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实施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做法与体会

2012-08-15 00:48韩益飞
中国蚕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春蚕小蚕蚕种

韩益飞

(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 226400)

如东县实施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做法与体会

韩益飞

(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 226400)

如东县为解决小蚕共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自2010年春蚕期起摸索推广小蚕人工饲料饲育,2010—2011年采用人工饲料饲育小蚕4 046盒。经过实践认为,实施1~2龄人工饲料育具备省力省工、有利于防中毒、防病以及能合理安排秋蚕饲养时间,有利于秋季桑园病虫害防治等优势;但全面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还存在认识、饲料成本和小蚕发育整齐度等瓶颈。

小蚕共育;人工饲料;饲育技术;适应性蚕品种;饲料供应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工饲料养蚕,虽然在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饲料成本、蚕体发育整齐度以及农村生产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一直未能在农村生产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如东县经过几年的酝酿与准备,自2010年春蚕起试点采用人工饲料共育小蚕,希望借助如东县完备的小蚕集中共育体系,在解决如东县目前小蚕共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同时,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小蚕人工饲料饲育的经验,促进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成熟,带动我国人工饲料养蚕实用技术的进步[1]。2年来,通过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的资助,如东县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应用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重视与肯定。现将如东县2年来实施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的缘由

1.1 小蚕集中共育体系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东县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小蚕集中共育体系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1.1.1 年龄结构老化,共育服务后继乏人 据我们对2008年如东县蚕桑生产基本情况调查,蚕农的平均年龄55.7岁,平均养蚕年数达26.5年[2]。据我们2012年对全县254座一次共育规模50盒以上的共育室进行的调查统计,共育室主的平均年龄为61.97岁,年龄最大的为河口镇澪河村5组缪店元,生于1926年3月,现年86岁;年龄最小的为栟茶镇新庄村23组的王林,生于1965年4月,现年47岁。254个共育室主中,47~49周岁的 11人,占4.33%;50~59周岁的89人,占35.04%;60~69周岁的111人,占43.70%;70~79周岁的38人,占14.96%;80~86周岁的5人,占1.97%。全县近10年没有新建一座小蚕共育室,共育室主的子女也没有一位再继续从事栽桑养蚕行业。

1.1.2 共育人员紧缺,共育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小蚕共育工作技术性强、要求高,需要共育人员队伍相对比较稳定;而且按规定标准,1个共育员只能共育8盒蚕种的小蚕。但据我们调查,近年来许多共育人员因年龄、身体、家庭、报酬等因素退出共育工作,使得共育人员严重不足,一般一个共育员负担达15盒蚕种,有的甚至超过20盒。共育员养蚕负担的增加,进而会影响到小蚕共育的质量。即使找到替代人员参加共育,因为业务不熟练、操作不到位等,也容易造成小蚕共育质量的下降。

1.1.3 养蚕环境恶化,共育事故时有发生 近年来,因受农田治虫用药的影响,小蚕在共育室内发生中毒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我们调查,如东县丰利镇2010年一秋蚕发种744盒,分布于27个共育室,其中有3个共育室因小蚕中毒而全军覆没,另有6个共育室因小蚕中毒而产生明显的损失,还有10个共育室小蚕轻微中毒,全镇累计损失蚕种174盒,损失率达23.4%;该镇二秋蚕发种338盒,因为小蚕中毒损失的蚕种达66盒,占发种量的19.5%。另据如东县河口镇调查统计,2008—2011年全镇共发放蚕种98 854盒,因小蚕中毒损失的有2 031盒,损失率达2.05%,其中春蚕损失0.24% ~0.71%,平均损失率为0.58%;一秋蚕损失率为2.14%~5.31%,平均损失率为3.81%;二秋蚕损失率为0~3.0%,平均损失率为1.5%[3]。小蚕共育一旦发生事故,对共育室和农户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特别是给共育室主造成精神和经济的双重打击;再加上分户饲养后一旦出现污染中毒、蚕病发生等事故,共育室作为基层服务环节,在自身经济受损的同时,还增加了服务工作量,因此一些共育室主相继退出共育服务工作,如河口镇2005—2007年全镇有140座小蚕共育室,2008年有128座,到2011年仅剩97座[3]。

1.1.4 收费标准难以提高,共育投入不足 1993年以来,鲜茧收购价格连续15年没有明显的提高,共育收费上涨幅度较小,共育人员工资增幅不大,共育室因补助停止、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对共育室的硬件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1.2 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进步为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提供了技术保障

1.2.1 饲料成本进一步下降 据张亚平等[4-5]研究报道,我国在低成本人工饲料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饲料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为实施饲料养蚕特别是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奠定了基础。

