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

2012-08-15 00:45唐明贵马晓辉周燕燕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贤臣为政者义利

唐明贵 马晓辉 周燕燕

“大学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

唐明贵 马晓辉 周燕燕

《大学》作为儒学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其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为官理政的道理,如“推己及人”的“矩之道”、“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以及“德本财末”和“以义为利”的“义利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仍然不失其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学;矩之道;用人之道;义利之道;启示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为官理政的道理。《大学》作为儒学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其中所讲的虽然都是教育古代读书人做人、从政的学问,但是其中的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仍然不失其价值。以下我们就从《大学》中的“矩之道”、“用人之道”以及“义利之道”三个方面谈谈它们对于我们现代人“为政之道”的启示。

一、《大学》中的“矩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

二、《大学》中的“用人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

在《大学》的作者看来,“亲贤臣,远小人”才是为政者正确的“用人之道”。那么,何谓“贤臣”与“小人”呢?《大学》说:“《泰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5]这就是说,一个大臣如果是具备了诚实厚道、心胸宽广的品格,他即使是再没有其它特别的本领,也算得上是一个贤臣。反之,如果一个大臣阴险狡诈、心胸狭窄,他就算是再有本领,那也是会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小人。《大学》进一步讲道:“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6]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如果国君还对这些小人委以重任,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那肯定会使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即使再重用贤人,那也是回天无力了。“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7]因此,真正好的为政者会把这种品质恶劣的小人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与他们同住在国中。这也就是说只有能够真正做到亲贤臣、远小人的为政者才是好的为政者。为政者发现了有德之人而不选拔,选拔了而又不重用,这就是轻慢;发现了无德小人而不罢免,罢免了而又不让他们彻底远离,这就是过错。

《大学》中“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可以说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为政之道”也是多有启发的。它可以启示我们,“用人之道”是否得当事关“执政之基”是否稳固,所以说现代的为政者一定要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严把人才选拔关,把有道德、有能力的政治人才重点加以培养,并通过各种渠道使他们尽快地脱颖而出,把他们充实到重要的岗位上去,提高他们的地位,树立他们的威信,展现他们的才华;对于“有才无德”、“无才无德”的人员一定不能够让其混入到为政者的队伍之中,就算是在录用、提拔之后又出现问题的,也一定要坚决地撤职乃至清退。

三、《大学》中的“义利之道”对当代“为政之道”的启示

《大学》中的“义利之道”可以概括为“德本财末”和“以义为利”两部分的内容。

其一,德本财末。“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德”与“财”的关系。对于“德”与“财”之间的关系,《大学》指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8]也就是说为政者如果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他就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百姓愿意依附于他,有了越来越多的百姓的归顺那么他也就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了,由此自然也就能够生产出越来越多的财富来供自己享用了。《大学》的作者还认为:“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9]其意思就是,对于为政者来讲,其只要能够做到以仁爱对待臣民百姓,那么臣民百姓自然也会以忠义报答与己,有了忠心耿耿的拥护者那么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做不成的,只要江山稳固了那么国库里的钱财不都是自家的吗?由上可见,在《大学》的作者看来,“财”是由“德”而生的,有“德”自然就会有“财”。所以,《大学》的作者将“德”与“财”之间的价值关系定义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10]这也就是说道德是人生这棵大树的根基,财富是由树根生长出来的枝叶,对于为政者来讲,“德本财末”才是其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明确了“德本财末”的价值判断之后,《大学》又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这一命题,它说:“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11]为政者如果将对财富的追求做为自己人生的根本而无视道德的准则的话,那么他的民众肯定也会以他为“榜样”而变得惟利是图,由此一来他也就不要再奢望他的臣民能够以忠义侍君了,由此一来他也就不要再幻想自己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了。所以说,为政者不顾道德准则地聚敛钱财就会失掉民心失掉天下,统治者懂得将财富与民分享就能赢得民心赢得天下。这就像是你用不礼貌的话指责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不礼貌的话“回敬”予你一个道理,不是靠正当途径得来的财货,终究有一天也会被别人以不正当的方式抢夺而去。《大学》的作者还犀利地指出:“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12]道德高尚的为政者懂得依靠财富来彰显自身的大德,而无德的为政者拼命地追逐财富,其实是在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由此可见,在《大学》的作者看来,不是由“德”而生的“财”,即便是得到了那也不会太长久,所以说为政者千万不可“外本内末”。

