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服务性节目应注意导向

2012-08-15 00:52
科技传播 2012年22期
关键词:服务性听众导向

谢 恒

东莞广播电视台,广东东莞 523129

1 加强导向,记者需进一步提高认识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变时期。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必须导致价值观念的大碰撞。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个人至上”、“精神虚无”、“道德滑坡”等也逐步蔓延开来。这些现象在广播服务性节目中也时有发生。如:某市电台在一热线节目中,参与者说他不喜欢做中国人,喜欢做日本人。主持人竟然和他聊个不停,对其崇洋意识丝毫不加反驳。还有某电台,在休息日的服务节目中,参与者谈到当前家庭第三者的问题时,主持人对第三者的问题不仅不正确引导,反而支持参与者大胆的去爱,去做第三者。有些节目脱离国情,推介高消费、高享受,弘扬“豪华气派,皇家享受”把听众,特别是青少年引入追求“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的误区。从以上例子足已说明服务性节目的导向问题无所不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期望值也大大的提高。从价值观念到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有许多属于服务节目需要帮助解决的。广播服务性节目也随之发展,从原来的为听众日常生活服务,外迁到婚姻恋爱、观点、情感等,涉及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了。新时期人们观念意识的更新、需求的变化,是我们加强服务性节目导向首先要认识到的。

作为世纪转型期的广播工作者,要认识到肩负了更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早在1981年,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广播电视是教育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现代化工具,这就是广播电视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任务。”广播工作者的根本职责就是要努力实现这个崇高的任务。我们只有利用广播的多种功能,把节目办得丰富多彩,生活活泼,寓宣传教育于提供信息、知识、娱乐和服务之中,才能正确体现广播的性质,充分发挥广播的作用。

处在改革时代的听众,需要是多层次的,心理上的变化也就是复杂多样的,具有对立倾向的二重性,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认识以加强服务性节目导向也是必须的。

宣传心理学指出:在宣传中,一个人在其他人受宣传而引起的行为影响下,会无意识地去实现相同动作的趋向;一些人看到大多数人受宣传后产生的某种行为时,也会跟着产生相同的行为;人们很容易接受和赞同标准集体的观点和原则,从而使他们能够具备周围环境可以接受的观点、定势和信念。

广播服务性节目对人们是直接具体的服务,它可以使模仿,从众趋向等心理瓜更为强烈,这就促使我们不能消极地去适应听众心理,一味去迎合听众,应该根据听众的心理和内在矛盾特征去把握导向。

2 把握导向,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广播服务性节目的服务对象之广、层次之多是众所周知的。它的服务功能应是第一性也是无可非议的。直播节目的发展使这种服务性更具体,更直接,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参与意识,带来一些满足,推动了服务性节目全方位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把握服务性节目导向问题上,增加了新的课题。

我们讲把握广播服务性节目导向,绝不是淡化它的服务功能,要求服务性节目象新闻那样政治,或是在节目中贴上几句浮在表面的政治官话装装门面。笔者认为我们的正确导向要与真诚服务溶为一体,把节目办得更加生活活泼,健康向上。

笔者认为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对我们把握广播服务性节目的导向有一定帮助:

1)传统和新潮的关系

赶新潮,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趋势。传统心理和社会新潮这对矛盾在广播服务性节目中表现比较充分,如:消费购物、婚姻恋爱、美容化妆等。

我们认为传统和新潮是辩证的统一,在不同价值取向上是互补的,不能以简单的意向推论,更不能全盘否定传统,以新潮代替传统。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要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有利于事物向前发展的东西,克服旧事物,以新质代替旧质,只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种属性的互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说起“勤劳节俭”,中国人是有牢固的传统心理基础的。但是,在我们的宣传中,受到“西方消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勤劳节俭”被“能挣会花”的所谓社会新潮冲淡。有的广播服务性节目一味推介高档电器,推介高消费生活等等,诱发了听众的超前消费,尤其是青少年,超前消费心理普遍滋长。“勤劳节俭”的传统心理,是符合我国目前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的。如果我们以超越的时代意识,来代替多数听众“勤劳节俭”的传统心理,就要破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心理平衡,超越现实和听众的承受力。

