:“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舟曲的格桑花开得更加鲜艳,仿佛新妆后的藏乡江南款款走来。鲜艳的红旗在每一个施工现场迎风飘荡;风情万种的拉尕山,苍翠的树木倔强地生长;孩童天真的笑脸在林间闪现;夜晚的舟曲,施工工地上透出的灯光,为小城带来了更多的温暖。

□ 编辑 郭 铁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舟曲县舟曲泥石流
《上河降魔记》所见《格萨尔》在舟曲境内的流传
探讨舟曲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推进天保工程实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舟曲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回眸
舟曲县柿绵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舟曲县发展林果产业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