1.2.2 小蚕发育整齐度提高 小蚕1~2龄发育整齐度远远超过了90%,甚至有的超过了95%,为生产中使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提供了保障[4-5]。

1.3 农民素质提高为实施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打下了基础

据我们调查,虽然蚕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但相对于他们的同龄人来说,其文化和技术素质是很高的,再加上有几十年的养蚕经验,对蚕桑生产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也希望改变蚕桑业后继无人的现状,有投入到新技术应用实践的内在动力。事实上,在如东县应用的5龄条桑斜面育技术[6-7]、大蚕漏空透气育技术[8]、续春蚕生产技术[8]、渔网简易蚕台育技术[9]等一批养蚕新技术都是由养蚕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完善并得到推广使用的。

1.4 实施人工饲料养蚕是农民的迫切愿望

人工饲料养蚕是蚕丝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养蚕人的理想。通过我们几年的宣传,人工饲料养蚕已经成为如东县农民的迫切愿望与共识,但由于在饲料成本和蚕体发育整齐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没有成熟的家蚕人工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和饲料养蚕技术标准可以借鉴,导致我国人工饲料养蚕必须先从饲养小蚕开始积累经验。

1.5 如东县蚕桑技术创新团队是实施小蚕人工饲料共育的有效保证

全县现有约2 000人的共育员队伍,他们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力量;有规模化小蚕共育室主400多人,他们是创新的骨干力量;有镇农业服务中心蚕桑科技人员20多人,他们是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有县蚕桑指导站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他们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主体。如东县蚕桑技术创新团队为实施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工作措施

2.1.1 加大宣传力度 自2002年以来,如东县借助共育技术培训,宣传人工饲料养蚕的优势,让一些共育室主了解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信息,逐步提高了他们对小蚕人工饲料共育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蚕桑生产要得到持续发展,开展人工饲料养蚕是方向。2010年全县稚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应用工作启动以后,我们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采用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的兴趣。

2.1.2 开展技术培训 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结合县、镇、村举办的蚕桑技术培训班,宣传小蚕人工饲料育的优势,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接受并适应新技术。2011年春,如东县蚕桑指导站录制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专题片在如东县电视台连续播放9次,举办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专题培训班1期(为期4 d),培训160人。各镇、村举办培训班86期,培训1.5万人次。

2.1.3 加强技术指导 在实施过程中,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的技术人员坚持天天到室指导,认真听取共育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加以分析整理,坚持在实践中创新。2年来,创新形成了饲料包装标准、给料方法、温湿度控制、眠起处理等新措施,开发饲料加工器具1种、饲料切料机械2台(套),保证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顺利实施。

2.1.4 及时总结交流 每期蚕生产结束后,及时总结交流,认真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凝聚共识,在为提高下一期的实施效果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主持制定了DB 3206/T 147—2010《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和DB 3206/T 167—2011《家蚕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

2.2 技术措施

2.2.1 引进人工饲料 粉体饲料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提供[10];颗粒饲料由山东农业大学提供[11]。

2.2.2 精选蚕品种 春蚕期和秋蚕期主要使用皓月×菁松,由江苏省蚕种公司提供;续春蚕期主要采用两广二号,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2011年春蚕和续春蚕期试养的饲料适应性蚕品种ZHG×春54,由山东农业大学选育、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2.2.3 做好共育准备 ①室具。利用如东县现有的小蚕共育设施,认真全面消毒即可。但必须备好切料用的饲料加工器以及装饲料用的盆、收蚁用的收蚁袋等。②饲料。粉体饲料于收蚁前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加水调和均匀,按要求蒸煮后待用。③收蚁。收蚁前将蒸煮并冷却好的饲料用饲料加工器加工成条状,或将颗粒饲料按一定的比例加纯净水吸匀后,撒放到蚕具内[10-11]。收蚁时撕开收蚁袋,将蚁蚕打落到事先铺好人工饲料的蚕座上。

