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比较研究

2012-08-15 00:52吴淑娟
科技传播 2012年7期
关键词:博客舆情校园

吴淑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网络舆情,顾名思义,即网络环境下的舆情。舆情与舆论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是一种公开表达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从时间上来说,一般认为舆情形成在先,与此相对应的舆论形成在后;舆情存在着显在和潜在之分,且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有些舆情,由于其突发性和强效性,如果缺乏正确有力的引导,甚至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社会效应;舆情的传播由于公众情绪的强化会形成强势的态势。网络舆情则因为互联网信息的不易保存、稍纵即逝、碎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互动交流性强等特点,和由传统媒体传播的舆情相比,更加需要有效地引导和监管。

本文中的高校网络舆情指主要来源自高校环境中的网络舆情,而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生活环境相对独立而封闭。大学生在网络论坛空间,更能找到适宜的谈论话题,同龄人之间更能够相互包容,因此发表网络言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高校网络舆情与学生利益相关联,一般形成于与校园有关的网站以及学生关注的论坛,受众面集中,地理范围集中、上网方便、时间相对闲暇,信息需求度高,网络主体又较一般公众更为社会所关注,它的渠道也非常广泛,涉及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传播平台,如学校新闻网、校园BBS、百度贴吧、网络论坛、Blog、SNS社区网站、即时通讯工具、公共电子信箱、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播客、微博、维基(WIKI)、RSS聚合新闻、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及跟帖等。

高校网络舆情虽然网络舆情的参与者比较广泛,但传播主体主要是大学生;舆情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关注;表达情绪上来看,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思想上不够稳定,单纯、容易情绪化,且大学生生活环境单一,信息来源较闭塞,社会经验较少,易被引导形成一边倒的网络言论,这一点从各大校园BBS的主页热点帖子有所验证;每个高校网络舆情的集中传播地几乎都有某些活跃分子积极发帖跟帖,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其他的学生很容易被他们所感染进而认同或者反对其言论,形成关注热点。近年来复旦大学大学生黄山遇险、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违规参与高考阅卷都是网络上广受关注的校园热点,也考验了校方在网络舆论时代对公众的应对能力。

根据对北京地区高校进行的调查 ,有自建网络论坛的几乎都是大型高校,中小型高校(在校生人数在15000以下)很少有自建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校园网络舆情的传播几乎都依赖于商业网站,例如百度贴吧及各种在线论坛等,其主要传播平台有以下几类:

1)电子公告板(BulletinBoard System,简称BBS)。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办了BBS,其中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如北大未名站和水木清华站,影响力甚广,同时在线人数可观,是其校内师生发表言论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地,在社会上也广受关注,一些媒体记者也时时关注高校BBS寻求新闻线索。综观各大校园BBS,公共信息版面和各类专题讨论版面是评论类信息内容的传播途径。一些热帖(较受关注的帖子)主要涉及学校管理事务、大学生心理情感、学习生活、社会政治问题。高校BBS内容以校园原创为主,转载自其它网站的内容较少,这是高校BBS内容来源的显著特征。而且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事件(学习生活)最可能登上BBS的“十大”之类的头条,当然学校的专业特色和所处环境也会对BBS的建站风格有影响,如南方的高校和北方的高校关注的热点有区别,这点本文不作探讨。BBS具有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传播迅速、范围广、时效性强、超文本、用户群数量大等特点,BBS成为大学师生通过网络交流的主要平台,被人称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BBS有着诸多优势,但是有很多高校尤其是中小型高校并没有投入力量建设运营校园BBS,原因在于BBS具有的匿名性、简易性特点是“双刃剑”,方便使用的同时降低了使用者发言的门槛,审核言论的“把关人”在网络中的作用弱化,如北大未名BBS只针对校内用户,实名注册,匿名发言,监管言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BBS的互动性较强,发言集中,一些热帖跟帖不断,如有负面事件则“滚雪球”效应波及校内外,对管理方造成难题;

