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5例

2012-08-15 00:47何玉权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31期
关键词:穿针对位克氏

何玉权

江西省瑞昌市桂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西瑞昌 332200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好发骨折,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多发年龄为5~12岁。

本病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也是最容易发生并发症,最常引发诉讼的骨折[1]。而目前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疗效都不理想。作者自2007年6月—2009年3月对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4~12岁,平均8岁。均为新鲜骨折(受伤后0.5 h~1周内就诊),都是跌伤所致,无开放骨折,无合并神经损伤者。伸直型23例,屈曲型2例。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均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在C型臂机监视下,使病人取仰卧位,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患肘外展。两助手分别握持肱骨近端与前臂中端。术者仔细触摸骨折端(肱骨外髁骨嵴),判断移位情况,以便于对比外侧柱情况。在屈曲30~50°下,行缓慢、持续的纵向牵引。先纠正尺偏或桡偏移位,进而纠正旋转畸形,术者双手四指拉近端,双拇指向前推远端,纠正侧方移位,同时将肘关节缓缓屈至90°。屈曲型骨折,伸直位牵引后先纠正尺、桡偏移位,进而纠正前后移位。骨折复位满意后,取直径1.2~1.5 mm克氏针,先从外髁以45°角穿入至近端骨皮质(两个突破感);此时将肘关节伸直至120°,从内上髁稍前缘用同样方法穿入克氏针,至外上方骨皮质(此时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如出现躁动,克氏针有伤及尺神经,需调整方向,并在克氏针上涂上生理盐水);形成克氏针交叉固定,针尾均折弯剪断留于皮外;活动肘关节,透视确认骨折对位及克氏针是否真实固定。满意后将肘关节石膏固定于屈曲90°位。

2.2 术后康复训练

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腕及手指活动。术后1~2 d无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固定情况,术后4周解除石膏,逐渐进行肘关节伸屈活动,术后6周骨折愈合后将拔克氏针除。之后每周复查,遵医嘱或主动加强肘关节功能锻炼,直至肘关节活动接近正常。

3 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住院时间5~10d,平均7d,1例出现肘内翻畸形。优:肘关节正常屈伸,提携角在10~15°内;良:肘关节屈伸受限5°以内,提携角减少或肘内翻0~5°以内;可:肘关节屈伸受限5~10°以内,肘内翻6~10°以内或提携角减少;差:肘关节屈伸受限>11°,肘内翻11~15°以内或提携角减少。优22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8%。肘内翻发生率8%.无医源性尺神经损伤。

4 讨论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小夹板固定效果不理想,易发生移位导致肘内翻畸形。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对固定骨折非常有效,移位减少,因此不易发生肘内、外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1]。多数患者认为肘内翻是骨折畸形愈合的结果,而非生长平衡所致。切开复位较闭合复位易致肘关节僵硬,且疤痕很难看。该手术出血少创、伤小,又避免了开放复位损伤肘关节周围组织。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无需二次手术。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最稳固方式,也是应用最广的固定方式,但是内侧穿针不可在屈肘位穿针,在穿针时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可以减少尺神经损伤。此手法复位为三维整复,先纠正桡偏或尺偏,再矫正旋转畸形,最后整复前后移位[2]。笔者在先穿外侧克氏针后再移动肘关节,因为此时肱骨髁上骨折相对稳定,如出现旋转移位,再矫正穿内侧克氏针;桡偏型要求解剖复位,但不能矫往过正,尺偏型者,要求解剖对位,轻度矫往过正。但是临床上骨折医生大部分会做手术,而忽略了手法复位,该骨折治疗要点重在手法复位。总之,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损伤小,骨折周围血运得到了保护,愈合快,后遗症少,疗效满意,适用于临床推广。

[1]殷春芳,吕守正.闭合复位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伤,2008,21(7):25-26.

[2]彭伟军,邓伟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45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1):60-61.

猜你喜欢
穿针对位克氏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桃红四物汤对跟骨骨折患者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影响
自由对位与严格对位的博弈
——论传统对位教学两种体系的冲突
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对位化段落的和音形态
张英
舞蹈:从诗歌中的舞蹈成像到舞蹈符号的多重对位
穿针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