其二,以义为利。“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除了表现为“德”与“财”的关系之外,还表现为“老百姓的利益”与“为政者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的作者借用孟献子的话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讲道:“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13]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具备马匹车辆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该再去养些鸡啊、猪啊的家畜来赚钱了,因为很多老百姓正是靠养鸡养猪卖钱的方式来贴补家用的,身为士大夫的人,所得的俸禄已经足够自己享用了,何苦再去与老百姓争夺那点小利呢?这点小利对士大夫之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老百姓来说那可能就关乎能不能养活一家老小的问题。所以说为政者靠养鸡养猪得到的是小利,赔掉的却是大义,这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同样是这个道理,能够凿冰丧祭的卿大夫家,就不该再去贪图养牛养羊的那点小利。而对于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更不该再畜养那些只顾聚敛百姓钱财的家臣了,与其有这种家臣,还不如有那种盗窃自家府库的家臣呢!因为盗窃自家府库的家臣让自己失去的是钱财,而聚敛之臣让自己失去的却是民心。钱财失去了可以再赚回来,就像俗话所讲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民心失去了,自己的执政基业也就不保了,这才真的叫做“倾家荡产”。

《大学》所倡导的这种以道德为统帅、以物质为基础的“义利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为政之道”是具有积极的启示价值的。

首先,《大学》中的“义利之道”启示当代为政者,“德本财末”才是为官正道,“外本内末”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大学》用“德本财末”的价值命题告诫为政者:“财”是由“德”而生的,有“德”才会有“财”;不是由“德”而生的“财”,即便是得到了那也不会太长久。现代的为政者一定要积极地从中汲取智慧,用“德本财末”的价值原则来摆正“道德”与“金钱”之间的利害关系。对于新时期的为政者来讲,只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为人民谋利”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使人民群众的生活都幸福美满了,我们的社会才能够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够巩固,为政者最大的“利”才能够最终实现。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外本内末”的党政领导干部置党纪国法、礼义廉耻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疯狂地索贿受贿、大肆捞取金钱,其自身完全沦为了金钱的“奴隶”,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了人民的“公敌”,其最终结果就是人财两空、锒铛入狱,葬送了自己美好的政治前途。所以说,对于现代的为政者来讲,“德本财末”才是“为政之道”。

其次,《大学》中的“义利之道”启示当代为政者,“让利于民”才能够使社会和谐、政权稳定,“与民争利”只能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公民在市场经济中合情合法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为政者群体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中的成员都是国家政权的直接掌管者和政府形象的直接代表者,身为为政者的人他们已经享有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太多的信任与荣誉,所以说为政者在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的同时应该时刻谨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社会的财富是人民创造的,自己应该无条件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自身的私利与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一定要自觉地约束一己私利而去尽力地满足人民的利益。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为政者与民争利,必然会失去执政之基;为政者让利于民,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说,我们当前的为政者必须在实现经济发展、带领人民富裕起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将收入分配机制向普通居民倾斜,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方向,增加对弱势民众的社会保障支出,切实解决好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建立并完善各项经济法律制度,严肃查处政府部门滥用公权、贪污腐败等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做到最大化地让利于民、造福于民。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我们现代人不应该将其废置一边,而是应该不断地对其进行发掘利用,从而使其中的精华思想得以传承与发扬。

[1][2][3][4][5][6][7][8][9][10][11][12][13]朱熹1四书章句集注[M]1中华书局,1983110110110191111131 11-121111121111111121121

(责任编辑 曹连海)

唐明贵,聊城大学思政学院教授;马晓辉,聊城大学思政学院讲师;周燕燕,聊城大学思政学院硕士生(邮政编码 252059)

B22211

A

1672-6359(2012)02-0053-03

猜你喜欢
贤臣为政者义利
用人之道:请君子 治小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远小人之难
甘棠遗爱
义利“新生”?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应坚持义利并举
为政者的学与思