2)社交网站(SocialNetwork Site,简称SNS)。国内的SNS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原始村这3个SNS网站为代表,据调查高校大学生较常使用人人网。这类网站按照六度分割理论,以用户个体为中心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交织成为一个大型网络,发掘了单个的个体和个体之间新的社会联系,比起传统的BBS成员以讨论主题分类联系,方式更加多元化主动化,有相似的网络使用习惯和相似的朋友都会成为建立联系的因素。人人网的基本框架是由个人主页、本人的好友网络和新添加的公共主页构成,是目前一些没有校园BBS的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平台。大学生通过该网站包含的日志、分享、微博功能进行交流,同时也包含BBS中以爱好、所属专业、所属班级等的传统凝聚方式。据对笔者所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调查,几乎所有班级成员都在人人网上注册交流信息。人人网将校园BBS和网络校友录功能整合,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形成了一个打破“在校”界限的平台,毕业生也可以随时关注学校里的话题和事件;

3)贴吧。百度贴吧于2003年成立,在高校学生中风靡一时,据2012年2月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百度贴吧统计,中劳家园吧共有主题数7385个,贴子数134411篇,可见贴吧是他们较多登陆参与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贴吧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把握用户需求,自动生成讨论区,用户自主参与或发布自己感觉兴趣的话题和信息。高校贴吧的话题集中于与本校相关的事件,涉及到本校师生所关注的热点,往往围绕本校校内集中的主题来展开交流进而形成校园舆情。高校贴吧的用户一般来自本校的各个院系、专业以及年级,缺乏一致的动机和组织,发言跟帖多数是无意识的跟风居多,主题和回应者都比较散漫。这是高校贴吧的显著特点。而以各高校名称命名的贴吧大部分是会员自发建立,所在高校没有管理与审核的权限。吧民发布可以随意发布信息,缺乏把关人的有效监管,部分参与者在贴吧散布不良信息,渲染负面情绪,不利于高校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督干预;

4)网络即时通讯工具(ICQ、MSN、QQ)。深圳腾讯公司的QQ国人耳熟能详,也是国内网民最常用的即时通信方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据统计QQ已经拥有10亿注册用户,同时在线人数也早突破了1亿人,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QQ 的主要功能是聊天,用户通过语言符号和音视交流,辅以文件传输存储、共享等技术手段,进行点对点单聊及点对面的群聊及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各成员也可创建组内QQ 群在组群中相互沟通、共享信息。QQ传播具有双向性、互动性、能动性、多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它的显著特点是接收信息的对方是确定的,不同于网络社区论坛、BBS信息的受众是不确定的,经QQ发表的信息比较零散没有权威性,一般有确定的接收对象,用户可以转发给他人有兴趣的信息。目前QQ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在高校里不乏用QQ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教务教学人员,如使用QQ和学生交流作业考试情况、课程反馈等,方便迅捷;一些重要通知好文件可以放在QQ群的通知和共享栏,方便学生下载阅读,节省了资源;教师和学生在QQ上也可以交流思想,增进了解,创造和谐校园;QQ的每日资讯弹出窗口也有利于大家获取新闻、增长知识。当然QQ也有着缺点,如即时信息记录保存时间短,虚假不良信息在QQ上传播较容易迅速且较隐蔽封闭,对高校师生来说,上QQ的时间并不一致,也不利于有效的沟通;

5)博客(Blog/Weblog,网上日志)。博客是以贴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的、按时间索引组织的网上出版内容。作为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使基于受众传播的“他媒体”逐步转换成“自媒体”,“议程设置”趋向个人化和非权利化,强化了个体的主体意识。博客的作者和受众能够做到实时互动。在每个博客个体的触角都可以无限延展,融入到整个网络社区里。博客遵循的是一种自我写作、自我编辑和自我出版的模式,加上RSS和超级链接技术,博客传播呈现非线性的互动模式,其交流方式及时直接、反馈真实而迅速、信息广泛共享。博客空间主体一般具有开放性、隐匿性、虚拟性等特点,任何博客用户只需简单注册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没有身份、等级、地位的差别;博客空间中的交往更具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内容多元丰富。大学生是主要博客使用群体,博客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价值取向,使得处于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完善的他们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无从选择,容易迷失自我,面对虚假反动信息缺乏辨识力和抵抗力,这要求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目前博客也被广泛应用在高校日常教学生活中,师生可以利用博客进行教学研讨,提升了网络教育水平。目前比较成熟的博客系统都允许导入RSS链接源,教师可以自动跟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辅导辅导;