湖南广播电台曾播出过一组:“谈当代大学生活消费”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策划者与主持人以活泼、亲切的形式,请大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有关专家谈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最后,大家达到共识:大学生目前比较普遍的“超前”、“攀比”消费,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针对我国国情民意,目前大学生仍然要保持“勤劳节俭”的传统。这类节目的播出,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2)参与和引导的关系

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于广播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听广播,而是直接地参与到广播中去,并在这个过程中,确认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但是要让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确认自己对社会的价值,这除了靠我们的节目策划、编辑外,节目主持人的引导推到了直接而重要的位置。因为“在进行宣传工作时的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会造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气氛,这种气氛能在某一方面影响听众的观点、定势和定向。”(《宣传心理学》109页)

广播服务性节目与听众联系最广,也最密切,作为主持人,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有驾驭节目的能力,要有一颗真诚为听众服务的心,要有当名主持人的目标,这样,引导才能有权威性和可信性。

如上海东方电台大受听众喜爱的主持人章茜曾经主持过这样一组节目:“消费者:你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在节目过程中,章茜有几次引导性的谈话,一是消费者要保护自己,必须提高法律意识,二是有关部门执法要严;三是消费者自己不能做些出格的事;四是保护消费者利益,不仅在销售环节上抓,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环节上抓。最后总结:执法者有了“尚方宝剑”要“斩”不法之徒,消费者要用法律这把“剑”保护自己。否则再好的“剑”也是白搭。她的这种引导使听众能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怎样用法律保护消费者利益。在轻松的谈话中受到启迪。

当然,这种引导水平,虽然表现在直播室内,功夫却在直播室外平时的学习,积累练就的硬功夫才能使节目主持人受听众信赖,才能使听众大幅度地以现代思维方式调整自我溶入社会,而使参与和引导溶为一体。

3)形式和效应的关系

高楠同志在《艺术心理学》中给形式下了艺术的定义:形式,是世间万物的要素;而美的形式,一向被视为神秘的“艺术题”。

形式是为效应服务的,好的形式可产生强的效应这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效应既可是正效应也可是负效应,因为这取决导向的把握。我们在节目中,用正确的导向来调动好的形式,将会产生好的社会效应。这就是我们办好广播服务性节目的宗旨。形式越活越好,越容易被听众理解接受。那我们首先来研究形式的基本心理依据:

这个依据就是“唤起情感”。“人的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王朝闻:《美学概论·绪论》)所以情感的倾向性是把握导向的关键之一,情感的感染力又是形式的主要基础。

广播服务性节目与听众直接交流中的情感倾向越健康,感情越真挚,听众越爱听,社会效应也越好。

笔者曾和同事推出过晚上的情感服务节目“夜空寄情”,虽然当时新设不久,但收听率特别高,这个节目以真诚的情感,热忱的服务帮助听众解答情感疑难问题,和听众探讨人生真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中响。

湖南常德武陵监狱五大队,四中队犯人陈金龙是85年入狱的犯人,他听了这个节目后,写信来向主持人诉说了自己走上犯罪之路的过程。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使他有两个家,问该怎样处理这两个家的关系?出来后怎样做人?我们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给他作了诚恳真挚的答复,为他指出了人生之路难免摔跤,只要认真改造,重新做人,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位犯人在信中说:“动情的话语使我封闭多年的心窗再次拉开。尽管人生之路我经受了挫折,但是我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明天的太阳,因为夜空有你为我点亮了一盏灯……”,目前,这犯人已减刑。

“趋新,追随,也是形式的心理依据”,(高楠《艺术心理学》334页)这要求我们的服务性节目,形式要不断创新,主持要不断有新意,节目经常有新面孔。这种创新不是指形式上的浅层次,认为参与的人增多了,热线电话增加了,就有社会效应了。而是要在情感交流中,在真诚服务中,在各种形式中,让听众自然而然受到启发,悟到某一道理,领会某一观点,获得某些知识,这就是广播服务性节目所产生的导向效应。

加强服务观念,是新的历史时期对上层建筑的普遍要求。广播直播的空中对话可以说是当“一种新的广播文化景观。”但如何把握导向,如何完善它,还有待于研究探讨,还需要广大广播工作者付出努力。笔者以上肤浅的认识,仅供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服务性听众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服务性管理的探究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电视法治栏目服务性问题的探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从《连线119》探讨服务性电视新闻节目的要素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