2.2.4 严控饲养技术 ①环境控制。1龄温度保持在29~30℃,2龄保持在28~29℃;食料期间室内干湿差保持在1.5℃左右,50%左右蚕儿入眠后室内保持干湿差4~5℃左右;除操作期间外,采用黑暗密闭饲育;共育期间不必采取定时换气措施[10-12]。②饲料用量与给料方法。每盒蚕种1龄用粉体人工饲料或颗粒人工饲料约0.5~0.6 kg、2龄用1.0~1.1 kg;给料时全部用手撒法。③扩座匀座。于龄初一次性放足面积,饲育过程中一般不扩座。特别情况下需要扩座时,可将料块和蚕儿一并夹起放到蚕座四周,再在其外围加放一圈空白饲料。收蚁结束1~2 h后匀座,匀座时,将饵料和蚕儿用蚕筷一并夹起,放到蚕儿少的地方或四边,再从蚕儿少的地方用蚕筷将空白料块夹放到刚才将蚕儿移出的地方。如果是将蚕儿放在四周,则必须在四周加一圈空白料块。在2龄饷食后数小时,也用同样的方法对蚕儿进行匀座。④眠起处理与饷食。见少量眠蚕后,经5~6 h,开放门窗,加温换气,降低室内湿度,让饲料尽快干燥。人工饲料从见起蚕到95%以上起蚕的时间比桑叶育要长,等到起蚕达到98%以上并向四周爬散时,为饷食适期。⑤蚕体蚕座消毒。1~2龄不使用蚕体蚕座消毒药剂,3龄改桑叶育时,于饷食前使用1次防僵粉。⑥3龄饷食与分户饲养管理。3龄起蚕向四周爬散时,撒防僵粉,加网饷食。3龄饷食用桑叶,采用桑叶育家蚕2龄盛食期适熟偏嫩的桑叶,并用切桑机切2次即可。第2次给桑后提网除沙,分蚕到户。蚕儿分发到户后,应加强饲养管理,2眠期注意做好提青分批工作。其他技术措施与普通桑叶育相同。

3 取得的成效

3.1 饲育数量

2010年实施人工饲料育共育蚕种583盒,占全县总饲养量的0.73%,其中:春蚕期3个共育室共育蚕种13盒、续春蚕期1个共育室共育蚕种20盒、一秋蚕期4个共育室共育蚕种240盒、二秋蚕期7个共育室共育蚕种310盒[13]。2011年实施人工饲料育共育蚕种3 463盒,占全县总饲养量的4.1%,其中:春蚕期22个共育室共育蚕种1 003盒、续春蚕期7个共育室共育蚕种207盒、一秋蚕期15个共育室共育蚕种1 380盒、二秋蚕期33个共育室共育蚕种 873 盒[14]。

3.2 饲养效果

3.2.1 发育进度 在标准温湿度下,从收蚁共育至3龄饷食,人工饲料育的小蚕与普通桑叶育相比,发育经过时间要长 24 ~30 h[13]。

3.2.2 发育整齐度 通过加强环境控制、眠起处理等措施,收蚁后190~192 h 3龄起蚕率可以达到98% ~99%[3,10]。

3.2.3 蚕体质量 据调查,头眠蚕蚕体质量差异不显著,2眠开始眠蚕蚕体质量表现出差异,3眠期蚕体质量差距较大,4眠蚕蚕体质量差异缩小,熟蚕蚕体质量差异不显著[10]。

3.2.4 养蚕成绩 2010年春蚕期,由于担心人工饲料育小蚕蚕体发育整齐度,农民主动淘汰发育迟的蚕儿,与普通桑叶育相比,蚕茧减产5.1%,但续春蚕、一秋蚕和二秋蚕分别比普通桑叶育增产4.8%、4.9%和 9.5%[13]。2011年,春蚕、续春蚕、中秋蚕和晚秋蚕人工饲料饲育平均盒种产茧量分别为 42.3、43.5、38.8、41.9 kg,分别比桑叶育增产2.3、3.5、6.3、4.4 kg,增幅分别为 5.75%、8.75%、19.38% 、11.73%[14]。

3.2.5 蚕茧质量 2年的实践表明,小蚕采用人工饲料饲育与采用桑叶饲育,其蚕茧质量并无明显的差异,秋茧甚至还优于桑叶育[10,13,15]。

4 体会

4.1 1~2龄人工饲料育达到了实用化水平

如东县2年的实践表明,目前我国的人工饲料饲育技术研究特别是在人工饲料配方、家蚕品种、小蚕饲育技术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实用化水平,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加以推广使用。

4.2 1~2龄采用人工饲料育优势明显

利用如东县现有的小蚕共育室条件,可以成功实施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小蚕。采用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省力省工优势明显[3,10],经过分户饲育,其蚕茧产量有所增加,春茧质量无明显差异,秋茧质量优于桑叶育。2年来,全县先后有40个共育室参与实施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没有发生一起中毒或发病事故,特别是秋蚕期采用普通桑叶育的小蚕,3龄分发到户后,或多或少会发现僵病蚕,而采用人工饲料育的小蚕,3龄期几乎看不到僵病蚕。因此,2年来采用小蚕人工饲料育的秋茧产量明显提高,而且秋蚕期采用人工饲料饲育技术更具优势。