6)微博。微博是WEB2.0的最新表现,最早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中国继而出现了饭否、嘀咕等微博网站,现在很多门户网站都已经开办了微博版块,新浪更投入了巨大财力人力建设微博,可见微博是现今最受关注的互联网传播平台之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是微博兴起的动力,微博用户可以使用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即时通信工具(QQ等)、开放API接入的第三方互联网工具(微博页面、博客、E-mail)发布信息,用户可以加关注、评论、转发和私信,其关注者(粉丝)立即可以看到并发表相关评论,这一传播过程充分体现了互动性、能动性、多向性与时效性,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兼接收者。微博和博客不同,一般有字数限制,这是因为微博的产生和移动互联设备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人都是通过手机来发布微博,这就限定了字数不能像网络日志那样长篇大论,这种短小精干、碎片式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深入地探讨话题,只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中国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关注时事,很多社会问题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得到传播转发并引起裂变式分众传播的蝴蝶效应,突出了自媒体的特点,强调了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新闻发动态。微博可以看做是“缩微版的博客”,在高校师生中也备受关注。至2011年底有60余所211高校都开办了微博,新浪发起建设了高校微博协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利用微博来进行教学招生工作,比较著名的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微博、武汉大学官方微博(粉丝数量过十万),腾讯的高校招生办微博圈包括了185个重点及普通高校招生微博。微博的最大缺点是大部分发布的消息都是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碎片式“呓语”,这是由于发布微博的成本极低,而相应的信息筛选机制不健全,造成了大部分用户的微博主页都是无意义的消息,即使重大新闻事件由于字数的限制也无法深入报道。高校微博要想保持长期的关注,及时更新必不可少,微博的优势就在于迅捷的发布速度;高校要利用好微博,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和教育信息,让微博成为社会实时了解高校的窗口;

7)校园网。每所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校园网,这是发布校园官方信息的主要通道,校园网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各项管理工作和各类信息交流沟通的应用平台。是一个对校内校外宣传和交流的窗口,主要是为学校各部门和全体师生提供快捷的信息,为社会开放一扇了解高校情况的窗口。校园网站的主要功能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发布教育教学信息,同时综合各系部的网络资源形成素材库,校园网最主要功能还是为教学服务。校园网的历史较长且各校都投入建设,在此不作专门研讨;

8)其他。包括网络论坛、门户网站新闻及跟帖E-mail、公共电子信箱、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播客、维基(WIKI)、RSS聚合新闻、网上调查和签名等,这些是较为传统的网络舆情表达平台。

在2011年网络舆论载体中,微博影响力持续壮大,传统的网民集散地如论坛、博客、新闻跟帖则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社交网站以及移动互联的传播力拓展到各个阶层的网民,全媒体时代众多网络舆情载体异彩纷呈,更新了舆情的传播方式,也促使有识之士对此现象进行研讨。在这种网络环境下,中小型高校采取何种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取决于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校园文化氛围。

中小型高校由于自身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限制,以及大多是特色专业为主缺乏大型综合类高校的文化氛围,大部分中型高校都没有投入建设自己的BBS,微博也主要用于招生和教学管理,部分管理者担心网络舆情不利于管理控制,造成了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平台主要依托外部商业类网站,弊端在于完全开放的社会网络环境其实更加不利于负面信息的管理监督,虽然由主办网站负责,从校园网络舆情的长治久安来看,无论何种规模大小的高校都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舆情。笔者认为较可行的途径是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版块传播校园网络舆情,明确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加强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新闻发布工作,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和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实际操作层面可以培养一批网络宣传员和“意见领袖”,定期培训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及时管理,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建立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

[1]郝英杰,马海红,彭军林.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6):13-15.

[2]马晓玲.QQ传播模式及特性探析[J].东南传播,2008(4):78-80.

[3]全国50多所重点高校开通微博.http://news.sina.com.cn/c/2010-12-15/105221645693.shtml.

[4]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76-78.

[5]姚小波.从贴吧热看高校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257-259.

[6]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2-01-20.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people.com.cn/GB/16698341.html.

[7]张合斌.高校百度贴吧舆情研究[J].网络传播,2009(9)下半月:122-123.

[8]张彦,赵靓.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J].消费导刊,2010(2):157.

[9]米卫娜.试论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性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56-158.

[10]肖铁岩,张邦辉,曲雅俐,汪成华.创新高校BBS发展思路——以重庆大学为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10(1):91-93.

猜你喜欢
博客舆情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舆情
舆情
舆情
博客天下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