实施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有利于合理安排秋蚕饲养时间,搞好秋季桑园病虫害防治。受秋季农田治虫用药的制约,秋蚕饲养时间往往受到影响。如果采用小蚕人工饲料饲育,可以避免农田治虫用药给小蚕共育带来的危害,有利于合理安排秋蚕饲养时间。同时,由于小蚕期不吃桑叶,给秋季桑园病虫害防治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近年来如东县秋蚕的饲养时间,可以在8月底开展1次桑园治虫,使秋季桑园的主要害虫如桑螟、斜纹夜蛾等得到有效地控制,提高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且避免了给秋蚕饲养带来危害。

4.3 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存在瓶颈问题

4.3.1 认识问题 自古以来,蚕儿吃桑叶天经地义,采用人工饲料养蚕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要让蚕农接受它还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新技术推广应用初期,蚕农容易用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它,所以要接受它、使用它,还有一个过程。

4.3.2 饲料成本 家蚕人工饲料的成本比桑叶要高,在推广初期,让农民承担小蚕饲育所需的饲料成本还有一些困难。

4.3.3 发育整齐度 虽然采用人工饲料饲育小蚕,3龄起蚕的发育整齐度能够达到甚至超过普通桑叶育的水平,可由于采用人工饲料育,彻底杜绝了蚕头遗失,使蚕体发育情况一目了然。但是,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对家蚕品种、环境控制、饲料定量及眠起处理等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对小蚕的发育整齐度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5 建议

5.1 尽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应用基地

利用国内现有人工饲料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如东县规范的小蚕集中共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尽快构建适合如东县县情的小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体系,制订配套的技术规范,同时通过省力省工、提高生产安全性能来弥补人工饲料成本偏高的不足,尽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应用基地,带动国内其他地区共同探索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适时摸索并推广1~3龄、1~4龄乃至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

5.2 筛选与引进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

通过引进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进行饲养,稳定产量、提高质量,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开展人工饲料养蚕的积极性。

5.3 逐步建立健全家蚕人工饲料生产供应体系

随着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探索并建立成熟的家蚕人工饲料的生产供应体系,努力降低 人工饲料的生产成本。

5.4 加大小蚕人工饲料育项目扶持力度

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而且可以为将来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积累经验,建议政府将小蚕人工饲料育纳入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内容予以扶持。尤其是在推广的初期,应对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实施补贴,逐步引导农民接受并使用该项新技术,加快技术推广应用进程。

[1]韩益飞,徐世清,沈卫德.家蚕人工饲料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蚕学通讯,2000,20(3):14-16.

[2]韩益飞,陈小进,张小琴,等.如东县蚕桑生产基本状况及蚕病疫情调查[J].江苏蚕业,2009,31(2):9-16.

[3]张素琴,韩益飞.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的应用与体会[J].江苏蚕业,2011,33(4):16-18.

[4]张亚平,娄齐年,顾寅玉,等.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J].江苏蚕业,2006,28(2):28-30.

[5]张亚平.家蚕人工饲料稚蚕饲育技术简介[J].北方蚕业,2001,22(3):34-36.

[6]韩益飞.五龄蚕条桑斜面育[J].当代农业,1997,(2):26.

[7]韩益飞,高义和.凌民乡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做法与体会[J].江苏蚕业,1996,18(2):24-25.

[8]韩益飞,缪文军,张士宇.续春布局及大蚕漏空透气育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蚕业,2008,29(1):40-42.

[9]曹拥军,王雪梅.一种简易型蚕台的制作与应用[J].江苏蚕业,2005,27(2):31-32.

[10]韩益飞,孙琴,缪卫民,等.春季稚蚕人工饲料育初报[J].江苏蚕业,2010,32(3):14-17.

[11]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小蚕颗粒饲料育试验简报[J].江苏蚕业,2011,33(4):16-18.

[12]冯建琴,陈端豪,姚耀涛.家蚕1~2龄人工饲料育技术[J].蚕桑通报,2004,35(2):41-42.

[13]韩益飞.如东县人工饲料育技术共育小蚕实践报告[J].广西蚕业,2011,48(3):51-56.

[14]韩益飞.如东县应用稚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饲育小蚕数量创记录[J].江苏蚕业,2011,33(4):48.

[15]郑小芹,韩益飞,张德宏,等.晚秋人工饲料共育情况报告[J].江苏蚕业,2011,33(1):14-15.

S883.9

B

1007-0982(2012)03-0061-05

2012-01-16;

2012-05-29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编号sx(2010)202、sx(2011)226];南通市科技创新计划(农业)项目(编号AL2010013)。

韩益飞(1964—),男,江苏如东,硕士,推广研究员。

Tel:0513-84113149,E-mail:nthyf@sina.com

猜你喜欢
春蚕小蚕蚕种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渔歌子·咏春蚕
可爱的小蚕
春蚕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